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类 》 讀史方輿紀要 》
捲十五
顧祖禹 Gu Zuyu
◎北直六
◇順德府東至廣平府清河縣二百四十裏,南至廣平府百二十裏,西南至廣平府邯鄲縣百二十裏,西至山西遼州二百四十裏,西北至真定府井陘縣二百裏,北至真定府趙州百五十裏。自府治至京師一千裏,至南京一千七百二十裏。
《禹貢》冀州地。殷祖乙遷於邢,即此。周為邢國傅庚辰曰:刑為周公之胤。春秋時並於衛,後入於晉。戰國時屬趙。秦為巨鹿、邯鄲二郡地。秦末謂之信都。項羽又改為襄國二世二年,張耳、陳餘立趙歇為趙王,居信都。秦亡,項羽分趙地,立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羽更信都為襄國也。漢屬巨鹿、常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後漢因之。晉為巨鹿、趙二國地。其後,石勒都於此,石虎改置襄國郡。後魏為巨鹿郡及北廣平郡地。隋改置邢州,煬帝改曰襄國郡竇建德嘗置廣州於襄國。《唐紀》:武德四年,並州總管劉世讓攻建德,自土門而東,剋其黃州。進攻州,不剋。蓋誤廣為黃也。唐復為邢州。天寶初曰巨鹿郡,乾元初復故上元以後,邢州統於昭義鎮。中和二年,鎮將孟方立遷治於此,自是昭義分為二鎮。李剋用得之,仍置邢節度治焉,兼領、磁二州。五代梁置保義軍治此,唐曰安國軍朱溫得三州,改置保義軍。貞明二年,為晉王存勖所取,改曰安國。宋仍為邢州亦曰巨鹿郡。宣和初,升為信德府。金復曰邢州仍置安國軍。蒙古中統二年,升為順德府置元帥府於此,尋改安撫司。至元初,又改為順德路。明曰順德府,領縣九。今因之。
府西帶上黨,北控常山常山謂真定府,河北之襟要,而河東之藩蔽也。秦之季也,章邯去楚而攻趙,巨鹿一敗,秦不復振。韓信戰勝舉趙,自趙以東,曾無堅壘。張賓說石勒曰:襄國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得而都之,霸王之業也。自是幽、冀多故,輒爭襄國。唐初,竇建德、劉黑闥相繼據州,縱橫河北。議者謂自河東下太行,拔邢州而守之,則州之肩背舉,而河北之腰脅絶矣。魏博叛帥田悅嘗言:邢、磁如兩眼在腹中,不可不取磁州,見河南。邢、、磁三州境皆相接。唐以昭義一鎮,控禦河北。而邢州尤為山東要地,雖強梗如鎮、魏,猶終始羈縻者,以邢州介其間,西面兵力,足以展施也。李剋用以河東爭河北,數出邢州。朱溫得之,則用以蔽遏河東,迫肋鎮、定。及晉王存勖合鎮、定以圖梁,梁人戰守,尤以邢州為切其後、魏、相、磁諸州,悉屬於晉,邢州始下。邢州不守,而河北之勢,盡折而入於晉矣。李忠定公曰:邢州與河東之潞州,皆地大力豐。東西相峙,如太行之兩翼。往來走集,道裏徑易。從邢州而西北,路出井陘,可以直搗太原。從邢州而西南,路出邯鄲,可以席捲相、衛。若道慶源即趙州,而取深、冀,越清河而馳德、棣,如振裘者之挈其領也。此韓信得之,遂以掇拾燕、齊;石勒據之,因以並吞幽、冀歟?
邢臺縣附郭。古邢國。秦為信都縣,項羽改為襄國。漢亦為襄國縣,屬趙國。後漢因之。晉屬廣平郡。後魏永安中,改屬北廣平郡。隋開皇九年,改為竜岡縣。十六年,置邢州治焉。唐因之。宋宣和二年,始改曰邢臺縣。今編戶二十八裏。
○襄國城在今城西南。殷祖乙遷都於邢,即此城也。春秋時,邢侯都於此,為衛之與國。隱四年,石昔殺州籲,衛人逆公子晉於邢而立之。閔元年,狄伐邢,齊人救邢。僖元年,狄復伐邢,齊侯帥諸侯之師以救邢,遷邢於夷儀。二十五年,衛侯毀滅邢。二十八年,晉伐衛。是時,邢為晉所取。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邢。既而邢復入於晉。戰國為趙邑。秦滅趙,置信都縣。秦末,趙王歇都此。項羽使張耳都之,改為襄國。自是歷漢及晉,皆為襄國縣治。石勒據之,亦謂之建平城。《後趙錄》:石勒由石門進據襄國,後擒劉曜,盡得關隴,乃僭號建平。大修城郭,因徙洛陽銅馬翁仲二,列於永豐門,謂其城曰建平城。又勒擒劉曜至襄國,捨曜於永豐小城,蓋即永豐門外耳。《元豐志》:建平城,石勒所築,即今邢州城。非也。冉閔滅趙,劉顯復稱帝於襄國。晉永和八年,閔攻滅顯,因毀其城垣。是後襄國廢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襄國縣,移於今治。魏收《志》:襄國縣有襄國舊城。是也。又《隋志》:後齊廢易陽縣入襄國縣,置襄國郡。後周改襄國曰易陽,別置襄國縣。隋開皇初,郡廢。易陽,今廣平府之廢臨縣,則襄國改徙非一處矣。宋白曰:隋以易陽還故治,而襄國亦仍理舊城也。宋瀋括《筆談》:邢州城,郭進守西山時築,闊六丈,可臥牛,俗呼臥牛城。一說城東有牛尾河,因名也。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築,周十二裏有奇。
青山城府西北八十裏。其地近青山,本名青山口。隋開皇十七年,因置青山縣。大業初,省入竜岡縣。唐武德初,復置,屬邢州。開成五年,省入竜岡縣,仍為設險處。乾寧五年,朱全忠會魏博帥羅弘信兵擊李剋用,至巨鹿城下,敗河東兵,逐北至青山口,於是全忠遂取邢、、磁三州。既而剋用遣李嗣昭等出青山,將復山東三州,進攻邢州,為汴將葛從周所敗,退入青山。從周追之,將扼其歸路,李嗣源擊卻之。光化三年,李嗣昭拔州,朱全忠引兵來爭,嗣昭棄城走,葛從周設伏於青山口,邀擊嗣昭,大敗。後唐清泰三年,唐兵攻太原,為石敬瑭及契丹所敗。詔天雄帥範延光,將兵由青山口取榆次以救之,即此也。榆次,今山西屬縣。
夷儀城府西百四十裏。《春秋》僖元年,狄伐邢,齊桓公遷邢於夷儀。或曰今山東聊城縣之夷儀聚也。杜佑曰:竜岡縣北百五十裏夷儀嶺,即《左傳》邢國所遷,有夷儀城,俗訛隨宜城。《寰宇記》:夷儀山,在邢州西北百五十七裏。今詳見山東聊城縣。
○封山府西二十裏。《志》雲:以邢侯初封此而名,亦謂之西山。今自封山以西,綿延數百裏,直接太行,皆西山矣。五代梁開平五年,晉王存勖自柏鄉乘勝攻邢州,全忠遣將徐仁溥帥兵自西山夜入邢州,助保義帥王檀城守。蓋乘高而下,則晉兵不及備也。又西十裏,曰孤山。鬥絶多石,其旁平坦,可以耕藝。
百岩山府西北百裏。山高險,有岩百餘,郡境諸山之望也。又鵲山,在府西北百十裏,岡巒鵲起,上有穴,出雲母。○馬鞍山,在府西北三十七裏。山脊隆起,其南有泉曰金泉,北曰玉泉。又府西北三十裏曰仙夷山,唐天寶中,玄宗錫以今名。時張果遊憩於此也。又有百花山,在府西南四十二裏,巨石岩,山色青白相間,因名。
馬嶺府西北百三十裏。其地峻險,有馬嶺口,為戍守要地。唐天三年,河東帥李剋用遣其將李嗣昭攻邢州,朱全忠將張筠引兵助守州城,因設伏於馬嶺。嗣昭至,為筠所敗,遂引還。
黃榆嶺府西百二十裏,亦設險處也。嶺北有陳宋口。五代梁乾化五年,劉以晉兵在魏州,因潛師出黃澤嶺,西襲晉陽。晉將周德威聞之,自幽州將千騎救晉陽,至土門,已整衆下山,自邢州陳宋口逾漳水而東,屯於宗城。嶺下多陳、宋二姓所居,因以為山口之名也。黃澤嶺,見山西遼州。
琉璃坡府南三十餘裏。西山垂盡,岡脈起伏處也。唐竜紀初,李剋用自上黨而東,攻孟方立於邢州,拔磁、二州,敗方立兵於琉璃坡,進攻邢州。又景福二年,剋用攻李存孝於邢州,從欒城進屯任縣,使李存審引軍屯於琉璃坡。蓋備存孝之南走也。○石井岡,在府西北七裏,上有井,大如車輪,相傳漢世祖營軍時所鑿。石勒改為竜岡。《十六國春秋》:晉大寧元年,趙佛圖澄於襄國石井岡掘得死竜,咒之,令蘇,騰空而去,因名竜岡。隋因以名縣。又有鹿城岡,在府北十五裏。
