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全书 》 七修類稿 》
捲二十三 辯證類
郎鍈 Lang Ying
比幹墓字
比幹墓在衛輝府汲縣西北十五裏。舊府志雲。墓前有殷比幹墓四字。石斷字缺。世以為孔子書。諒今亡矣。見舊拓本。體勢與周穆王吉日癸巳類。雖非先聖所書。諒為古筆無疑。秦觀以為唐人書。《丹鉛續論》以陶潛有贊曰。夫子戾止。爰詔作銘。似又不是而實夫子者也。但陶集未見其贊。諒升庵不謬。其先聖所篆比幹墓銅盤銘。開元中固已為耕者所得。不傳矣。此外再不聞墓前有何古刻。《續博物志》又云。墓前有隸刻商大夫比幹之墓七字。意此漢以下之刻歟。故宋李石言之也。昨得本朝所緝《比幹錄》讀之。又缺此隸字。不識錄之者之未全。抑李石之謬記也。且銅盤銘。《嘯堂集古錄》並汝帖所摹刻者迥有不同。證以三代款識。秦漢碑刻。則嘯堂尚似。而舊體亦未可必也。若今所傳。差識左右字本。尤為可笑。因摹三篆於左。以獻博古君子。
(圖略)
嘯堂集古錄銅盤銘
(圖略)
汝帖銅盤銘 【釋同前】
(圖略)
鐘馗
鐘馗起於明皇之夢。唐逸史所載也。予嘗讀《北史》。有堯暄本名鍾葵。字闢邪。意葵字傳訛。而捉鬼事起於字也。昨見《宣和畫譜》釋道門雲。六朝古碣得於墟墓間者。上有鐘馗字。似非開元時也。按此正合其時。葵字之訛。恐如薛仁貴碑。實名禮。而傳寫之謬。又如十八學士之類歟。存疑以俟博古。
格古要論當再增考
《格古要論》一書。洪武間創于云間曹明仲。天順間增於吉水王功載。考收似亦博矣。偶爾檢閱。不無滄海遺珠之嘆。若琴論後當入古笙管。《淳化帖》後當收譜係一捲。珍寶門欠楚母緑聖鐵。異石類欠大理仙姑。異木欠伽藍香。古銅中欠古鏡布刀等錢。雜考欠剛卯。紙論欠藏經箋。且珍寶後當設一羽皮。如狐貉、孔雀、翡翠、豹兕之類。而文房門豈可不論宋元書刻。至於博古圖中之器。各省志內之刻。又一考之。必尤有所增也。
僂羅
俗雲僂羅。演義謂幹辦集事之稱。《海篇》訓羅字曰健而不德。據是二說。皆狡猾能事意也。然未見其出處。昨讀《五代史劉銖傳》。有曰。諸君可謂僂羅兒。則知來亦遠矣。
輪扁管仲
《莊子》載。齊桓公讀書堂上。輪扁釋椎鑿問公曰。所讀何言。公曰。聖人之言。扁曰。古人糟粕耳。公曰。輪人安得議乎。有說生。無說死。扁曰。以臣事觀之。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手而應之心。口不能言。古之人死矣。君所讀者。糟粕耳。又《韓詩外傳》載。楚成王讀書殿上。輪扁作而問曰。君所讀何書。成王曰。先聖之書。扁曰。以臣輪言之。規為圓。矩為方。此可付乎子孫。若夫合三木而為一。應乎心。動乎體。不可得而傳也。則凡所傳。糟粕耳。然二文不同。而義則一。但楚成、齊桓。未知孰是。予意《莊子》尚近。韓則漢人也。管仲寢疾。桓公往問之曰。仲父疾甚矣。不幸不起。政將安移之。管仲未對。桓公曰。鮑叔何如雲雲。盡。管仲遂卒。此《管子書之言也。劉嚮《說苑》又曰。鮑叔死。管仲舉上裧而哭之。泣如雨下。從者曰。非君臣父子也。仲曰。非子所知。以《管子》所載。則鮑叔死在仲後。而《說苑》又言鮑叔前死矣。予意尚當從《管子》。蓋劉嚮傳聞之言也。
三傑四傑
