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許華 Xu Hua

  對西方重新開放港口之後,日本迅速淪為列強的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1860年到1867年,全國進口增加了13倍,出口衹增加了2.5倍,失業者急劇增加。西方人還在日本用白銀套購黃金攫取暴利,使物價飛漲。幕府和各藩、武士則層層嚮下轉嫁剝削。
  在內外盤剝之下,日本社會中下層的生活日益困苦,反抗和起義逐漸增多。1859至1867年,共發生96次農戶起義,1865至1869年內則發生了400多次農戶起義和暴動,全國各地也爆
  發了大規模的市民暴亂。如同大清帝國太平天國內戰的成因和發展一樣,幕府很快變成衆矢之的,“尊王攘夷”口號下的“倒幕運動”迅猛高漲。
  所謂“尊王”,就是尊崇天皇和皇族公卿。所謂天皇和皇族公卿,是公元十二世紀幕府統一全國之前,日本古都京都一帶的老皇族的後裔。幕府與前朝天皇和皇族公卿能在700多年的漫長時期裏同時並存,無疑是一個衆多專傢學者熟視無睹的政治學和歷史學奇跡。美國人本尼迪剋特的名著《菊與刀——日本文化類型》一書中批露了部分奧秘:“佩裏將軍也沒有料到將軍背後還有天皇。美國第一任駐日使節哈裏斯(Townsend Harris)於1858年和日本談判第一個通商條約時,也衹好靠自己來發現還有一位天皇。”
  美國殖民者發掘出了日本天皇,無疑是頒布“鎖國令”的那個實際執政的、“合法”的日本政府的巨大災難。天皇復出的意義,超出了幕府的想象力。“尊王攘夷”運動迅猛發展,幕府大老【相當於攝政王、輔佐大臣】興“安政大獄”進行鎮壓,處死吉田鬆陰等骨幹人物,也未能平息事態。這時,水戶、薩摩藩等地還先後出現刺殺洋人事件。1863年6月25日,長州藩在下關炮擊美國船衹。8月15日,英國艦隊進攻鹿兒島,發動薩英戰爭。第二年9月,英、美、法、荷聯合艦隊進攻下關。1865年1月,長州藩高杉晉在下關率“騎兵隊” 發動倒幕起義,各地紛紛響應。
  1866年8月,“徵夷大將軍”德川傢茂病死,10月江戶發生暴動。1867年1月德川慶喜繼任“徵夷大將軍”。
  當月30日,孝明天皇去世。2月13日,年僅15歲的睦仁接天皇位。當年10月,薩摩藩、長州藩訂立討伐幕府的攻守同盟。11月8日,明治天皇密詔長州藩討幕。11月9日,德川慶喜在被誘迫“奉還大政”。1867年12月9日,新政府宣佈《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幕府,恢復天皇為國傢首腦,軍事大權復歸天皇,並奉行共和制度。在第二年1月3日的御前會議上,天皇睦仁(1867~1912在位)宣佈改年號為“明治”, 成立由總裁、議定、參與組成的中央政府。西南諸藩倒幕派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等掌握了新政府實權。
  幕府對剝奪其全部權利的做法極為不滿,1868年1月,日本爆發了戊辰內戰。英、美、法、普、意、荷6國響應倒幕派的要求宣佈“中立”。倒幕派組織的徵東軍,在江戶一代的教民和市民起義軍配合下,用從英國購得的武器,迫使幕府於5月繳械投降。此後一年內逐漸鎮壓了本州北部和北海道的幕府殘餘勢力。%%%明治維新
  在倒幕運動前後,新政府多次組織重量級人物組團前往美國、歐洲各國考察,學習“蘭學”。【日本近代史上的“蘭學”,即中國近代史上的“西學”。】
  其中,1871年11月7日,明治政府决定派遣由右大臣岩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參議木戶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伊藤博文、外務少輔山口尚芳為特命全權副使的48人使團,隨行的還有59名華族、士族出身的留學生。這個考察團用一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考察了12個國傢。
  日本考察團受到各國——尤其是美國的禮遇,時任總統的格蘭特本人還專門接待了日本使團——雖然美國方面以該使團沒有國書和全權委任狀為由,拒絶與其談判修約事宜。
  在“蘭學”的大力推動下,明治新政府大刀闊斧地推出了一係列政治經濟變革舉措,史稱明治維新:
  1868年4月,明治天皇發出“御筆信”、《五條誓文》、《五榜揭示》和《政體書》,宣佈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傢,其中包括甲午戰爭根源的“開拓萬裏之波濤,宣佈國威於四方”之說。6月,日本建立“七官二局”的太政官制度。“天下權力一切出自太政官……則無政令出自二途之患……太政官之權力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則無偏重之患……立法官不得兼司法官,司法官不得兼立法官。”
  1869年,“奉還版籍”。要求各藩大名將領地和戶籍交還給天皇;大名則成為各藩知事,按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管理地方行政。【此舉實際上是為發展資本主義而廢除封建領地制度,將大名變成特殊公務員。】
  1870年2月,發佈大學詔書,全面普及大中小學西式教育。10月,統一兵製,分別效仿英法建立海軍和陸軍。
  1871年6月,製定新貨幣條例。8月“廢藩置縣”,取消大名對藩的統治權;將全國劃分為3府72縣(後改為43縣),由中央直接派員管理。【此舉實質是廢除大名對藩已經非常有限的直接管理權,徹底切除藩製尾巴,為資本主義在整個日本島的發展進一步掃清障礙。】10月,廢除穢多、非人稱呼,規定士、農、工、商“四民平等”。
  1872年3月,進行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3311萬),承認土地私有權, 廢除土地買賣禁令。12月,廢除陰歷,采用西方歷法;製定國立銀行條例;頒布全國徵兵詔書。
  1873年2月,撤銷對基督的禁令;7月,將實物地租改為貨幣地租。
  ……%%%內憂外患·《中日修好條約》·“國防方針”
  在倒幕運動時期,明治政府許諾減輕民衆賦稅,維新舉措衹是改變了交稅方式,稅負程度卻有增無減,還損害了不少大名和武士的利益;被稱為“血稅”的兵役制度更引起民衆不滿。民謠稱:天朝(指明治君臣)的宗旨是騙人的鬼把戲,許給高天原(天國)說得天花亂墜,其實不幹正經事,人們需要徹底維新。
  從1868年以來,日本各地起義不斷。其中,僅官方記載,1873年爆發起義約35起,規模大的一次甚至有幾十萬農民參加。
  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戊辰內戰”,以及隨之而來的國內動蕩,引來了窺探已久的“北極熊”。1869年俄軍對樺太島的日本漁場進行騷擾。剛剛完成倒幕運動、立足未穩的明治政權,不得不忍氣吞聲。
  一方面為獲得與清朝平起平坐的地位,一方面為遏製俄國人,1870年日本嚮清廷爭取到第一個平等條約。《中日修好條約》第一款道:“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信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甲午戰史》)
  1871年12月,山縣有朋、西鄉從道等聯名提出關於國內守備、沿海防禦及軍備的日本軍事新政策意見書,即以後所謂的“國防方針”。主要內容如下:
  1.軍事重點逐漸由對內轉嚮對外。基本是守勢軍備,特別將重點置於沿海防禦。
  2.采用徵兵制度,擴大預備兵力,在整頓軍備的同時,完善教育機關以及促進陸海軍的訓練。
  3.對付帝俄的東方政策,實為國防當務之急,計劃以俄國為假想敵國,充實對俄軍備。
  4.當此北方強敵日益緊迫之際,完善軍備應優先於其他各項政事。
  俄國是日本的重大威脅,針對俄國的軍備建設應當優先於其他一切政事。這個政策還成為貫穿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日本陸軍大陸國防政策的基矗
  基於這個政策,1872年,日本廢兵部省,擴張為陸軍省和海軍剩當年末,日本的官兵人數已達到陸軍17096名,海軍2641名。
  1873年3月,俄國軍隊再次侵擾日本漁常不少日本官民主張出兵打擊,可限於國力有限和準備侵犯中國臺灣,明治政府不得不再次忍氣吞聲,當地漁民被迫紛紛遷往北海道。1874年3月,日本人實際上已經退出樺太島。第二年5月,日本被迫答應俄方的條件,以樺太島交換千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