○漳水府東南八十裏。自廣平府麯周縣流經府境,入平鄉縣界。又北歷南和、任縣,合澧河,而北入趙州隆平縣界。五代梁乾化四年,晉王存勖會兵攻邢州,梁將楊師厚自魏州赴救,營於漳水之東。鬍氏曰:師厚蓋營於平鄉縣南也。詳見大川漳水。
百泉水府東南五裏。自平地涌出,其脈甚多,故曰百泉。蓋即澧河之上源。引流而東,入南和縣界,又東北經任縣,東入趙州隆平縣,而匯於鬍盧河。又有七裏河,在府南七裏,流合於百泉水。《志》雲:百泉水,一名渦水,又名鴛鴦水。《隋志》以為氵水也。
達活水府西北五裏,舊名蓼水。出石井岡,流經任縣為蔡河,合於澧河。又有野河,在府西北百二十裏,發源百岩諸山,引流凡七十二道,下流亦會於澧河。
○黃榆關在府西北黃榆嶺上。據險築堡,為戍守處。《志》雲:黃榆嶺口有腰水寨,最高峻,其上平闊,惟一徑可通。腰半有水,因名。又香爐寨,在黃榆嶺北,峰巒高險,狀如香爐,惟一徑可達,舊置寨於此,皆有官兵戍守。又北即趙州贊皇縣界也。○馬嶺口,在馬嶺下,亦有堡寨,與黃榆關相為犄角。
張公橋在府西北。或云其下即野河所經。舊為通道。唐末,李剋用爭河北,每出青山口,必經張公橋,然後至邢、諸州。天三年,梁將葛從周敗晉兵於沙河,追至張公橋。五代梁乾化四年,晉王存勖會兵於趙州,南攻邢州,至張公橋。是也。
檀臺在府境。徐廣曰:襄國縣有檀臺。《史記》:趙成侯二十年,魏獻榮椽以為檀臺。蓋在此。○偏店,在府南。近時賊犯府境,官軍敗之於此。
竜岡驛在府治東,洪武間置。又西王巡司在府西七十裏,□太行山,道通太原諸城邑。
沙河縣府南三十五裏,南至廣平府邯鄲縣八十裏。漢襄國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析置沙河縣,屬邢州。唐武德初,置溫州於此。四年,州廢,仍屬邢州。今城周五裏有奇,編戶十九裏。
○沙河舊城縣東一裏。隋置縣於此。唐武德五年,世民擊劉黑闥於州。幽州總管李藝引兵會戰,黑闥留兵守州,自將兵拒藝,夜宿沙河。乾元二年,官軍與史思明戰於相州之安陽河。會大風晦冥,官軍潰而南。思明亦潰而北,至沙河,尋還屯鄴南。五代晉開運初,縣移今治。
○湯山縣西北七十裏。下有湯泉,《山海經》:此湯愈疾為天下最,故以名山。又黑山,在縣西北四十裏,山石多黑,因名。舊《志》:黑山,襄國之名山也。
罄口山縣西南九十八裏。盧毓曰:淇陽罄口,冶鑄利器。漢魏時舊鐵官也。今縣有綦陽鎮,置鐵冶司於此。蓋即漢魏之故址。《隋志》謂之罄山。
○沙河在縣治南一裏。源出湯山,一名氵禺水。繞流經縣南,又東南流入廣平府永年縣界。氵禺,讀曰容。《水經註》:氵禺水出襄國縣西山,昔牛缺遇盜於沙、氵禺之間。是矣。西山,即湯山也。
○倉門縣西南百二十裏。《志》雲:唐太宗為秦王時,擊劉黑闥於河北,置倉於此,以通饋餉,故有倉門之名。或曰建中年間,昭義帥李抱真與河北叛帥田悅等相持,因置倉以供軍處也。亦謂之倉口。
南和縣府東四十裏,東至平鄉縣四十裏。漢縣,屬廣平國。後漢屬巨鹿郡。晉屬廣平郡。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永安中,分置北廣平郡治此。高齊省入廣平郡。後周分置南和郡。隋初郡廢,縣屬邢州。唐武德初,置和州。四年,州廢,縣仍屬邢州。宋、金仍舊。元省入沙河縣,尋復置。城周四裏有奇,今編戶十三裏。
○漳河在縣東南。自平鄉縣合沙、諸流入縣境。又西北會於澧河,而入任縣界。○澧河,在縣西十裏,隆鼕不凍,其上源即百泉水也。自邢臺縣流入境,漳水及沙、諸川俱流合焉。又東北流,而入任縣境。
氵氐水縣西北十五裏。《志》雲:其上源自趙州臨城縣分流,入唐山縣界,折而西南,經任縣內丘縣境。又東南流至縣界,邢臺縣之達活河亦流經縣西,合於氵氐水雲。蓋氵氐水伏見不常,自臨城縣流合沙河,復分流而南出於郡境者也。○狼溝河,在縣南五裏。沙、二河合流以後,旁出者為狼溝河,下流仍合於澧河。《志》雲河兩岸多狼,因名。
任縣府東北四十裏,又東北至趙州隆平縣六十裏。漢置任縣,屬廣平國。後漢屬巨鹿郡。晉屬廣平郡。後魏因之。永安中,改屬北廣平郡。高齊時,縣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屬邢州。大業初,廢入南和縣。唐武德四年,復置,仍屬邢州。宋省入南和,尋復置。金因之。元省入邢臺,尋復置。今城周五裏有奇,編戶十五裏。
○古任城在縣東南。本晉邑。《春秋》襄三十年,鄭羽頡奔晉,為任大夫。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任,即此地也。後為趙邑。漢因置任縣。劉句曰:晉改置任縣,本漢巨鹿郡南縣地。後廢。唐武德四年,復置於故苑鄉城,尋移今治。會昌三年,討澤潞叛帥劉稹,成德帥王元逵次臨,略任及堯山。景福二年,李剋用攻叛將李存孝於邢州,自欒城進屯任縣,即今縣矣。
苑鄉城縣東北十八裏。本漢南縣地,後為閑廄之所,謂之苑鄉。晉永嘉末,廣平人遊綸等擁衆於苑鄉。時石勒據襄國,遣其將夔安等攻敗之。又永和五年,石虎子遵篡立,其兄衝起兵幽州討之,至常山,軍於苑鄉,尋敗死。《志》雲:苑鄉,石勒置縣於此。又改為清苑縣,屬襄國郡。後魏時廢。魏收《志》:任縣有苑鄉城。是也。
渚鄉城縣西南二十七裏。本漢之張縣,屬廣平國。後漢縣省,俗謂之渚鄉城。晉永嘉末,幽州刺史王瀎遣兵及遼西鮮卑段疾、陸眷等,攻石勒於襄國,屯於渚陽,即此城也。城在澤渚之陽,故又曰渚陽。
○竜岡山在縣南。《志》雲:其山岡脊橫亙,東西長二十裏。蓋西山之脈蜿蜒於郡北,與石井、鹿城諸岡互相接續也。或曰此山舊在邢臺縣境內,故隋以名縣。
○澧河縣東十五裏。自南和縣合漳河以及群川,流入縣境,水勢曼衍,頗有漲溢之患。又東北入隆平縣之大陸澤。元初,郭守敬言:澧河東過任縣,失其故道,淹沒民田千餘頃。若開修成河,其田即可耕種。因命有司瀎導。明亦嘗修治焉。
蔡河在縣治南。其上源即邢臺縣之達活河也。流至南和縣西,會於氵氐水,復東北流入縣境,謂之蔡河。又東註於澧河。
內丘縣府北五十五裏,東北至趙州柏鄉縣六十裏。漢置中丘縣,屬常山郡。後漢屬趙國。晉因之。石趙嘗置中丘郡於此。又改置趙安縣。後魏復曰中丘。太和中,屬南巨鹿郡。孝昌中,屬南趙郡。隋改曰內丘,屬邢州。唐初,改屬趙州。貞觀初,復屬邢州。今城周四裏有奇,編戶十八裏。
○中丘城在縣東。漢縣治此。魏收曰:晉廢。太和二十一年,復置中丘縣。今中丘故城是也。隋諱忠,因改曰內丘。唐因之。光化三年,朱全忠遣軍攻幽、滄,李剋用遣李嗣昭攻邢、以救之,敗汴兵於內丘,又敗汴兵於沙河,遂剋州。五代漢乾末,契丹陷內丘,即今縣治矣。
○青山縣西二十裏。《志》雲:初亦名黑山,後周時始改曰青山。山岡隴綿延,與太行相接,為郡境之險。隋置青山縣以此,唐曰青山口。詳見邢臺縣之青山城。
攫山縣西北十二裏。山峰岩錯峙,勢如搏攫,因名。礪水出於此。又鵲山,在縣西南六十裏,昔扁鵲封此。又蓬山,在城西六十裏。其相近者曰竜騰山,以山有騫舉之勢也。竜騰水出焉。○孤山,在縣西北十七裏,挺然獨峙,旁無支阜。唐天寶中,賜名曰內丘山。《志》雲:縣西北十三裏有夷儀嶺,相傳為諸侯會盟處。似誤。
○氵氐水在縣東南。自唐山、任縣境內,西南流經縣界,復折而東南,入南和縣境。又沙溝水,在縣西南,源出竜騰山,引而東,合於竜騰水。東北流入唐山縣界,合於氵氐水。又礪水,源出攫山,其水可以礪刀劍,因名。亦曰礪溝水,一名渚水。下流入沙溝水。
○燒梁關在縣西。舊為控扼之處。《晉書·地道記》中丘縣有燒梁關。
石門塞在縣西北。《晉書·地道記》中丘縣有石門塞。《紀勝》雲:石門塞,邢州之險要也。晉時石勒遣石季竜進據石門,因取襄國。五代初,晉王存勖以張文禮之亂,自石門趣鎮州,即此矣。《寰宇記》邢臺縣有石門山。《金人疆域圖》因之,誤也。中丘驛,在縣治東南。又有遞運所,在縣治北。