世知張良、蕭、韓為三傑。而不知唐丞相宋璟、張說、太子少傅源幹曜。同日拜官。明皇賜三傑詩。時號三傑。宋程顥為鄠縣簿。張山甫為武功簿。朱光庭為萬年簿。關中號為三傑。世知王、楊、盧、駱為四傑。而不知宋之韓、範、富、歐。亦號四傑。 【見《範文正集序》。】
聖賢須目
國朝何侍郎孟春《餘鼕序錄》載。黃伯固曰。偶考聖像無髯。惟宗廟小影為真。又引《孔叢子》雲。先君無須髯。而天下王侯不以此少其敬。予嘗讀其書。文非此意。而伯固之言不知何在。但孔譜中吾夫子四十二表形容盡矣。須多如此。而獨不言者。得無疑乎。或伯固之言有據也。又讀朱子文集。見其答林德夫、劉季章等書云。今左目已不可治。又頗侵右目矣。又曰。左目已盲。右目亦漸昏數日矣。紛紛言左目失明處多也。今年譜但言有足疾而不言目疾。此誠闕典也。大聖賢之儀形。寧有不知可以想象之耶。至於建中靖國間。例復舊官。山𠔌有詩十首。其一為東坡雲。陽城論事蓋當世。陸贄草詔傾諸公。翰林若要真學士。喚取儋州頽鬢翁。則知坡老無鬢發矣。又其妹戲坡曰。欲扣齒牙無處覓。衹聞毛裏有聲傳。則多須矣。因亦附記耳。
郭張不當錄
滁陽王之子某。雖同太祖取和州而戰沒。張天佑亦同太祖取和陽、太平。分築其城。敗元太子、平章等。然彼時滁陽尚在為主。事屬滁陽。郭、張並我太祖。不過俱在其麾下耳。二人無一事曾受命於太祖也。何可入《功臣錄》中。
烏尨
詩曰。無感我帨兮。無使尨 【音忙。〔『音忙』兩字原脫。據明本補〕 】 也吠。《爾雅》曰。尨。狗也。然尨字今俗讀竜字。非也。唐武後時。藥王韋善俊有犬名烏尨。蓋黑狗也。元稹、韓緻光詩皆有烏尨語。今人以張然殺奴事。得犬之力。遂以拜犬為烏竜。即寫竜字。尤可笑。 【明本作『尤可笑可笑』】
懛子秋風
蘇杭呼癡人為懛 【歹讀平聲】 子。纍見人又或書呆、騃 【音呆】 二字。雖知書如杭徐伯齡。亦以懛字為是。予考《玉篇》衆書。無懛、呆二字。獨騃字《說文》雲。馬行仡。而《韻會》雲。病也。癡也。凡癡騃字皆作騃。獨《海篇》載懛、呆二字。亦曰義同騃字。是知懛、呆皆俗字也。嘗聞小兒雲。阿懛。雨落走進屋裏來。又讀程泰之《演繁露》。鄭獬字毅夫。守江陵。作《楚樂亭記》。有頌雲。我是蘇州監本呆。與爺祝壽獻棺材。近來仿髴知人事。雨落還歸屋裏來。又知亦有來歷。又俗以幹人云打秋風。予纍思不得其義。偶於友人處見米芾札有此二字。風乃豐熟之豐。然後知二字有理。而來歷亦遠。
世說新語記事多謬
蘇峻之亂。因庾亮輕下詔徵之。既而下石頭。朝廷傾覆。亮奔溫嶠。嶠勸亮見陶侃。蓋時起義兵。而衆推侃為盟主也。侃意正欲誅亮以謝天下。亮猶豫不敢。此事重出。其一曰。溫雲。溪狗我所悉知。卿但見之。因而陶見庾貌豐姿神爽。遂改觀。歡宴終日。一曰。卿但遙拜。保無他也。陶見之。不覺釋然。殊不思陶乃尚事功而厭清談。飲有限而鄙時流者。豈豐姿神爽使能改欲誅之意。且得歡宴終日耶。又使遙拜保無他。亮亦天子以下一人。此言輕可語之耶。陶傳自云。庾詣拜謝。陶曰。元規乃拜士行耶。此足以見其實也。況二條自相矛盾。若望蔡是謝琰居官地名。註 【明本作『着』】 為琰之小字。琰之小字末婢也。王敦與錢鳳謀逆。夜為王允之所聞。允之吐被酣睡。記為王右軍者。紛紛不一。又如劉尹撫王長史背曰。阿奴比丞相。但有都長。王長史酒酣起舞。劉尹曰。阿奴。今日不復減嚮子期。文俱重出。此類尤甚。但此書以清談奇謔高尚穎敏之事為主。故多取於晉者。似不作可也。
