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莊子》心得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傅佩榮 Fu Peirong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莊子?齊物論》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熏鼻,睏惾中顙;四曰五味濁口,使口厲爽;五曰趣捨滑心,使性飛揚。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莊子?天地》人心的奇妙
莊子談到人的修煉,總是不忘提醒我們“心如死灰”這四個字。為什麽“心”要變得像死灰一樣?因為心的運作確實難測之至。
《莊子?在宥》藉老聃(亦即老子)之口說:“你要謹慎,不可擾亂人心。人心排斥卑下而爭求上進,在上進與卑下之間憔悴不堪;柔弱想要勝過剛強,棱角在雕琢中受傷;躁進時熱如焦火,退卻時冷若寒冰。變化速度之快,頃刻間可以往來四海之外。沒事時,安靜如深淵;一發動,遠揚於高天。激蕩驕縱而難以約束的,就是人心吧!”
說到起心動念的復雜狀況,恐怕很難找到更貼切生動的描述了。《孟子》書中也談到人心,但是僅正於藉孔子之口說出一句“出入無時,莫知其嚮”(出去回來沒有一定的時間,沒有人知道它走嚮何處)。相比之下,莊子的觀察令人佩服,並且入木三分。
《莊子?列禦寇》說得更為具體,還列出五種表裏不一的情況:“人心比山川更險惡,比自然更難瞭解。自然還有春夏秋鼕、日夜的規律,人卻是外表厚實、情感深藏。所以,有人外表恭謹而內心驕傲,有人貌似長者而心術不正,有人舉止拘謹而內心輕佻,有人表面堅強而內心軟弱,有人表面溫和而內心急躁。所以,追求道義有如口渴找水的人,拋棄道義也像逃避灼熱的人。”
在此,最後一句“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是在提醒我們不可操之過急。修煉之道,首在認識自己,省察自己是這五種“厚貌深情”中的哪一種,再對癥下藥,回歸於真實的自我。
為了客觀地認識自己及認識別人,莊子接着提出九種觀人之法,稱為“九徵”。他說:“所以,對於君子,派遣他去遠方,觀察他是否忠心;安排他在近處,觀察他是否恭敬;交代他繁重事務,觀察他是否能幹;突然質問他,觀察他是否機智;給他急迫的期限,觀察他是否守信;委托他錢財,觀察他是否行仁;告訴他處境危險,觀察他是否有節操;讓他喝醉酒,觀察他是否守法度;讓他男女雜處,觀察他是否端正。經過這九種考驗,就可以看出誰是賢者,誰是不肖之人了。”
這番話首先應該用來省察及認識“自己”,如果自己無法通過這九徵的檢驗,又憑什麽去要求別人呢?宋朝哲學家喜歡強調“在事上磨煉”,正好符合莊子的用意。因為,若是光憑說“理”,誰不能侃侃而談?但是遇到具體的“事”時,纔有真正的操守可言。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 | 第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 | 第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3) | 第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4) | 第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5) | 第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6) | 第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7) | 第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8) | 第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9) | 第1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0) | 第1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1) | 第1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2) | 第1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3) | 第1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4) | 第15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5) | 第16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6) | 第17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7) | 第18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8) | 第19節:傅佩榮《莊子》心得(19) | 第20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0) | 第21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1) | 第22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2) | 第23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3) | 第24節:傅佩榮《莊子》心得(24)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