唐山縣府東北九十裏。北至趙州柏鄉縣三十五裏,東至趙州隆平縣五十裏。漢置柏人縣,屬趙國。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屬趙郡。孝昌中,改屬南趙郡。高齊改縣曰柏仁。隋屬邢州。唐武德初,置東竜州。四年,州廢,改屬趙州。貞觀初,還屬邢州。天寶初,改為堯山縣。宋因之。熙寧六年,廢。元初,復置。金人改縣曰唐山,仍屬邢州。元省入內丘縣,尋復置。今城周三裏有奇,編戶一十四裏。
○柏人城縣西十二裏。春秋時晉邑。哀四年,晉荀寅奔鮮虞,齊弦施會鮮虞,納荀寅於柏人。五年,晉圍柏人,拔之。《史記》:趙王遷元年,城柏人。漢因置柏人縣。高祖八年,擊韓王信,餘反寇。過趙,趙王張敖相貫高等,以帝數[1111]駡王,謀為亂。帝還過柏人,欲宿,心動,問縣何名,曰柏人。帝曰: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光武初,破王郎將李育於柏人。晉建興三年,石勒自襄國襲王瀎於幽州,以火宵行至柏人。後魏主宏太和十八年,南巡謀遷都,群臣或請都鄴。魏主曰:鄴西有枉人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柏人城,君子不飲盜泉,惡其名也。蓋亦以柏人為迫人矣。皇甫謐曰:柏人城,堯所都。魏收《志》柏人縣有柏人故城。或以為今治,即後魏時所遷矣。唐天寶初,改縣曰堯山。景福初,李剋用侵鎮州帥王,合幽州兵拒剋用於堯山。剋用遣將李嗣昭擊敗之,即今縣也。又柏鄉城,在縣東北十八裏。魏收《志》柏人縣有柏鄉城。《城塚記》雲:亦堯所築也。
○堯山縣西北八裏。相傳堯始封此,因名。其東麓一名宣務山,又名虛無山。《山經》:宣務山高一千八百五十丈,出文石,五色錦章。昔堯登此山,東瞻洪水,務訪賢人,因名。○幹言山,在縣西北五裏。《詩·衛風》:出宿於幹,飲餞於言。《寰宇記》以為即此山也。《隋志》內丘縣有幹言山。《金志》亦云:山在內丘縣。或曰:山延袤數十裏,西接內丘縣界。
鶴度嶺縣西百七十裏。《志》雲:嶺最高,惟鶴可度,故名。南去邢臺縣馬嶺僅三十五裏,俱為兵防要口。○光泰岡,在縣西二裏,廣一裏,袤數裏。相傳光武破李育於此。
○氵氐水縣西二裏。其上源自趙州臨城縣東南流入境,至縣西,復折而西南,經任縣之西北,內丘縣之東南,遠近諸川流多附入焉。
○宣務柵在堯山東麓,唐昭義鎮所置戍守處也。會昌三年,劉稹以澤、潞叛,詔諸道兵進討。成德帥王元逵以兵守臨,掠堯山,旋奏拔其宣務柵,因進攻堯山城。劉稹遣兵來救,元逵擊卻之。蓋宣務柵與縣相唇齒雲。
平鄉縣府東南八十裏。南至廣平府六十裏,西南至廣平府雞澤縣二十裏。秦巨鹿縣也。漢因之,為巨鹿郡治。後漢仍屬巨鹿郡。晉屬巨鹿國。後魏初因之。景明二年,改置平鄉縣於此。孝昌中,屬南趙郡。隋初,郡廢,縣屬邢州。唐武德初,置封州。四年,廢,還屬邢州。宋因之。熙寧六年,省入巨鹿縣。元初,復故。今城周三裏有奇,編戶十三裏。
○巨鹿城今縣城也。秦二世二年,章邯北渡河擊趙,趙王歇、張耳、陳餘皆走入巨鹿城。章邯令王離、涉間圍巨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陳餘將卒數百人,軍巨鹿北,所謂河北之軍也。三年,楚上將軍項羽引軍渡河,救巨鹿,大破秦兵。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餘壁,莫敢縱兵,章邯兵數卻,遂以兵降楚。即此巨鹿也。《括地志》:漢巨鹿郡故城,在平鄉縣北十一裏。故巨鹿縣城,即平鄉縣治。是。
平鄉城縣東南二十裏。漢平鄉縣,屬廣平郡,在今任縣界。晉末罷。後魏景明二年,始移治故巨鹿城。《邑志》縣東二十裏有艾村,相傳其地即故南城,平鄉縣初治此。宋元符中,始遷今治。艾村,當即故平鄉。元符遷治之說謬。
○棘原在縣南。《史記》:項羽破秦軍章邯軍於巨鹿南棘原。即此。今湮。劉昭曰:巨鹿縣南有棘原,即章邯所軍處。
○濁漳河縣西南二十裏。自廣平府麯周縣流入境,又東北經縣東十裏,復折而西北流,入南和縣界,合於澧水。《括地志》:濁漳水,即《禹貢》之橫漳,俗亦名為柳河。《史記》:項羽已破秦軍,軍於漳水南。是也。朱梁時,魏博帥楊師厚以晉兵攻邢州,引兵救之,亦屯於此。《志》雲:今縣東二十餘裏為舊漳河,又東十二裏有新漳河。漳水流濁易决,舊漳河久填淤,不能容水,每至漲溢,則西入滏陽,東入新漳。而沙、諸流,亦不時泛濫,與漳、滏諸流,合為一壑,民被其害。蓋邑之為地,外高中卑,浸淫所不能免也。明朝正統中,嘗為堤以防之。弘治十四年,復太溢,縣令唐澤大修堤障,環繞邑境,民睏始蘇。蓋川流變徙,大抵非故道矣。
河縣西十裏。自雞澤縣流經境內,又西五裏為沙河。《志》雲:縣境左舒而右縮,河在境上,沙河在境外。此即沙河在雞澤縣,南流合水之道也。沙、合流,俱東北出而經縣西,至南和縣界,合於漳河。
滏陽河縣東七裏。亦自麯周縣流經境內,又北入於漳河。萬歷初,漳水挾滏陽而北出,於是舊流益亂。○落漠水,在縣西南十八裏。漳水舊經流此,謂之薄洛津,俗因訛為落漠水,《志》以為水支流也。自縣境北入南和縣界,與滏陽河合,近亦為漳、諸流所並,非復故渠矣。又淤泥河,在縣東十裏,亦漳水支流也。
○沙丘臺縣東北二十裏。古史:紂築沙丘臺,多取禽獸置其中。《莊子》:衛靈公卒,葬沙丘宮。《戰國策》:趙李兌等圍主父於沙丘宮,百日而餓死。《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更不徙都。趙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趙主父及子惠文王遊沙丘異宮。是也。《秦紀》:始皇三十七年,崩於沙丘平臺。或曰:平臺,沙丘宮中之臺也。《邑志》縣南五裏有平臺。
巨鹿縣府東北百二十裏。東北至冀州南宮縣六十裏,西北至趙州隆平縣六十裏。漢巨鹿縣地。後魏初,改置巨鹿縣於此,仍屬巨鹿郡,後屬南趙郡。高齊廢。隋開皇六年,復置,屬邢州。大業十年,為群盜張金稱所陷。唐武德初,置起州。四年,州廢,縣屬趙州。貞觀初,仍屬邢州。今城周五裏有奇,編戶十三裏。
巨鹿城漢城,今平鄉是也。後魏移置今縣。《舊唐志》:舊治東府亭城,嗣聖元年,移今所。《邑志》雲:縣北十裏,有舊巨鹿城,縣本治此。唐垂拱初,因漳水為患,徙縣於東南,即今縣治。按:垂拱即嗣聖之明年,所云舊城,即東府亭城也。《宋·河渠志》:大觀二年,河决,陷巨鹿縣,詔遷於高地。此則縣經再遷,非嗣聖故治矣。《邑志》未詳也。○南城,在縣北,隋開皇六年改置,大業初廢。劉句以為即漢之南,非矣。《輿程記》:自縣而南四十裏,至平鄉縣,此為漢之巨鹿。自縣而西五十餘裏至任縣。又北至柏鄉縣之廢南城九十裏,此為漢之南縣。
白起城在縣西南。舊傳白起攻趙,嘗築城於此。唐武德初,置白起縣,屬起州。四年,並入巨鹿縣。又今縣南七裏有棘城,一名棘傢寨,《志》以為即章邯所軍之棘原也。又有柴城,在縣東三十裏,五代周顯德中所築。《志》雲:世宗父柴守禮,本堯山人,嘗徙於此,築城以居,因名。今城址猶存。
○漳水舊在縣東。有大小二河,亦謂之新舊二河。自平鄉縣東北流入縣境,與廣宗縣接界,又北註於大陸澤。前朝天順中,漳河南徙,悉入於運河,北道之流幾絶。其後漳水餘流,自平鄉北徙,合於南和縣之澧河,不復至縣境,二河漸成平陸矣。《唐史》:貞元中,邢州刺史元誼徙漳水,自州東二十裏,出至巨鹿縣北十裏,入於故河,民賴其利。又宋元初,大河北徙,决入漳河,漲溢為害。其後河復南出,漳亦隨之,故道多塞。蓋漳水經流,其不可問久矣。
