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评论 》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雙重生命 》
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安內特·因斯多夫 Annette Insdorf
但是,亞歷山大對維洛尼卡的愛最終還是包含着對她的利用,或許這一點放在基耶斯洛夫斯基身上也說得通。她擔心亞歷山大對自己的興趣其實蓄謀已久,衹是為了他那本書而來,於是從火車站逃走了。[6]但他又設法讓她相信事情並非如此,在兩人間的最後一場戲中,我們發現他確實根據維洛尼卡的樣子做了一個木偶,寫了一段被他稱作“某某某的雙重生命”的文字。和基耶斯洛夫斯基一樣,他將自己筆下的這兩個女子的出生年代定在了1966年,他也詳細地描寫了這兩個小女孩之間很早就有的關聯:例如,一個人燒傷了自己,另一個便本能地躲開了火焰。雖然他是個充滿誘惑力的代理人——或許是一個進化了的靈魂——但他最終還是被維洛尼卡拋棄,因為後者感覺到他接近她的生活衹是為了自己的創作。基耶斯洛夫斯基似乎是在這裏對天才、愛情、機會主義,或許還有在自己的藝術中利用真實生命的說故事人的內疚,這種種之間的關聯加以質問。
從畫面上來說,這些反思植根於影片對鏡子的使用。“法國,1968年”一段中,出現在眼睛前的放大鏡頭,也在介紹波蘭維洛尼卡的父親那場戲中出現於他眼鏡的圓形鏡框之後;維洛尼卡在一旁和他說話,自己反射在窗玻璃中。當她坐火車去剋拉科夫時,我們先是從車窗玻璃中看見略微變形的路邊景色,然後這片風景又從玻璃球中折射出來。在剋拉科夫,維洛尼卡打電話時出現在一面鏡子中,坐公交車時出現在車窗玻璃中。她的葬禮是從蓋着玻璃的棺材中嚮外拍的:一把把泥土被撒下來,她的視綫漸漸模糊。
在法國,維洛尼卡觀看亞歷山大的表演時,並非直接從臺下看,而是從一旁看着鏡子裏的他。之後,她尋找亞歷山大以往的作品時,她自己的身影也出現在書店的櫥窗玻璃中。下個鏡頭中出現的是一杯神秘的袋泡茶,茶包在杯中上下翻舞(和基耶斯洛夫斯基以往作品中的女主角不同,維洛尼卡不會讓杯子掉下去)。她用放大鏡仔細看着包裹上的郵票(讓人想起影片開始時維洛尼卡小時候用的放大鏡),包裹裏放着那盒在聖拉紮爾車站錄的錄音帶。在車站,她出現在咖啡店的旋轉玻璃門後,玻璃中映出亞歷山大坐的那張桌子。(通過他邊上的那扇窗戶,我們可以看見報廢的汽車:錄音帶上有撞車和救護車的聲音,暗示這裏曾經出現過死亡。)最終,影片最後一個鏡頭,我們從窗戶中看見維洛尼卡擁抱父親,兩人既出現在畫面左邊又出現在畫面右邊!與其說這幅畫面表現的是映射關係,毋寧說更反映出一種平行關係,暗示兩個女兒擁抱着各自的父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
|
第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 | 第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2) | 第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3) | 第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4) | 第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5) | 第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6) | 第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7) | 第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8) | 第9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9) | 第10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0) | 第11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1) | 第12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2) | 第13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3) | 第14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4) | 第15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5) | 第16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6) | 第17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7) | 第18節:個人背景 早期短片(18) | 第19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1) | 第20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2) | 第21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3) | 第22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4) | 第23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5) | 第24節:維洛尼卡的雙重生命(6)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