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论语卷 》
第24节:论修养(10)
李鍌 Li Xian
⑤彬彬此指文质兼备。
析论
一个人的内在和外表都很重要。内在等于本章讲的"质",指学问、道德等而言;外表等于本章讲的"文",指口才、仪态等而言。假如一个人学问很好,却拙于言词,不会表达;或者说品德很好,却仪容不整,不够雅观,给人呆板、粗野的印象,这就是"质胜文"。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的言词非常流利,却没有内容;或者说相貌堂堂,威仪过人,却品德低下,给人浮夸、虚假的印象,这就是"文胜质"。"质胜文"或"文胜质",都有所缺憾,因此,内在与外表,朴实与文采要配合得当,才能成为表里一致、彬彬温雅的君子。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犹如一件器物的材质与外貌,材质好、外貌不好看,或者外貌好看、材质不好,人们不一定会很喜欢它,必须要二者兼美,才会得到人的喜爱,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内在外表双美具备,才能称为彬彬可观的君子。要特别注意的是,外表是指表现在外的语言能力、举止行为等,不是指天生外表的美丑。
一个人的内在与外表,又如一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内容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念,而形式指文笔或书法,也必须二者兼美,才是好文章,要想成为一个彬彬君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七)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①,无适②也,无莫③也,义之与比④。"(《里仁》第四·一〇)
章旨
孔子言君子不固执成见,以义为取舍标准。
注释
①君子之于天下也君子对于天下。之,无义,介词。于,对于,动词。
②适音dí,专主,即"绝对如此"。
③莫不肯,即"绝不如此"。
④义之与比谓依从义理。原文本当作"与义比",意为"和义相依从",为了强调"义",把"义"提为主语,成为"义与比",再加"之"成"义之与比"。之,无义,介词。比,音bì,依从。
析论
做一个君子,内心应该是大公无私的,对于一切事情会要求合乎公理,合乎正义。所以想做个君子的人,都会以公理、正义作为对待天下事的准则。但是这些人,却容易犯过于自信、胸中先有成见的毛病。一旦有了成见,不管赞成或反对,他都会以为自己是择善固执,不肯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人自然不能称为君子。孔子认为君子要"无适",就是遇事不要绝对肯定;要"无莫",就是不要绝对否定,一切要以公理、正义为依归,合于公理、正义的才加以肯定;不合的,才加以否定。
研读此章要特别留意的是,君子是不是永远的"无适"、"无莫"?是不是对于任何事情都持无可无不可的态度?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那样会变成乡愿。孔子说的"无适"、"无莫"是指未经"义之与比"前应当如此,一旦"义之与比"之后,就需要"适",需要"莫"了。换句话说,未经以"义"为取舍之前,不能固执成见,既以"义"为依归,则要择善固执了。
(八)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①,礼以行②之,孙③以出之,信以成④之。君子哉!"(《卫灵公》第一五·一七)
章旨
孔子言君子立身处世以义为本质,配合礼、逊、信三者去完成。
注释
①义以为质即"以义为质",意谓"用义来做本质",质,本质。此下三句,句法相同。
②行实践。
③孙今作"逊",谦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序 | 第2节:论道德(1) | 第3节:论道德(2) | 第4节:论仁爱(1) | 第5节:论仁爱(2) | 第6节:论仁爱(3) | 第7节:论仁爱(4) | 第8节:论仁爱(5) | 第9节:论仁爱(6) | 第10节:论孝友(1) | 第11节:论孝友(2) | 第12节:论孝友(3) | 第13节:论孝友(4) | 第14节:论孝友(5) | 第15节:论修养(1) | 第16节:论修养(2) | 第17节:论修养(3) | 第18节:论修养(4) | 第19节:论修养(5) | 第20节:论修养(6) | 第21节:论修养(7) | 第22节:论修养(8) | 第23节:论修养(9) | 第24节:论修养(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