廣阿澤縣北五裏。亦曰大陸,亦曰巨鹿,接趙州隆平縣界。《呂氏春秋》:晉之大陸,趙之巨鹿也。《十三州志》:廣阿澤,即唐虞時大麓地,東西廣二十裏,南北三十裏。葭葦魚蟹之利,充刀其中。澤畔又有????泉,煮而成????,百姓資之,亦名沃洲。瀦而復流,即寧晉之鬍盧河也。《食貨考》:漢堂陽縣有????官,蓋以地近廣阿澤雲。
○原莊堡縣西南十五裏。往來所經,商旅輻集。舊有小城,可以守禦。
廣宗縣府東百二十裏。東南至山東臨清州七十裏,西北至巨鹿縣三十五裏。漢巨鹿郡堂陽縣地。後漢章帝分置廣宗縣,仍屬巨鹿郡。永元五年,嘗置廣宗國於此,國尋廢。晉仍曰廣宗縣,屬安平國。石趙嘗置建興郡治焉。後魏屬清河郡。太和二十一年,置廣宗郡,尋罷。孝昌中,復置郡。高齊時郡廢,縣屬貝州。隋仁壽初,改曰宗城縣。唐武德四年,置宗州。九年,州廢,縣仍屬貝州。天初,以朱溫父名誠,復改廣宗縣,屬魏州。後唐復曰宗城。宋屬大名府。金屬州。元復曰廣宗。至元初,省入平鄉。尋復置,屬順德路。今城周四裏有奇,編戶十三裏。
○宗城故縣即今治。後漢置廣宗縣於此。光和末,皇甫嵩大破黃巾賊帥張梁於廣宗。晉永嘉四年,幽州將祁弘擊劉淵、冀州刺史劉靈於廣宗,斬之。隋避太子廣諱,改曰宗城。唐建中末,幽州留後朱滔叛應朱Г於長安,入魏境,以田悅不與同叛,攻宗城、經城,陷之。乾寧三年,河東將李存審救鄆帥朱,攻臨清,敗汴將葛從周於宗城北,乘勝至魏州北門。五代梁乾化五年,劉謀襲晉陽,不能達。自西山下至邢州,逾漳水而東,軍於宗城。以晉所蓄積俱在臨清,謀襲之,以絶晉糧道。晉將周德威引兵追,至南宮詰朝,略營而過,馳入臨清。因引兵趣貝州。五代晉天福六年,成德帥安重榮舉兵叛,南嚮鄴都。遣杜重威等擊之,遇於宗城西南,重榮敗保宗城,官軍攻拔之,重榮走還鎮州。鬍氏曰:宗城東南至魏州百七十裏。由宗城東行,斜趣至臨清,數十裏。自南宮東南至臨清,亦不過數十裏。梁晉爭衡,數邑常為棋劫之勢。
經城故縣縣東二十裏。後漢分堂陽縣置經縣,屬安平國。晉因之。後魏省入南宮縣,尋復置,屬廣宗郡。高齊省。隋開皇六年,復置經城縣,屬貝州。唐仍曰經城縣。宋因之。宋白曰:後漢於今縣西北二十裏置經縣。後魏省。太和十年,置縣於今治,又置廣宗郡理於此。北齊省郡及縣,嘗移武強縣治焉。後周復於此置廣宗郡。隋開皇三年,郡廢。六年,改置經城縣也。熙寧六年,省為鎮,入宗城。○府城廢縣,在縣東南。隋開皇十六年,分經城縣置,屬貝州。大業初,仍省入經城縣。唐武德四年,復置,屬宗州。九年,復廢。
上白城在縣南。晉建興初,石勒攻乞活帥李惲於上白,斬之。又永和五年,石虎死,張豺專政,謀誅李農。農奔廣宗,帥乞活數萬傢保上白。豺遣兵攻之,不能剋。○建始城,在縣西南。《水經註》:張甲河經廣宗故城西,又北經建始故城東。田融曰:後趙立建興郡,治廣宗,又置建始、興德等五縣隸焉。魏收《志》廣宗縣有建始、建德等城,是也。
○漳水舊在縣西。《水經註》:漳水經經縣故城西,其故津為薄洛津。《後漢志》:經縣西有薄洛津。《戰國策》所謂河薄洛之水,即此也。初平四年,袁紹擊公孫瓚軍於薄洛津,即漳水津矣。又縣舊有大河故瀆。宋元四年,河决宗城中埽。七年,趙議修宗城,棄堤塞宗城口。蓋是時,大河挾漳而北註,南宮、冀州皆為水衝雲。
張甲河縣南二十裏。舊自清河縣流入,東經冀州棗強縣東,合於洚河,後堙。《唐志》雲:經城西南四十裏有張甲河。神竜二年,刺史薑師度因故瀆開以利民。
枯洚河《寰宇記》雲:在縣東二十七裏。杜佑曰:經城縣界東去清河郡理五十四裏,有枯洚渠,北入南宮縣界。古冀、兗二州,於此分域。
五橋澤在縣東。東晉太元十年,劉牢之救苻丕於鄴,慕容垂北遁,牢之追及垂於董塘淵。又疾趣二百裏,至五橋澤中,爭燕輜重,為垂所邀擊,大敗。董塘淵,見後麯周縣。
○界橋在縣東。《通典》:宗城有界橋。後漢初平三年,袁紹及公孫瓚戰於橋南二十裏,追至界橋,瓚軍大敗。今一名袁公橋,亦曰界城橋。酈道元雲:清河經廣宗縣南,又東北經界城亭東。水上有大梁,謂之界城橋。太子賢曰:宗城縣東有古界城,近枯洚水,橋當此水之上。
桑林在縣南。唐興元初,朱滔攻田緒貝州,久之未拔,成德帥王武俊、昭義帥李抱真,合兵進救。距貝州三十裏,武俊先伏兵於桑林。合戰,伏發,滔大敗,走德州。鬍氏曰:桑林在經城縣西南。○唐店,在縣南。五代梁乾化二年,鎮冀將王德明自臨清攻宗城,下之。梁魏州帥楊師厚伏兵唐店邀擊,德明大敗,即此。
附見:
順德守禦百戶所在府治東,洪武初建。
◇廣平府東至山東臨清州百五十裏,東南至大名府百二十裏,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裏,西至河南磁州百二十裏,西北至順德府亦百二十裏。自府治至京師一千裏,至南京一千六百七十五裏。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屬晉,為東陽地晉人自山以東,謂之東陽。自山以南,謂之南陽。後世山東西之稱,蓋氵於此。戰國屬趙。秦為邯鄲郡地。漢初置廣平郡。武帝徵和二年,改平幹國。宣帝五鳳二年,復為廣平國,治廣平。後漢省入巨鹿郡。魏復置廣平郡。《三國志》:漢建安十七年,割廣平屬魏郡。十八年,分魏郡為東、西部。魏黃初二年,以魏郡西部為廣平郡,仍治廣平。晉及後魏因之徙治麯梁。後周宣政元年,置州。隋大業初,改為武安郡。唐復為州《唐書》:武德元年,改武安郡為州。二年,為竇建德所據。四年,平,立山東道大行臺於此。五年,劉黑闥都之。六年,黑闥平,置州大總管府,尋復為州。天寶初,曰廣平郡。乾元初,復故。宋仍曰州亦曰廣平郡。金人因之。元初亦為州初置邢路,兼領邢、磁、威三州。尋又為磁路,兼領磁、威二州。至元中,升為廣平路。前朝為廣平府,領縣九。今因之。
府西出漳、鄴,則關天下之形勝。東扼清、衛臨清州,運道之咽喉也,則絶天下之轉輸。晉以東陽之甲,雄於山東杜預曰:晉自山以東,魏郡、廣平之地,皆曰東陽。襄二十二年,齊侯伐晉還,趙勝帥東陽之師追之。又昭二十二年,晉荀吳略東陽,還襲鼓,滅之。《戰國策》:趙,萬乘之強國也。前漳、滏,右常山,左河間,北有代蘇秦亦曰:趙西有常山,南有河、漳。又蘇代曰:韓之上黨去邯鄲百裏。蓋太行在郡肘腋間,形勝所憑也。太史公曰:邯鄲,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東有鄭、衛。漢初,代相國陳反,高祖自將擊之。至邯鄲,喜曰:不南據邯鄲,而阻漳水,吾知其無能為也。《區宇志》隋崔賾等撰:邯鄲包絡漳、滏,倚阻太行,趙人都此。秦、魏戰其西南,燕、齊戰其東北。而趙之力,常足以卻秦勝魏,脅齊弱燕。蘇秦謂山東之國,莫強於趙者,豈非擁據河山,控帶雄勝,邯鄲之地,實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脊哉?後漢初,王郎假竊於邯鄲,遂收燕趙。光武既入邯鄲,耿進曰:王郎雖破,天下兵革乃始耳。於是遣將集兵,以次徵伐,光復大業,肇於邯鄲也。魏晉以降,河北多事,往來角逐,邯鄲實為孔道。隋季群雄割據,竇建德縱橫河朔,西入州,兼有相魏,漸且規並河南。建德既蹶,劉黑闥復奮,再擾河北,兩據州,自關以東,皆為震動。唐之中葉,昭義一鎮,所以能限隔河北者,藉邢、、磁三州掣其襟要。而州,又邢、磁之中樞也。及會昌中,劉稹拒命於潞州,官軍四面進討,邢、、磁三州先下。李德裕曰:昭義根本,盡在山東,三州降,上黨不日有變矣。朱溫攘奪、邢,西逼上黨,而河東兵勢為之衰鈍。宋初,以劉崇在太原,使郭進守州,以控西山,漢人畏其鋒。然則州之於兩河謂河北、河東,互為形援矣。使塞清河之口,涉黎陽之津,所就又烏可量哉!
