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逍遥世间的绝妙智慧:煮酒论道   》 第24节: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4)      Jiang Huyeyu

  2?有生必有死
  《庄子?德充符》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又说:“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意思说,人们自从有了形体以来(有生以来),就是一个等待形体消耗的过程(说的难听点,就是个等死的过程),与外物接触相互磨损,驰骋追逐于其中而无法停止,也是件可悲的事情。一代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也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其实天地万物都是有生有死的,何况是渺小的人。
  海龟一般被认为是比较长寿的动物,据说有上百岁甚至几百岁,但比起植物来就小巫见大巫了。据说有龙血树这样一种植物,树龄可达八千多年,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树。这比得上庄子笔下的“八千岁为春”的大椿了。但这些和日月星辰又没法比。
  琼瑶阿姨在《匆匆,太匆匆》中写过:“永恒的是日月星,人太脆弱了,不要企求永恒。”其实日月星也不是永恒的,比如太阳,也就还有50亿年的活头,现在也活了一半多啦。所以说永远长生不死,虽然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理想,但是这恐怕只是梦想罢了。
  对于这一点,也是道家和道教的分歧之一。道教一口咬定人是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不死,与天地同寿的。所以道教坚持不承认有生必有死这一观点,并且对《庄子》中的这部分内容加以“批驳”。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葛仙翁”葛洪了。葛洪为了让人们相信道教可以让人长生不死,不惜跳了出来,对庄子和老子都拍了几砖。对于老子,他当然不敢砸得太厉害,他只是说:“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其中了不肯首尾全举其事,有可承按者耳。但暗诵此经而不得要道,直为徒劳耳,又况不及者乎!”意思说《老子》一书,首尾不能贯通,且“泛论较略”,读之不得要道,徒劳无益,还是直接读他葛仙翁的书好。
  而对庄子等则猛砸:“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章,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或复齐死生,谓无异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其去神仙,已千亿里矣,岂足耽玩哉?其寓言譬喻,犹有可采,以供给碎用,充御卒乏,至使末世利口之奸佞,无行之弊子,得以老庄为窟薮,不亦惜乎?”从这段话看出,《庄子》戳在他最痛的地方就是“以存活为徭役,以殂殁为休息”,宣扬死生一齐的思想,这和“葛仙翁”所宣扬的神仙不死的思想是相抵牾的。长生不死是吸引达官贵人们信奉道教的一块广告牌,可以说是道教教众的衣食父母,是道教用来融资的根本。寻常的庸俗之人酒足饭饱后,哪里会花精神参悟道家的玄妙思想,就算想参悟,这些草包也没有那样聪明的脑子,什么都是最现成最简单的才感兴趣,直接来个仙丹一吃就长生不死当然最好,不能直接长生先壮壮阳也是好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市场,所以道教的炼丹术、房中术等都发展出来了,这反而是道教主要的财务来源。葛仙翁为了招贵引资,当然不能承认庄子的“有生有死,悦生悦死”的思想了。就算他自己心里明白,庄子是对的,他也不能这样说,这就是道教和道家的区别吧。道教一有了组织,就有了花费,有了花费,就要搞钱嘛,就不能不迎合世俗。假设真有神仙世界,老子和庄子如果拿下葛仙翁算账,葛仙翁也会说:“兄弟说这些昧心话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也是为了天下众多道门的徒子徒孙的衣食着想啊……”
  3?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这句话出自庄子的《齐物论》,意思是生的同时你过去的形态就死掉了,而死的时候,你新的形态又开始出生。在道家的思想里,天地万物是在不停地变化,人由生到死,不过是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罢了。道家将此称作:“物化”。庄子的《至乐》篇中有一段这样写:“种有几,得水则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入于机,皆出于机。”
  这段说种子有水就生成水绵,在水和土之间就会变成青苔,在土堆上就是车前草,车前草如果得到粪土就变成乌足草,乌足草的根可以变为蛴螬,叶可以变成蝴蝶,蝴蝶不久化虫,生在灶下面……(中间还有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变来变去,笔者省略掉了,感兴趣自己看原文),腐朽的竹子会生青宁虫,青宁虫生成豹子,豹子生马,马生人,人又复归自然,万物都是出于自然,又归于自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遥而游(1)第2节: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遥而游(2)
第3节: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遥而游(3)第4节:一、探求人生的目的——逍遥而游(4)
第5节: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1)第6节: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2)
第7节: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3)第8节: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4)
第9节:二、最高超的作为----无为之为(5)第10节:三、真正的高风大德----上德不德(1)
第11节:三、真正的高风大德----上德不德(2)第12节:三、真正的高风大德----上德不德(3)
第13节:三、真正的高风大德----上德不德(4)第14节:四、超脱尘网的灵药----清心寡欲(1)
第15节:四、超脱尘网的灵药----清心寡欲(2)第16节:四、超脱尘网的灵药----清心寡欲(3)
第17节:四、超脱尘网的灵药----清心寡欲(4)第18节:五、物我两忘的境界----齐物而观(1)
第19节:五、物我两忘的境界----齐物而观(2)第20节:五、物我两忘的境界----齐物而观(3)
第21节: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1)第22节: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2)
第23节: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3)第24节:六、勘破生死的困惑----了身达命(4)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