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劉緒義 Liu Xuyi
周公雖然算是魯國的開國之君,但其實他並沒有"之國",到封地上來實際治理這個國傢,而是留在朝中輔佐朝政,周公甚至還因為新主成王年幼,一度還做過攝政王。為了這個攝政問題,後世人爭了幾千年還是沒有爭清楚,他們爭周公到底稱沒有稱王,周朝不稱皇帝而是稱王的,所謂"王道"就是這麽來的,諸侯不能稱王,最多衹能稱公,實際上大多又不是公,公是五等爵位最高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數諸侯不過是子爵、侯爵,如楚國就衹是一個子爵,稱"楚子"。但是文獻上都叫他們做"公"。這些諸侯公行不了王道,就行霸道,這樣就有了王霸之分。這是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上的一個大關節,後來的先秦諸子們都反復宣講他們的王霸之道。
周公衹派了他自己的兒子伯禽到魯國來實際治理魯國。但因為周公的功勞和威信太大了,周成王為了褒奬他的德(德也是周代的一個新觀念,我們留待以後再講),特許魯國可以郊祭文王。這一權利可不得了啊,因為照周公自己製定的禮製,"諸侯不得祖天子",而魯國不僅有了祭天子的特權,還立有文王的廟,這樣魯國就成為除中央政府外惟一擁有"天子禮樂"的封國。這還了得,所以,魯國一直是與中央政府最親、關係最密切,也是地位最高的諸侯國,它的禮樂文化也是最完善最發達的,到了魯昭公時即公元前540年,就有人講"周禮盡在魯矣"。
魯國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山東省南部及其周圍,齊魯兩國大約就差不多是把今天的山東一分為二,所以魯國其實衹是一個小國,國雖然小,牌子蠻大。更加上魯國出了個後世的聖人孔子,以及魯國的《春秋》又傳世久遠,因而魯國在當時與後世的影響都是很大很深的。
魯國自己也一直以正統自詡,極力維護周之禮,絶不允許有越禮之舉。所以魯隱公做着很實質性的國君,也衹能稱攝政。但是這也開了一個不好的頭,因為他的這種做法大傢都心裏清楚,看到隱公老霸着攝政的位子不退,他的那個本來應"即位"的兄弟,也就是桓公就想辦法把他殺了。從此,一直標榜禮儀的魯國,也開始亂起來了。
魯隱公在位十一年,都做了些什麽事呢?應該說,他沒做幾件大事。倒是《左傳》大書了"隱公觀魚"這麽一件"小事"。而此前,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隱公竟然不去奔喪。這件事衹是一筆帶過。
"隱公觀魚"說起來很簡單,《春秋》載:"公矢魚於棠",用了五個字。《左傳》則花了一大段文字。
事情發生在隱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具體什麽日子也不清楚,衹說隱公忽然决定到棠地去觀看漁人捕魚。棠在魯國邊境。按禮法,打魚是賤業,身為諸侯去看這個熱鬧,是大大的掉價兒,"非禮也",何況還是邊境。於是一個叫臧僖伯的大臣便出面勸止。
他說:"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於軌物者也。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所以敗也。故春搜夏苗,秋獮鼕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於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則公不射,古之製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作為一個國君要去"觀魚",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去休閑,度假,未嘗不可啊。為什麽當時的人要反對呢?從臧僖伯的話裏,我們發現,這並非是小題大做,衹不過,他繞了一個大彎,好像給隱公上了一場嚴肅的政治課。
僖伯的意思是說,作為國君是要抓大事的,什麽算大事?納民以軌,取材以物纔算大事。否則不軌不物就是實行亂政。作為以農耕為主的國傢,春搜夏苗,秋獮鼕狩,凡事要講個時節。國君的大事就是衹要宣講這個道理就行了,至於山川之實,器用之資這些具體事兒都有皂隸和有司去做,國君無須親力親為。現在,你隱公不僅不抓大事,不去嚮百姓宣講節令之順,反而要在春天去觀魚,這就沒有道理了。更何況,春天本應是休漁季節,你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是違反節令的嗎?
隱公一聽,臉上挂不住了,衹好找了個藉口,說:"吾將略地焉。""略地",用現在官方的話說就是去視察,去調研。找了個冠冕堂皇的話打發了僖伯。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
歷史上稱之為"隱公觀魚"。看魚本來是件極小的事,但《春秋》卻把它當做一件大事來寫入了魯國是年的"大事記"裏邊,可見,這又實在是件大事。
《左傳》雖然沒有記述隱公觀魚的直接後果,仿佛僅僅衹是一則花邊新聞,但實際上用意頗深。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