永年縣附郭。春秋時晉之麯梁地。漢為麯梁縣,屬廣平國。宣帝封平幹頃王子敬為侯邑。後漢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魏為廣平郡治。北齊省入廣平縣。隋開皇初,改置廣平縣於此。仁壽初,避太子廣諱,改曰永年,仍為州治。今編戶二十九裏。
○麯梁城在縣東北。春秋時,為赤狄之地。宣十五年,晉荀林父敗赤狄於麯梁,遂滅潞,即此。漢為麯梁縣治,晉因之。永嘉末,劉聰將趙固、王桑等,自河內歸平陽,桑引其衆東奔青州,固遣兵追殺之於麯梁。《水經註》:水東徑麯梁城。是也。隋移置廣平縣,尋曰永年。自是以後,州郡皆治此。今郡城,明初因故址修築,周十四裏有奇。
廣平城杜佑曰:在永年縣北。漢置廣平縣,蓋治此。高帝封功臣薛歐為侯邑。徵和二年,為平幹國治,尋為廣平國治。後漢國廢,屬巨鹿郡。建武二年,封吳漢為廣平侯。是也。曹魏復置廣平郡治焉。晉因之,後廢。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廣平縣,仍屬廣平郡。高齊廢麯梁、廣年二縣入焉。隋開皇初,徙置廣平縣於此城,置雞澤縣。大業初,又省雞澤入永年。○廣年城,亦在縣境。漢縣,屬廣平國。後漢屬巨鹿郡。晉仍屬廣平郡,後廢。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仍屬廣平郡。高齊省入廣平縣。又五花城,在府西北三十裏。元末築此,為戍守處。
臨城府西四十裏。本漢之易陽縣,屬趙國。後漢因之。和帝永平七年,易陽地裂,即此。建安九年,曹操圍鄴,易陽令韓範以縣降。魏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後魏仍屬廣平郡。東魏天平初,改屬魏郡。時又於水置北中郎將。《齊書》:爾朱榮擒葛榮,分廣平之易陽、襄國、趙郡之中丘三縣,置易陽郡。宋白曰:魏初,省易陽入邯鄲。孝文復於北中府城置易陽縣。蓋後魏末又改置易陽郡也。《隋志》:武安郡臨縣,舊曰易陽。齊廢入襄國,置襄國郡。周改為易陽,別置襄國縣。開皇六年,改易陽為邯鄲。十年,改邯鄲為臨。唐武德初,置紫州,治臨。四年,罷州,以縣屬磁州。五年,仍屬州,即此城也。建中二年,魏博節度使田悅叛,攻圍臨。河東帥馬燧等自壺關進擊悅,大敗之。興元初,昭義帥李抱真軍於臨,與王武俊會於南宮東南,共救魏博,卻朱滔,攻貝、魏之兵。會昌三年,劉稹以澤潞畔,成德帥王元逵遣兵守臨,掠堯山,即此。宋熙寧六年,省為鎮。元二年,復故。尋又廢為臨鎮。範成大《北使錄》:臨城東至州三十五裏,以北濱水而名。自此過河三十裏,至沙河縣。是也。今置臨驛於此,為磁州及潞安府之通道。○建德城,在府北二十五裏,有故城二,東西相直。相傳竇建德屯軍處。
○聰明山府西六十裏。邯鄲縣紫山之別峰也。或以為即古之邯山。周回俱石,形勢高峻,岡巒盤據,綿亙廣遠。○紅山,在府西七十裏,踞紫山之北。山形延袤,回峰環澗,互相映帶。下有屯,曰豐稔屯。又狗山,亦在府西七十裏,以山峰如狗脊而名。唐太宗擊劉黑闥時,建壘於此。
○水府北三十五裏。源出太行山中,經河南武安縣東北流,繞邯鄲縣紫山之北,二流雙導合而為一。經府西臨鎮東北流,合於沙河。歷雞澤縣東南,而入順德府平鄉縣境。唐武德五年,世民擊劉黑闥,拔其水城,乃營於水南,分屯水北,密使人堰氵名水上流。黑闥南渡氵名水,壓唐營而陳。世民戰酣,乃决堰。氵名水大至,黑闥兵潰。貞元十年,昭義將元誼畔,據氵名州。昭義帥王虔休將兵攻之,引水以灌城。既又乘冰合,渡濠急攻。元誼出擊,虔休不勝而返。會日暮冰解,士卒死者大半。即此水也。
沙河府北五十裏。自順德府沙河縣,流經雞澤縣西,又東南流至府境,合於河。復東北出,入平鄉縣境。郡境支川多附沙、二河以北出,漲溢不時,下流多被其患。
滏水縣府西南五裏,亦名滏陽河。自邯鄲縣流入界,俗謂之柳林河。又東北經府城南,又東北入麯周縣界,舊有堤東去城二裏。唐武德五年,世民攻劉黑闥於州。別將程名振載鼓六十具,於城西二裏堤上擊之,城中地皆震動,即滏陽河堤矣。元至元五年,州人患井泉鹹苦,引滏水灌城壕,資食用,因置壩閘,以節宣之。至今不廢。
雞澤在府西。《春秋》襄三年,諸侯同盟於雞澤。杜預曰:在麯梁縣西南。酈道元曰:漳水東為渚澤,麯梁縣之雞澤也。《國語》所謂雞丘矣。○賈葛潭,在府西二十裏。受邯鄲西山之水,下通滏水。舊有賈葛口堤,東沿滏河,至府城東南,復迤邐而北,長三十裏許。又利民閘,在府城東南五裏,明建,引水灌田。又有惠民、通水、普惠諸閘,俱在府城外。
○信宮在府西北。孔穎達曰:臨有信宮。趙武靈王元年,梁韓來朝信宮。又十八年,大朝於信宮。即此。府治南又有長春宮。唐武德二年,竇建德取州,進取衛、滑諸州,還州,築長春宮,而徙都之。是也。今皆堙廢。
黃竜鎮在府西南。唐光化三年,李剋用將李嗣昭拔州。朱全忠遣其將葛從周擊之,自鄴縣渡漳水,營於黃竜鎮。全忠自將中軍涉水,置營以逼嗣昭,嗣昭棄城走。《金人疆域圖》永年縣有黃竜鎮。
黑闥壘府西南十裏。唐初劉黑闥據州,築壘以拒唐師處也。或謂太宗徵黑闥時所築。誤。又《寰宇記》雲:府南十裏,有廉頗臺。《十六國春秋》:冉閔遇慕容恪於廉頗臺,十戰皆敗。即此臺也。今見無極縣之廉臺。臨鎮,在城西五十裏。嘉靖中,修築鎮城,最為堅峻,有巡司。又遞運所亦在焉。
麯周縣府東北四十五裏。東至山東臨清州百四十裏,北至順德府平鄉縣五十裏。漢縣,屬廣平國。高祖封酈商為麯周侯,邑於此。後漢屬巨鹿郡。晉省。隋開皇六年,復置麯周縣,屬州。大業初,廢。唐武德四年,復置,仍屬州。宋因之。熙寧三年,省入雞澤縣。元二年,復置。明年,復降為麯周鎮。四年,又為縣。今城周五裏有奇,編戶二十八裏。
○麯周故城杜佑曰:在縣西南。漢縣治此。今城,唐所置也。又縣東有麯安故城,後魏景明中,分平恩置麯安縣,屬廣平郡。高齊廢。《寰宇記》:後魏改麯周為麯安。平恩故城,在縣東南,今見山東丘縣。
○漳水縣西南三十裏。自河南臨漳縣流入府境,經成安、廣平、肥鄉三縣而至縣界,東北流達平鄉縣境,合於河。《志》雲:今縣東十五裏,有漳河枯瀆。漳水舊自肥鄉北口,接縣西南趙林村,至縣東北,而入威縣。其後漳水自魏縣東出,經流變徙,遂為枯瀆。明萬歷初,漳水遂合滏河而北出,不復經故道矣。又舊有漳河堤,在縣東二十裏。○漯河枯瀆,在縣東。《志》雲:自永年縣界泊頭堡接縣境西朱堡,長十五裏,又東接於漳河枯瀆。遇雨潦,滏水泛溢,輒由此分流北註。今堙塞殆盡。又有大河枯瀆,在縣東五十裏。宋元豐中,大河經流於此。河南徙後,遺跡僅存。
滏陽河縣東一裏。自永年縣東北,流經縣南,又東北入平鄉縣境,下流合於河。舊時雨潦,輒有暴溢之虞。春鼕之交,則以涸為患。萬歷初,漳水决溢於大名府魏縣界,奔流北出,至縣南八裏蘇河寨,挾滏河而經縣東,勢盛流駛,非復故瀆也。舊有護城堤在滏陽河上,自縣西南十二裏滏陽集,至縣東北十五裏馬疃村,長幾三十裏。
董塘陂縣西北十五裏。魏晉時,導漳水入陂,為灌溉之利,今涸。《晉紀》:太元十一年,劉牢之救苻丕於鄴,慕容垂逆戰,而敗退屯新城,復自新城北遁,牢之追及垂於董塘淵,為垂所敗。即此處也。新城,見肥鄉縣。
