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今注今译   》 卷四 里仁(2)      Wang Yunwu    Mao Zishui

  ③恶,音乌。这是说,一个君子没有仁德,就不能成为君子了。
  ④“终食之间”,吃顿饭的时间。造,七到切。造次,在仓促慌忙的时候。沛,音贝。颠沛,在艰难困顿的环境里。这章可以分作三章:“富与贵”到“不去也”为一章;“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为一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以下为一章。这三章除却都是关于仁的话以外(第一章的“道”,可看做“仁”),在意义上并没有关联。
  [今译]
  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人所喜悦的,如果不依着正当的道理,即使可以得到也不取。贫和贱,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不依着正当的道理,即使可以避去也不避。一个君子离开仁,就不可以称为君子了!一个君子没有一时一刻违背仁。无论在怎样匆促的时候,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里,他都要守住仁!”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①;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②。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今注]
  ①这章好恶二字都读去声。“无以尚之”,心目中没有东西比仁高。(之,指仁。)
  ②“其为仁”,似当做“其为人”。“加乎其身”,靠近他的身边。这章实应分为两章:“我未见……加乎其身”为一章;“有能一日……力不足者”为一章。这两章意不相联,因都是讲所“未见”关于仁的事,编者便合为一章。末两句(“盖有……见也”)虚设疑词,应是指第二个未见而言的。
  [今译]
  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这样〕好仁和〔这样〕恶不仁的人。那好仁的人呢,看仁高于一切;那恶不仁的人呢,他的做人,决不让不仁的人靠近他。我没有见到,一个人真有一天决心用力去行仁而力不足的!可能有这样的人,不过我没有见到。”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①”!
  [今注]
  ①孔曰:“党,类也。”皇疏引殷仲堪曰:“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是以与仁同过,其仁可知。观过之义,将在于斯者也。”陆采《冶城客论》:“斯知仁矣:仁是人字。与宰我问井有仁焉之仁皆以字音致误。”按:殷说虽巧,似不如陆说的简明。这章的意义,究难十分明了。
  [今译]
  孔子说:“人的过失,和他的环境有关。我们观察他的过失,就可以推知他是哪一类的人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①!”
  [今注]
  ①《集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按:“世之有道”,即“天下有道”(“天下太平”)。《集解》释这章的道字实最合经意!《雍也篇》“鲁一变、至于道”的“道”,亦是用这个意义的。下章“士志于道”的“道”,亦以用这个讲法为合。这些道字,实包含“天下有道”的意思,和“吾道一以贯之”,“古之道也”的“道”,意义并不相同!但自汉以来,除何晏等外,读《论语》的人,差不多都把孔子“朝闻道”的话讲错了。《汉书·七十五夏侯胜传》:“〔夏侯〕胜,〔黄〕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这是最早的误解孔子这句话的事例。(《太平御览·六百七》引《慎子》:“孔子曰,丘,少而好学,晚而闻道,此以博矣。”《庄子·天运》:“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这两个“闻道”,都不同《论语》里的“闻道”,而可以说和《老子》第四十一章(河上公本)的“闻道”相近。大概战国时代学者所用的“闻道”一词,已和这章所用的不同了,即孟子书里的“闻道”亦是这样。许行批评滕文公说:“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滕文公上》。)而孟子自己亦说盆成括“未闻君子之大道”。(《孟子·尽心下》。)许行的道,当即“农家者流”的道;孟子的道,自不外乎仁义。我们可以说,孟子书里的“闻道”,意义上虽和《论语》的“闻道”不相同,但那个“道”字,当指仁义言,绝不是指“惟怳惟忽”的道言。)《论语》这章里的朝夕二字,不是表示时间的距离,而是表示时间紧接的意义。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领会到孔子一生忧世忧民的心情!(汉石经“矣”作“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Source】重庆出版社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论语今注今译》新版序自序《论语今注今译》凡例
卷一 学而(1)卷一 学而(2)卷一 学而(3)卷一 学而(4)
卷一 学而(5)卷二 为政(1)卷二 为政(2)卷二 为政(3)
卷二 为政(4)卷二 为政(5)卷二 为政(6)卷三 八佾(1)
卷三 八佾(2)卷三 八佾(3)卷三 八佾(4)卷三 八佾(5)
卷三 八佾(6)卷三 八佾(7)卷四 里仁(1)卷四 里仁(2)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