|
名山大川 》 國傢地理·神秘中國係列叢書:走近神秘高僧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2)
佚名 Yi Ming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萨(2)
在佛教經典中,“菩薩”的本義是覺悟衆生、解救苦難的人。菩薩絶不是廟裏的泥塑或雕刻,而是指那些能和大衆一道分擔痛苦的人,那些沿着生命的階梯不斷嚮上攀登的人。那些真正度衆生於苦難的人,他們也得到了永生。
佛教四大名山:“金色世界”五臺山,位於山西五臺縣,文殊菩薩的道場。“琉璃世界”普陀山,位於浙江舟山,觀音菩薩的道場。每逢觀音菩薩的節日,有很多來自國內和國外的佛教徒來此朝拜,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最大的國際性道場。“銀色世界”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市,普賢菩薩的道場。“蓮花世界”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地藏菩薩的道場。
《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並序》:詩仙李白攜同好友韋權輿、高霽在九子山遊玩,三人聯句成詩。序曰:“青陽南有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華。按圖徵名,無所依據。太史公南遊,略而不書。事絶古老之口,復闕名賢之紀,雖靈仙往復,而賦詠罕聞。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時訪道江漢,憩於夏侯回之堂,開檐岸幘,坐眺鬆雪,因與二三子聯句,傳之將來。”
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李 白)
層標遏遲日,半壁明朝霞。(高 霽)
積雪曜陰壑,飛流噴陽崖。(韋權輿)
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傢。(李 白)
應身菩薩與應化:按照佛教的說法,一些修行圓滿的菩薩本來有能力、有資格成為佛,但是,為了救度衆生,暫不成佛,再度轉世到人間,教化衆生,這就是所謂的應身菩薩。這個過程被稱為應化。明代的無暇和尚就曾被敕封為“應身菩薩”。
神犬諦聽:傳說當年,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來到九華山。在共同苦修的七十五載中,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處處使其逢兇化吉。傳聞這白犬的兩耳,一隻耳可聽十方諸佛菩薩的法音,另一隻耳可以下聞人間與惡道衆生求告的聲音。所以叫做“善聽”。在許多畫像裏, “善聽”的耳朵一隻竪起,一隻垂下。兩衹不平衡的耳朵,使“善聽”看起來十分有精神,好像隨時保持警覺,保護着主人一般。
釋迦牟尼與彌勒:釋迦牟尼俗名悉達多,原是釋迦國的太子,29歲(一說19歲)出傢修道,後創立了佛教。據佛經記載,彌勒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彌勒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纔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兜率天宮又稱為彌勒淨土,是世人豔羨不已的天堂。世人衹要持戒修禪、積纍功德,或稱念彌勒名字,死後即可往生彌勒淨土。
14尊“肉身菩薩”:金地藏 794年圓寂;無暇 1623年圓寂;隆山 1841年圓寂;德風 1882年圓寂;聖傳 1889年圓寂;常恩 1908年圓寂;法竜 1909年圓寂;定慧 1921年圓寂;大興 1985年圓寂;慈明 1991年圓寂;明淨 1992年圓寂;仁義(比丘尼) 1995年圓寂;普文 2000年圓寂;華德,圓寂年不詳,大概是清末民初。
雙溪寺:建於1935年。當時陝西安康縣雙溪寺吉通和尚來九華進香,慕其山色秀美,遂於1935年建此寺宇,創辦華嚴道場,收徒講經。雙溪寺曾毀於火災,後重建。現在寺內供奉着大興和尚的肉身像。
少林寺: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5公裏處的嵩山少室山下,因為周圍環境清幽,俱是密林,所以得名,意為“深藏於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年間,以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而著稱。相傳達摩祖師 “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廣召信徒,弘揚佛法禪宗,從此確立了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的地位。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聲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許下,少林寺可以擁有僧兵,自成體係的少林武術於是成為中華武術的代表之一。
針灸的起源:針灸醫學起源於我國遠古時代。其中“針”是指針刺。古代原始社會的人類,由於居住在山洞,陰暗潮濕,故多發生風濕和創傷痛。當身體某處有了痛楚時,很自然地會用物去揉按、捶擊以減輕痛苦,進而創用了以砭石為工具的醫療方法, 這就是針刺的萌芽。《山海經》記載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箴” 。後來針具逐步發展成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至現代的不銹鋼針。
“灸”是指烘烤火療。人類知道用火以後,當身體某一部位發生病痛時,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或病痛緩解,故認識到烘烤可以用於治療。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吉林文史出版社 |
|
|
《國傢地理·神秘中國》捲首語 | 慧諤私取觀音像 | 潮音洞靜坐思過 | 觀音像留駐普陀 | 新羅礁與高麗道頭 | 千年守望普陀山 | 行走視點 | 禪語慧心 | 妙善重振普陀 | 苦心復興觀音道場 | “中興祖師”名留身後(1) | “中興祖師”名留身後(2) | 行走視點 | 禪語慧心 | 靈山開九華 | 肉身捨利,佛國至寶 | 新羅王子誓別新羅 | 金地藏證道九華 | 無暇刺血書佛經 | 癲大興廣結善緣 | 慈明僧撞鐘不止 | “站和尚”的明月清風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1) | 第一尊比丘尼肉身菩薩(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