康臺澤在縣東。《地形志》平恩縣有康臺澤,苻秦時為閑牧之所。晉太元九年,後燕慕容農起兵,遣其黨蘭汗等取康臺牧馬數千匹。即此。
阿難渠縣西三十裏。後魏時,廣平郡守李阿難鑿渠,導漳水以溉田,因名。《水經註》館陶縣有阿難河。今縣境東南與山東館陶縣接界,渠蓋經兩邑間矣。
○巨橋舊在縣西。杜佑曰:紂巨橋倉,在麯周縣。《水經註》:橫漳北經巨橋邸閣西,舊有大橋橫水,故曰巨橋。昔武王伐紂,發之賑殷饑民。服虔曰:巨橋,巨鹿水之大橋也。當在巨鹿縣。劉伯莊曰:橋以高廣名也。
香城固堡縣東北六十裏,接威縣界。又東北四十裏有大寨堡,接清河縣界。《裏道記》:縣東北至威縣七十裏,自威縣至清河縣亦七十裏,縣境最為廣遠。又大目寨堡,在縣東七十裏,接山東臨清州界。侯村堡,在縣東南四十五裏,接山東丘縣界。又安兒寨堡,在縣南二十五裏,又西南三十五裏,即肥鄉縣也。
肥鄉縣府南四十裏,南至大名府魏縣四十裏。本漢邯溝縣地,屬魏郡。後漢廢入廣平縣,魏析置肥鄉縣,屬廣平郡。晉因之。後魏仍屬廣平郡。東魏天平初,省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年,復置,屬州。唐武德初,屬磁州。六年,改屬州。今城周五裏有奇,編戶二十六裏。
○肥鄉舊城縣南二十裏。戰國時趙之肥邑。《竹書》: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取肥。即此。曹魏因置肥鄉縣。唐武德五年,劉黑闥據州,世民擊之,取相州,進據肥鄉,列營水上,以逼之。又會昌三年,討澤潞叛帥劉稹。魏博帥何弘敬柵肥鄉,侵平恩。即今縣也。
邯溝城縣西北十裏。漢縣,屬魏郡。顔師古曰:以邯水之溝而名。宣帝封趙頃王子偃為侯邑。今俗謂之桓公城。又有邯會城,在縣西南二十裏,亦漢魏郡屬縣也。武帝封趙敬肅王子仁為侯邑。張晏曰:漳水別自城西南,與邯山之水會。今城旁猶有溝渠在焉。二縣俱後漢時廢。○葛孽城,在縣西。《戰國策》:魏王抱葛、孽、陰、成,為趙養邑。鮑彪曰:葛、孽、陰、成,四邑名。《寰宇記》:葛孽城,趙武靈王夫人所築,一名夫人城。俗謂之葛鵝城,似未可據。
列人城縣北三十裏列人堤上。戰國時趙邑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取列人。漢置縣,屬廣平國。更始初,光武徇河北,至邯鄲。故趙王元子林說光武曰:赤眉今在河東,河水從列人北流,如决河灌之,可令為魚。王氏曰:時赤眉屯於濮陽,在列人河東也。建武中,縣改屬巨鹿郡。晉屬廣平郡。太元九年,慕容垂謀叛秦,其子農自鄴奔列人,與其黨起兵應垂。衆請治列人城,農曰:今起義師,惟敵是求,當以山河為城池,何列人之足治?既而秦將石越來攻,為農所敗。後魏亦為列人縣,仍屬廣平郡。東魏天平初,改屬魏郡。高齊省。隋大業末,竇建德據廣平,置列人營於此。唐武德五年,劉黑闥以水城為唐所取,自沙河引兵還攻之,行至列人,為唐所敗。即此城也。
新興城在縣東南。晉太元九年,慕容垂攻苻丕於鄴,分置老弱於肥鄉,築新興城,以置輜重。既而鄴久圍不下,垂解圍趣新城。即新興城也。二十一年,拓跋攻後燕鄴城,為慕容德所敗,退屯新城,亦此城矣。今俗呼為白塔營。○清漳城,在縣東南七十裏,漢列人縣地。隋開皇十年,置清漳縣,屬州。唐初因之。會昌初,省入肥鄉縣。
浮丘山縣南四裏。土阜隆起,高於平地,僅數尺許,或以為古堤遺址。又縣西十五裏有天台山,土山無石,其頂平衍。
○漳河縣西北十裏。舊自廣平縣流入境,又東北入麯周縣界。今多淺涸。縣東南五裏,有石傢河,本漳水支流也。經縣東復北流,入於漳河。
白渠在縣西北。舊自武安、臨漳、成安等縣流入境,入於漳河。今湮。《漢志》註:魏郡武安縣有斂口山,白渠所出,東至列人入漳。
列人堤縣東北二十裏。亦曰列人埤。漳水淤濁,積久而成高岸。或曰漢時大河堤也。又神腴堤,在縣北,堤東西約五裏。唐邑宰韋景駿築以備漳水之患。
雞澤縣府北七十裏。西北至順德府沙河縣三十裏。漢廣年縣地,屬廣平郡。後漢屬巨鹿郡。晉仍屬廣平郡。永嘉以後,縣廢。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高齊廢廣年入永年縣。隋初復置。六年,避諱改曰雞澤縣,屬州。大業初,又並入永年。唐武德四年,復置,仍屬州。宋因之。元初省入永年縣,尋復置,屬廣平路。今城周五裏有奇,編戶九裏。
○雞澤舊城在縣南。隋開皇中於廣年故城置雞澤縣,尋廢。唐復置,南去故城十餘裏,後又移今治。蓋縣屢遷,而名不改。○普樂城,在縣東南十裏。《寰宇記》:唐初置縣,旋陷於竇建德。或曰即建德創置。武德四年,建德所署普樂令程名振來降。是也。建德平,縣仍省入雞澤。
○河縣東南二十裏。自永年縣東北流經縣境,而入平鄉縣。《寰宇記》:漳、二水,俱在縣東南。今縣東二十裏有漳河堤,亦曰漳南堤。蓋昔時漳水在縣界,合河而東北註也。
沙河縣西南二十裏。自沙河縣東南流經縣境,達永年縣界,合於河。復自縣境東北出,而入平鄉縣界。《志》雲:縣西南有沙河堤,闊一丈,長二十裏,《圖經》所云漳河東環,沙、西繞者也。《郡國志》縣有沙河南堤,唐永徽五年築。
廣平縣府東南七十裏,又東南至大名府六十裏。本大名府魏縣地。金大定七年,置廣平縣,屬州。元因之。今城周三裏,編戶十七裏。
○轆轤山縣南二裏。縣治西北,又有鏊子山,皆以形似名也。縣東三十裏,又有紫荊山。《志》雲:縣地平衍,無陵巒泉石之勝。轆轤諸山,僅同岡阜,蓋亦西山之餘脈也。
○漳河在縣西北。自成安縣流入縣界,又東北達於肥鄉縣。○拳壯河,在縣東十裏,本漳河之支流。亦自成安縣流入境,至肥鄉縣,復入於漳。今漳水淺涸,此河遂為枯槽矣。
成安縣府南六十裏。東南至大名府魏縣四十裏,西南至河南臨漳縣八十裏。漢為斥丘縣地,屬魏郡。晉因之。後魏仍屬魏郡。天平初,並入臨漳縣。高齊復置,改曰成安。隋因之,屬相州。唐初屬磁州。貞觀初,改屬相州。天二年,避朱全忠父諱,改名斥丘。三年,更屬魏州。後唐復曰成安。宋屬大名府。金、元屬州。元至元二年,並入滏陽。後復置,改屬磁州。明初,改今屬。今城周四裏有奇,編戶三十四裏。
○斥丘城縣東南三十裏。春秋時晉之乾侯邑。昭二十八年,公如晉,次於乾侯。即此。漢為斥丘縣。闞る曰:地多斥鹵,故曰斥丘。應劭曰:有斥丘在其西南也。高帝六年,封功臣唐厲為侯邑。後漢仍為斥丘縣。初平二年,袁紹屯於斥丘,即此。魏晉以後,皆為斥丘縣治。高齊改置成安縣,移於今治。隋、唐皆因之。五代梁竜德二年,戴思遠襲晉魏州。魏州有備,乃西涉洹水,拔成安,大掠而還。即今縣也。
洹水城縣西南三十裏。本臨漳內黃縣地。後周建德六年,分置洹水縣,屬相州。隋因之。唐仍為洹水縣。乾元初,史思明自範陽救安慶緒,由洹水趣相州。建中二年,魏博叛帥田悅攻臨軍,敗,復合散卒,軍於洹水。馬燧自臨帥諸軍進屯鄴,與悅相持。乾寧二年,李剋用擊魏帥羅弘信,攻洹水,敗魏兵。進攻魏州,朱全忠遣其將葛從周救魏博,營於洹水。剋用與戰,不勝,乃還河東。既而剋用復攻魏全忠,仍遣從周救之,屯於洹水。全忠自以大軍繼之,剋用引卻。五代梁乾化初,全忠以晉軍出井陘,將攻邢、魏,引兵自相州至洹水,進屯魏縣。五年,魏博附晉,晉軍屯臨清。梁將劉自南樂屯洹水。洹水在相、魏、三州之交,嘗為兵衝也。《裏道記》:洹水西去臨漳縣五十裏,東去大名府魏縣五十裏。唐魏博與昭義相抗,每置重兵於此,謂之洹水鎮。宋仍為洹水縣,屬大名府。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成安縣。
