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皇傢醫事   》 臨終救命生脈散(1)      屈維英 Qu Weiying

  今人難以想象,在沒有輸血、輸氧、輸液,以及人工呼吸、心髒復蘇等現代醫學急救手段的古代社會,醫傢也能采取傳統的中醫療法(針灸、放血、推拿、吐、下、口服湯丸等)進行急救,在一定程度上達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這是因為,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融匯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之諸多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化於一身,其獨特理論之博大精深,其臨床經驗之豐富多彩,在世界傳統醫學之林中實為罕見。口服生脈散(生脈飲)即其中精華之一。
  清宮帝後臨終救命藥——生脈散,由人參、麥鼕、五味子三味中藥組成,具有益氣斂汗、養陰生津之功效,主治熱傷元氣、陰津大耗、汗多體倦、氣短口渴、脈來虛弱,以及久咳肺虛、嗆咳少痰、短氣自汗、口幹舌燥等證。
  一般認為,此方出自我國金元四大醫傢之一的金代李杲所著之《內外傷辨惑論》,但也有人認為出自唐代名醫孫思邈所著《千金方》,還有人認為最早記載應是金代張元素所撰之《醫學啓源》一書。
  清宮皇帝後妃在生命垂危、彌留之際常用此方進行急救。如:乾隆六十四年正月初三卯正一刻,即乾隆帝臨終當日,太醫徐景雲、沙惟一請得太上皇(當時乾隆已為太上皇)“年高氣虛”,進生脈散加減搶救,以人參為君藥,用量達六錢之多。當日太醫院的記載說:“太上皇聖脈散大,原係年老氣虛,屢進參蓮飲(即生脈散加蓮子)無效。於本日辰刻駕崩。”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申刻,同治帝患天花已二十餘日,病情危篤,彌留之際,太醫“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六脈散微無根。係病久神氣消耗,偶因氣不運痰,厥閉脫敗。急用生脈飲一貼竭力調理。高麗參五錢,麥鼕五錢,五味子一錢炙,水煎溫服。”“十二月初五酉刻,李德立、莊守和請得皇上六脈已絶,灌生脈飲不能下咽,元氣敗脫於酉時崩逝。”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子刻,即光緒臨終前,末代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太醫全順、忠勳,“請得皇上脈息如絲欲絶,肢冷氣陷,二目上翻,神識已迷,牙關緊閉,熱力將脫,謹勉擬生脈飲,以盡血忱。人參一錢,麥鼕三錢,五味子一錢,水煎灌服。”
  恭親王之臨終醫案記載道:光緒三十四年四月初十日醜刻,太醫“莊守和、張仲元、姚寶生診得恭親王脈息左寸關數而無力,尺部虛大,右三部軟而無根。由戌至醜,汗出不止,喘息擡肩,痰熱上壅,精神不固,證勢重險,今擬用保肺固脫之法竭力調治。人參三錢,麥鼕三錢,老米五錢。水煎濃汁頻頻飲之。”
  總之,在皇帝後妃臨終救治方面,幾乎都離不開生脈散。
  中醫藥學認為:人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參的乾燥根,味甘、性溫,入脾經、肺經,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生津止渴、寧神益智之功效,用於輓救氣脫危證及肺虛喘咳、脾虛泄瀉、消渴等一切氣虛證。單用人參一兩,名曰“獨參湯”,用於搶救虛脫、休剋;麥鼕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沿階草部分須根上的小塊根,味甘、微苦、微寒,入心、脾、胃三經,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止咳之功效,用於肺陰虛的口渴、幹咳、咳血,以及心陰虛引起的心煩、心悸和熱病傷津引起的大便秘結等證;五味子為木蘭科多年生落葉木質藤本植物五味子的乾燥成熟果實,性味酸、溫,具有斂肺滋腎、澀精止瀉、生津斂汗、養心安神之功效。
  以上三味藥組成生脈散,具有益氣養陰、斂汗養心之功能,在臨床上用於中暑、虛脫、心力衰竭、肺結核等具有以上諸證的患者。在西醫急救術未在我國廣泛應用之前,生脈散是病人臨終最重要的搶救藥劑。
  關於西醫對生脈散的認識,我國國傢科技管理部門曾將“生脈散綜合研究”列入第六個五年計劃中的科技攻關項目,由中國藥科大學、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衛生部生物製品檢定所、北京醫科大學、華西醫科大學等共同研究完成。研究成果證實,生脈散對動物心髒灌流全心缺血模型實驗證明三味藥單獨應用效果不顯,合用則有效,可增加實驗動物心肌營養血流量,且安全係數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皇傢醫事》目錄作者自序(1)作者自序(2)作者自序(3)
清代對太醫院的完善種痘戰勝天花惡魔(1)種痘戰勝天花惡魔(2)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1)
為兒童種痘防治天花(2)活血化瘀廣泛運用(1)活血化瘀廣泛運用(2)帝王也需用猛藥(1)
帝王也需用猛藥(2)醫療護理方法多(1)醫療護理方法多(2)醫藥理論建樹卓越(1)
醫藥理論建樹卓越(2)藥材地道要講究地道藥材為什麽療效好重視未病控病情(1)
重視未病控病情(2)中醫治西人中西醫藥的主要差別臨終救命生脈散(1)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