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24節:童年今昔
劉紹銘 Liu Shaoming
童年今昔
1937年對日全面抗戰開始,我們的國傢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但內憂外患的情勢,早在“盧溝橋事變”之前,已成了日常經驗了。以時間推算,今天逾知命之年的同胞,能夠享受到幸福童年的,實是異數。即使富貴人傢不愁衣食,但除非出生在大後方,也會遭受兵荒馬亂之苦。抗戰後期,鬼子飛機炸到重慶,連大後方也不安全了。
什麽是幸福的童年?我想應是父母健在、衣食無缺、教育正常、生命無朝不保夕之恐懼吧。20世紀3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有哪幾個享受到這幾種福氣?
以理論講,20世紀60年代在臺灣和香港出生的孩子,應是有機會享童年之福的。我不是說飧粥不繼的赤貧今天已在這兩個地區消失了。論事總應是相對的。比起我的童年時代來,父母在荒地撿野菜喂孩子的現象確是少見了。
因此,最少就物質條件與受教育的機會來說,今天的孩子確比他們的父母或祖父母那一代幸福。問題是:他們的童年會不會比上一兩代人的快樂?
拿玩具來說好了。隨着科技的進步與一般人消費能力的增強,今天孩子的玩具日新月異,每年聖誕節前總有好些新花樣出現。可惜凡事得來容易,就再沒有什麽東西顯得特別珍貴的了。我小時候,一般小孩子的玩具,都是利用傢裏的廢物以土法煉鋼的精神製造的。一針一綫都不假手於人,自然有一份難以言喻的親切感。
對今天住在臺北和香港這種大都市的小朋友來講,像對螢火蟲和蜻蜓這些小動物的瞭解,大概僅是從書本得來的知識。如果對他們說這些東西好玩得很哩,無疑是夏蟲語冰。
阿城的《棋王》有一節非常感人——王一生的媽媽因傢窮買不起象棋給孩子玩,偷偷撿起人傢丟了的舊牙刷,然後磨呀磨地磨出小兵小將來,給兒子湊合着消遣。
今天如有闊朋友送一副金雕玉琢的立體象棋給王一生,他自然高興;但令他掉眼淚的應該是慈母不知折騰了多少個失眠的夜晚,纔磨出來的“迷你棋”。
小孩子如懂得人情世故,應曉得父母親手給自己製造的“土貨玩具”是雪中送炭。那些為了事業不能兼顧陪孩子的父母,以贖罪心情給他們買來的一個又一個名貴電子玩具,是錦上添花。
戰時米珠薪桂,父母有一口飯吃,都先給孩子,自己挖鍋巴。有恩情在,挨餓也是一種幸福的感受。如果父母健在、衣食無缺、教育正常、生命無朝不保夕的恐懼——這些條件都具備了,缺少的就是人間一點點的溫情,這樣的童年,也不見得快樂。
你不相信,問問那些遠離父母、獨處異國的“小留學生”好了。父母健在,一天都見不到面,與孤兒何異?
看來社會越富裕,人類越孤獨,小孩子受害更大。上個月美國出現中學生“連鎖自殺”事件。三四個孩子趁父母不在,發動汽車引擎,關了車房門,呼吸一氧化碳自盡。調查死因,大同小異,都與家庭隔膜有關。假設這些孩子有過一次承受父母給的類似牙刷“迷你棋”的經驗,想不會如此輕生。
生平不知螢火蟲為何物的孩子,其與自然界關係之淡泊,可想而知。父母子女的親情,也是一種自然關係。要是兩種自然關係都沒有享受到,過的真是遺世獨立的生活,寂寞得可憐。
至少在這一方面來說,在20世紀30年代出生的人,其童年生活就比今天孩子的充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