○漳河縣南十裏。自臨漳縣東北流入縣界,又東入廣平縣境。此清、濁二漳,自臨漳縣合流之後,橫亙於冀州之境,合滹沱以達海者,所謂漳河之經流也。今多自臨漳而東達魏縣界,又東合於衛河。國傢漕渠,往往資漳水之助,經流不絶如綫。間有决溢、淺淤隨之矣。
洹水縣西南七十裏。自河南臨漳縣流入縣界,又東南入內黃縣境。唐建中三年,河東帥馬燧討田悅,與悅夾洹水而軍。悅守洹水城,堅壁不出。燧因為三橋,逾洹水,日往挑戰,悅不應。乃潛師循洹水,直趣魏州,留百騎抱薪持火匿橋旁。悅聞之,遂引軍逾橋掩燧後,燧結陣待之。悅戰敗,還趣三橋,橋已為伏騎所焚。悅軍亂,赴水溺死者,不可勝紀。
○倉口縣西南五十裏,與河南臨漳縣接境。馬燧與田悅相持,燧軍於漳濱,悅遣其將王光進築月城,以守長橋,諸軍不得度。燧塞漳水,下流水淺,諸軍涉度。遂進屯倉口,與悅夾洹水而軍。倉口蓋在洹水北。長橋,今見河南臨漳縣。
兔臺在縣西。《史記》:趙敬侯四年,魏敗我兔臺。《郡邑志》成安縣有兔臺,是也。
威縣府東北百三十五裏。東南至山東臨清州百裏,西至順德府平鄉縣六十裏,南至大名府百二十裏。漢廣平國斥章縣地。後漢屬巨鹿郡。晉屬廣平郡,後魏因之。東魏天平初,改屬魏郡。後齊省入平恩縣。隋開皇六年,置水縣,屬州。唐因之。會昌五年,省入麯周縣。宋初亦置水縣,尋廢。金復置,仍屬州。元自井陘縣移威州治此,以縣屬焉。至正間,廢水縣,以威州屬廣平路。國初,改為威縣。今城周六裏有奇,編戶八裏。
○斥章城在縣西南。漢縣治此。應劭曰:漳水所經,北入河。其地斥鹵,故曰斥章。魏晉時縣皆治此。後魏太平真君三年,縣並入列人縣。太和二十年,復置。高齊廢。隋開皇中,改置水縣於今治。
水城在縣治北,隋所置也。唐武德五年,世民擊劉黑闥,其水城來降,黑闥還攻之。水城四旁皆有水,廣五十餘步。黑闥於城東北築二甬道以攻城,為所陷。既而唐兵復拔之。自唐以後,縣皆治此。元始為威州治。《名勝志》雲:今縣東南二十裏,有威州故城。似誤。
○漳水舊在縣南。自麯周縣流入界,又東北經順德府廣宗縣,東入冀州南宮縣境。杜佑曰水縣南有衡漳瀆,是也。今漳流决徙不一,故瀆遂涸。○水,舊在縣西,自雞澤平鄉縣界流經縣境,合於漳河,故隋以水名縣。今與漳河俱徙流入平鄉縣境,舊跡遂湮。
○定陵墅在縣西北。陵周三百二十步,高六丈餘,上有漢廣宗王廟。晉建興初,幽州都督王瀎,使其將田徽為兗州刺史保定陵時,石勒據襄國,遣孔萇擊殺之。即此定陵也。
邯鄲縣府西南五十五裏。西南至河南磁州七十裏,南至臨漳縣亦七十裏。春秋時衛地,戰國時趙都也。秦置邯鄲郡於此。漢為邯鄲縣,趙國治焉。張晏曰:邯,山名。鄲,盡也。後漢亦為趙國治。曹魏屬廣平國。晉及後魏屬廣平郡。東魏天平初,廢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六年,復置縣,屬州。唐初,屬磁州。貞觀初,還屬州。永泰初,復屬磁州。宋因之。明初,復改今屬。今城周八裏,編戶二十七裏。
○邯鄲城縣西南二十裏。春秋時衛邑,後屬晉。《左傳》定十三年,趙鞅殺邯鄲午,午子趙稷以邯鄲叛。上軍司馬籍秦圍之,齊侯、衛侯伐晉救之。哀四年,趙鞅圍邯鄲,邯鄲降。《汲塚周書》:敬王三十年,趙鞅圍邯鄲,竟有邯鄲。《戰國策》張儀曰:使齊興師度清河,軍於邯鄲之東。《竹書》:周安王十六年,趙敬侯始都邯鄲。《史記》:趙成侯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盟漳水上。說者曰:是時趙未都邯鄲也,至肅侯時始都之,《竹書》誤改為敬侯也。又秦昭襄四十八年,五大夫陵攻趙邯鄲。五十年,王攻邯鄲,不拔。始皇十八年,端和伐趙,圍邯鄲城。十九年,盡取趙地。秦王之邯鄲,置邯鄲郡。二世二年,章邯破趙軍,平邯鄲城郭。漢高九年,封子如意為趙王,都邯鄲。自是趙嘗都此。更始二年,世祖擒王郎,幸邯鄲。其後,仍為趙國治。建安九年,曹操圍鄴,擊走袁尚將沮鵠於邯鄲,拔其城。東魏廢縣,而城如故。隋仍置邯鄲縣。唐建中二年,魏博叛帥田悅遣兵圍邢州,使別將柵邯鄲西北,以斷昭義救兵。五代時,縣移今治。《志》雲:舊城俗呼為趙王城,雉堞猶存。《輿程記》:趙王城西南二十裏至臺城岡,又西二十裏,即磁州也。
五氏城在縣西,亦曰寒氏。春秋時,晉邯鄲大夫趙午之私邑。定九年,衛侯如五氏。蓋會齊侯之師,共伐邯鄲午於寒氏也。十年,晉師圍衛午門,於衛西門曰:請報寒氏之役。或曰五與午通,城蓋以邯鄲午而名。
武始城縣西南五十裏。戰國時韓地。秦昭襄王十三年,嚮壽伐韓,取武始。漢因置武始縣,屬魏郡。武帝封趙敬肅王子昌為侯邑。後漢省。《漢志》註:武始縣有拘澗水,東北至邯鄲,入於白渠。涉鄉城,在縣西。《隋志》:開皇十六年,置涉鄉縣,屬州。大業初,省入邯鄲。又王郎城,在縣西三裏。後漢初,王郎詐稱成帝子子輿,率車騎數百人入邯鄲僭號,此其屯聚處也。俗猶呼為郎村。
○紫山縣西北三十裏。昔嘗有紫氣,與山相連,因名。亦謂之馬服山,以上有趙奢塚也。《漢志》註:縣有堵山,牛首水所出。或以為即紫山雲。○邯山,在縣東。張晏曰:邯鄲山在東城下,亦謂之邯鄲阜。舊《志》:邯山在召代鎮,去縣東南二十裏,邯水出焉。歲久山移水絶,故址遂湮。又劉劭《趙都賦》西有靈丘,《郡國志》以為靈山也。今城西北有照眉池,相傳趙王宮人照眉處,已廢為耕地。池西有高嶺,或以為即古之靈山,趙武靈王所登雲。
雙岡在今縣西北,當郡西廢臨縣西出之要道。一名盧傢疃,又名盧傢寨。唐建中二年,魏博帥田悅拒命,圍邢州及臨,遣其將楊朝光柵邯鄲西北,以斷昭義救兵。昭義帥李抱真東下壺關,軍於邯鄲,破悅支軍,進攻朝光柵。悅從臨馳救,河東帥馬燧遣其將李自良等禦之於雙岡,悅不得前,遂破朝光柵,進攻臨,悅敗走。
○河縣西北三十五裏。自河南武安縣流入境,又東入永年縣界。
滏陽河縣東三裏。自河南臨漳縣流入境,又東入永年縣界。元至元初,郭守敬言:磁州東北漳、滏二水合流處,引水由滏陽、邯鄲、州、永年,下經雞澤,合澧河,可灌田三千餘頃。前朝成化十八年,磁州守張夢輔,令民於故渠隨方瀎治,以通舟楫,達於邯鄲。今廢。
西河縣西二十五裏。源出紫山,流入府城西賈葛潭。一名渚沁水。《水經註》:牛首水出邯鄲縣西堵山,東流分為二水。漢景帝時,六國悖逆,命麯周侯酈寄攻趙,圍邯鄲。相捍七日,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壞,王自殺。其水東入邯鄲城,經溫明殿南,又東徑叢臺南,又東歷邯鄲阜,又東流出城,合成一川。又東澄而為渚。沁水東南流,註拘澗水。又東入於白渠。今城南五裏有渚河城,西半裏許有沁河,即《水經註》所云牛首水。自堵山東流分為二水者,合流而為西河。
藺傢河縣西南二十裏。《志》雲:以近相如故宅而名。又西十裏有閻傢河。秋夏之交,同歸渚河。又岩崳河,在城西北二十裏,又十裏為牛照河。此二水同歸沁河,其下流俱入於滏河。○輸黿河,在縣西北二十裏,或云河支流也。其水秋夏之交,散註田疇,或抵城下,與沁水同流。相傳元至正間,有竜黿鬥於澤中,竜勝而黿負,因名。
