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孟子今注今译 》
梁惠王篇第一(21)
王云五 Wang Yunwu
史次耘 Shi Ciyun
⑨君请择于斯二者:盖避地者,不以养人者害人、仁也。死守者,一国之君,守土有责、义也。孟子阐发儒家思想,仁义并重,故语滕文公,冀其于二者择取一焉而行之。
[今译]
滕文公问孟子道:“滕,本是个小国,已尽了心力事奉大国,但仍不免敌人的侵伐,要怎样应付才可以?”孟子答道:“当初太王住在邠邑,北狄人侵犯他,太王就拿皮币奉献他,不能免他的侵犯;又拿狗马奉献他,也不能免他的侵犯;又拿珠玉奉献他,仍是不能免他的侵犯。太王不得已,就邀集了邠邑的父老们,向他们说:‘狄人所想要的是这块土地,我听说过,君子不用他所养民的土地,为这争夺的缘故,反伤害了百姓。你们何必害怕没有君长,我将要离开这里。’于是就离开邠邑,越过梁山,在岐山脚下兴建城邑,便住下来了。邠人都说:‘太王是个仁德的人,我们不可以失去他。’因此,随他到岐山的人,争先恐后,就像赶市场一样。也有人说:‘土地是世代子孙应该为祖宗保守的,不是本身所能做主,就是把命拼了,也不能离去。’这两个办法,请君自行斟酌选择一个吧!”
[章旨]
此章告滕文公保国爱民之道:一以德让,一以义守,二者可自择之。
(二十三)鲁平章
鲁平公①将出,嬖人②臧仓者请③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④;今乘舆已驾⑤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⑥。”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⑦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⑧,君无见焉!”公曰:“诺!”乐正子⑨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⑩;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11}与?”曰:“否,谓棺椁衣衾{12}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13}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14}君,君是以不果{15}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16}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17}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今注]
①鲁平公:鲁君。名叔,一名旅,谥平。
②嬖人:宠幸小臣。
③请:问也。
④命有司所之:“命”,告也。“之”,往也。
⑤乘舆已驾:“乘舆”,君车。“驾”,驾马也。
⑥敢请:“敢”,犹敬也。“敢请”,敬问也。
⑦轻身先于匹夫:谓以国君之尊,自轻身份,先施礼于平民出身之学人而往见之。
⑧后丧逾前丧:朱注:“孟子前丧父,后丧母。逾,过也,言其厚母薄父也。”赵注:“孟子前丧父约,后丧母奢。”
⑨乐正子:姓乐正,名克,子,通称。孟子弟子,为鲁臣。
⑩前以士,后以大夫:谓前以士礼,后以大夫礼。
{11}三鼎五鼎:“鼎”,古食器名。此谓盛器品之鼎。“三鼎”,士祭礼,“五鼎”,大夫祭礼。
{12}棺椁衣衾:皆葬具。“棺”,所以敛尸。“椁”,亦作槨,外棺也。“衣”,敛衣。“衾”,覆于敛衣外之单被。
{13}为:犹将也。
{14}沮:通阻,止也。
{15}不果:“果”,诚也,信也。凡预期而获信验者,曰果然。不能如期而获信验者,曰不果。
{16}尼:止也。
{17}天:天意,天命。按儒家尝以事之不以人力强者,则归权力于天。天之意志表现于人间者,则曰命。《论语·宪问》篇:“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正与此同旨。
[今译]
鲁平公将要出宫,有个宠幸的小臣叫臧仓的问道:“向来我君要出宫,就是告诉执事的人要去哪里,今天车子已经驾好,执事的人还不知到什么地方,请问我君究竟去哪里?”平公说:“我要去拜访孟子。”臧仓说:“什么啊!我君这样自轻身份,先去看那个平民,认为他是贤德的人吗?原来礼义是从贤人做出来的,可是孟子后来办母亲的丧礼,竟超过从前办父亲的丧礼。这样厚母薄父,是很不懂礼义的。君可不必去了!”平公说:“好吧!”乐正子马上去见平公说:“君为什么不去看孟轲呢?”平公说:“有个人告诉我道:‘孟子办理母丧,超过以前的父丧,所以才不去看他。’”乐正子说:“什么啊!君所说超过的,恐怕是指他前用士的丧礼,后用大夫的丧礼。以前祭祀用三鼎,后来用五鼎吗?”平公说:“不是的,是说孟子后来用棺椁衣衾的精美。”乐正子说:“这哪能算是超过呢?这是前后的贫富情形不同啊!”乐正子又来见孟子道:“克将夫子的贤德告诉君,君本来要拜访夫子,忽然君有个宠幸的小臣臧仓来阻止,君因此临时变卦不来了。”孟子说:“人的行止,有人自然可以暗中指使或阻止,但是道的行不行,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我今天不遇合鲁侯,正是天意,姓臧的这个人,怎能叫我和鲁侯不遇合呢!”
[章旨]
此章益见圣贤风范,君子决不尤人,道之行不行,属诸天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国学经典文丛
【资料来源】重庆出版社 |
|
|
编纂古籍今注今译序 | 《孟子今注今译》序(1) | 《孟子今注今译》序(2) | 梁惠王篇第一(1) | 梁惠王篇第一(2) | 梁惠王篇第一(3) | 梁惠王篇第一(4) | 梁惠王篇第一(5) | 梁惠王篇第一(6) | 梁惠王篇第一(7) | 梁惠王篇第一(8) | 梁惠王篇第一(9) | 梁惠王篇第一(10) | 梁惠王篇第一(11) | 梁惠王篇第一(12) | 梁惠王篇第一(13) | 梁惠王篇第一(14) | 梁惠王篇第一(15) | 梁惠王篇第一(16) | 梁惠王篇第一(17) | 梁惠王篇第一(18) | 梁惠王篇第一(19) | 梁惠王篇第一(20) | 梁惠王篇第一(2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