白渠在縣西。舊自河南武安縣流入境,牛首水及武始縣之拘澗水,悉流合焉。又東經成安、肥鄉縣,而入漳水。今餘流僅存,俗猶謂是水為拘水也。
○邯鄲宮《志》雲:舊址在城西北一裏許。《輿地要覽》以為趙王如意所建。東漢初猶存。光武破王郎,居邯鄲宮,晝臥溫明殿。是也。又齊主高緯時,嘗營邯鄲宮。蓋即趙宮故址更為營建雲。
叢臺在縣城東。世傳趙武靈王所築。顔師古曰:以其連聚非一,故曰叢臺。漢高後元年,趙叢臺災。更始二年,光武拔邯鄲,置酒高會,與馬武登叢臺。是也。今有叢臺驛,在縣治西南。○洪波臺,在縣東南三十裏洪波村。《趙都賦》:南有洪波濁河。《後漢志》註:邯鄲有洪波臺,趙簡子與諸大夫飲酒酣而泣處也。又陵臺,在縣西北三十裏,趙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所葬處。亦曰三陵村。
清河縣府東北二百裏。東南至山東東昌府百三十裏,南至大名府二百十裏,西至順德府二百四十裏,北至冀州百三十裏。漢信城縣地,屬清河郡。後周為武城縣,清河郡治焉。隋初,郡廢,改縣曰清河縣,為貝州治。自唐至宋,皆為州郡治。金移恩州治歷亭縣,而清河縣仍屬恩州。元屬大名路。明初屬大名府。洪武六年,改今屬。城周九裏有奇,編戶六裏。
○貝州城在縣治東。漢置清河郡,治清陽。後漢桓帝改為甘陵國,移治甘陵縣。晉復曰清河國。後周移武城縣於漢信城縣界,以郡治焉,兼置貝州。隋初郡廢,改縣曰清河,仍為州治。煬帝復曰清河郡。唐復曰貝州。天寶初亦曰清河郡。乾元初,復故。五代梁乾化三年,魏州帥楊師厚掠趙王之境,使劉守奇分道自貝州入趣冀州。石晉天福三年,分天雄軍之地置永清節度於貝州,兼領博、冀二州。九年,以契丹將入犯,貝州為水陸要衝,多聚芻粟,為大軍數年之儲。既而契丹逼貝州,叛將邵柯導之入城,悉為所有。周顯德初,廢永清軍。宋仍曰貝州。《宋志》:端拱元年,清河縣徙治永寧鎮。淳化九年,又徙今治。慶歷八年,平王則之亂,改曰恩州。金人移州治歷亭縣,即今山東恩縣也。國初,又廢恩州為縣,而清河郡及貝州之名遂泯。甘陵故城,見山東夏津縣。永寧鎮,或曰在縣東北。
甘陵城在縣西北。周甘泉市地。秦置厝縣,屬巨鹿郡。漢屬清河郡。後漢章帝子清河孝王慶初立為太子,被廢。其子是為安帝。王薨,葬於厝縣之廣丘,安帝因尊陵曰甘陵,縣亦取名焉。清河國移治於此。桓帝建和二年,又改清河國曰甘陵國。晉又改甘陵縣為清河縣,仍為清河國治。後魏因之。北齊改為貝丘縣。隋省入清陽縣。
清陽城在縣東。漢縣,清河郡治此。景帝中元二年,封皇子乘為王國。武帝元鼎三年,徙代王義為清河王,都清陽,即此。後漢省。《括地志》:清陽故城在清河縣西北八裏。是也。又隋改故甘陵為清陽。今見山東夏津縣,非漢之清陽也。
信成城縣西北十二裏。漢縣,屬清河郡。後漢省。應劭曰:甘陵西北五十裏,有信成亭,故縣也。《水經註》:後趙置水東縣於此城,故亦曰水東城。又漢有信鄉縣,屬清河郡。宣帝封清河剛王子豹為侯國。亦作新鄉。元始中,有新鄉侯上書,言莽宜居攝。佟,即豹孫也。孟康曰:順帝更名安平。按《後漢志》,安平縣故屬涿,非清河之境。應劭曰:甘陵西北十七裏,有信鄉故縣。是也。又《風俗記》:東武城西北三十裏有復陽亭,故縣也,屬清河郡。今棗強縣有故復陽城。
末否城縣東北五十裏。晉建興初,幽州都督王瀎使遼西鮮卑段疾、六眷等,與石勒相持。末否,六眷之從弟也,嘗築城於此,因名。○清河城,在縣東南。《風俗志》:甘陵郡東南十七裏,有清河故城。漢高六年,封功臣王吸為侯邑,世謂之鵲城也。《水經註》甘陵故城直東二十裏有艾亭城,疑即清河城。後蠻居之,故世稱蠻城。
○清河舊在縣西。《水經註》:淇水自館陶清淵,又東北過廣宗縣,為清河。又東北入縣界,與張甲故瀆合。《戰國策》蘇秦說趙曰:趙東有清河。張儀說趙曰:秦告齊使興師渡清河,軍於邯鄲之東。是也。漢因之置清河郡。今堙。縣,見景州。○張甲河,在縣境。《漢志》信成縣有張甲河,首受屯氏別河,流經廣宗縣界,又東北入冀州界,至,入漳水。別河,謂屯氏別出之河也。亦自館陶流入境。今皆堙廢。《水經》:淇水自館陶清淵東北,過廣宗縣東,為清河。清河又東過修縣,與大河張甲故瀆合,又東過東光、南皮等縣,齊之北界也。
永濟渠縣西北十裏,引清漳水入此。舊名瓠子渠。隋煬帝徵遼,改曰永濟渠。俗名禦河,即衛水也。元人開合運河,衛河漸徙而南,經武城恩縣之西,去縣境遂遠。○涉水渠,在縣東。《志》雲:渠自蓮花池達永濟渠。先是衛河數决,故鑿此渠,廣丈餘,長四十裏。遇泛溢為災,賴此泄之。今涸。
直渠在縣西。漢時大河所經也。《溝洫志》:地節中,郭昌使行河,河麯三所。水流之勢,皆邪直貝丘,恐水勢盛,堤防不能禁,乃各更穿渠,直東經東郡界中,不令北麯。渠通,百姓安之。建始初,清河都尉馮逡言:郭昌穿渠後三歲,河水更從第二故麯間北可六裏,復南合。今其麯勢復邪直,貝丘百姓寒心,宜復穿渠東行。不聽。今皆堙廢。又二渠,亦在縣境。《漢書音義》:二渠一出貝州西南南折,一則漯川也。禹廝二渠以引其河,即此。今涸。漯川,見山東莘縣。
鳴犢口在縣東南。舊為大河所經。《漢書》: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靈鳴犢口,而屯氏河絶。成帝建始初,清河都尉馮逡言:郡承河下流,無大害者,以屯氏河通,兩川分流也。今屯氏河塞,靈鳴犢口又益不利,獨一川兼受數河之任,雖高增堤防,終不能泄。屯氏河不流行七十餘年,新絶未久,其處易瀎。又所居高於以分流殺水勢,道裏便宜。不聽。後二歲,河果决於館陶及東郡金堤。靈,靈縣,見山東博平縣。屯氏河,亦詳見山東館陶縣。
鯀堤縣西三十裏。自順德府廣宗縣逶迤入境,相傳鯀治水時所築。又麯堤,在縣東北。齊時,群盜多萃於此,郡守宋世良下車頒行八條之製,盜奔他境。蓋地近河需,故群盜得以依阻。
○新柵在縣西。晉太元中,燕人齊涉據新柵,降慕容垂。垂以涉為魏郡太守。既而附於泰山叛帥張願,垂欲擊之。慕容隆曰:新柵堅固,攻之未易拔。願破,則涉不能自存矣。乃擊願,破之,新柵亦下。
寧化鎮在縣西南。《宋志》:政和七年,臣僚言:恩州寧化鎮,大河之側,地勢低下,正當灣流衝激之處。歲久堤岸怯薄,沁水透堤甚多。近鎮居民,例皆移避。夏秋霖潦,堤防一失,恐妨阻大名、河間諸州往來邊路,乞付有司貼築固護。從之。
甘陵在故厝縣。應劭曰:安帝以孝德皇后葬於厝,尊曰甘陵。是也。宋白曰:漢安帝父清河孝王陵,在清河縣東南三十裏,《城塚記》仍謂之英陵。帝母左氏葬於縣東北角,名曰甘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敘寧都魏禧 | 敘南昌彭士望 | 總敘一 | 總敘二 | 總敘三 | 凡例二十六則 | 目次 | 歷代州域形勢紀要序 | 捲一 | 捲二 | 捲三 | 捲四 | 捲五 | 捲六 | 捲七 | 捲八 | 捲九 | 北直方輿紀要序 | 捲十 | 捲十一 | 捲十二 | 捲十三 | 捲十四 | 捲十五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