四皓考
按《陳留志》雲。東園公姓唐。名秉。字宣明。襄邑人。常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裏修道。故號夏黃公。角裏先生。河內軹人。泰伯之後。姓周。名術。字元道。號曰霸上先生。卻欠綺裏季。皇甫謐《高士傳》載。綺裏季姓朱。名暉。字文季。四人詳矣。然《索隱》亦引《陳留志》。則園公又欠名。黃公更廓曰廣。《鄞志》又以黃公姓黃。《蘇州志》又載角裏先生宅在太湖中。今包山有角裏村。是其處也。予以《索隱》既引《陳留志》欠園公之名。失寫也。廓與廣同姓黃。非崔。文義順也。角裏既稱泰伯之後。必蘇人。或寓居於軹也。或者又疑此四人為無有。以其能隱於秦者。漢初一書即肯來耶。是張良假之者也。後不言之可知矣。予又意不應各書詳載如此。而《齊東野語》復辨如彼。《東觀餘論》又辨園當作圈最詳。則尚當有之也。又北齊徐伯珍弟兄四人。白首相對。亦號四皓。
船
舟之名多矣。未聞有舟之神名。梁簡文《船神記》謂。名鴻耳。《北戶錄》又呼為孟公、孟姥。古有輯濯丞印。輯濯。舟官名。
漢字會意錯
鄭重。《王莽傳》非皇天所以鄭重降符雲。意猶言頻煩。世以尊重會之。偃蹇。相如《子虛賦》掉指撟以偃蹇兮。註曰。委麯貌。世以不得意會之。皆誤矣。幹沒。《張湯傳》始為小吏幹沒。師古曰。幹音幹。遂以財貨幹人而沒之。又以幹心沒入官也。殊不知射利成敗。故如淳曰。豫居物以待之。得利為幹。失利為沒也。陰重。《周仁傳》其人陰重不泄。謂暗密性重而不泄人言。或以為陰囊重大而不泄。可笑可笑。
諺語解
(扌兜) 【音兜】 踏。取桔橰取水之義。上以手(扌兜)而入。下以腳踏而出。謂其輾轉不散亂也。藉人之難理會意。邋 【音臘】 遢。 【音塔。】 《海篇》雲。行歪貌。藉為人鄙猥糊塗意也。(鑫車) 【歇字平聲】(轟金) 【音遮】 二字。雖《海篇》亦不載。今《俗字集》上有之。謂作事軒昂太過之意。予有雜字一册。乃宋刻也。似此等語皆出宋時。故《山𠔌集》中有(隹大)、 【音烈。】 (士吳)、 【音挈。】(□若)、 【拿。讀上聲。】 苴、 【音鮓。】 傝、 【音塔。】 (左仃去丁右上夭下韭)、 【音靸。】 銃、 【充仲反。】(□雷) 【蒲迸反】 等字。多謂蜀語也。義皆如今時之解。伹、傝、(左仃去丁右上夭下韭)。謂物不蠲也。《海篇》亦曰。惡也。不知何意。措大為秀纔者。以其舉措大道也。
銷金鍋
吾杭西湖盛起於唐。至南宋建都。則遊人仕女。畫舫笙歌。日費萬金。盛之至矣。時人目為銷金鍋。相傳到今。然未見其出處也。昨見《一竹枝詞》。乃元人上饒熊進德所作。乃知果有此語。詞雲。銷金鍋邊瑪瑙坡。爭似儂傢春最多。蝴蝶滿園飛不去。好花紅到剪春羅。
銅柱考
銅柱。漢馬援所立。在交趾。聞今石培其下。唐《南蠻傳》雲。明皇時詔何履光定南詔。取安寧城及????井。復立馬援銅柱。又史雲。元和中。馬總為安南都護。又建二銅柱於故處。着唐德以表伏波之裔。《五代史》雲。天福間。楚馬希範平群蠻。自謂伏波之後。立銅柱於溪州。共四次也。《太平御覽》俞益期箋曰。馬文淵昔立銅柱於林邑。遺兵數十。號曰馬流。今柱沒海中。賴此民以識故處。 【《水經註》同。】 據此。則今所有。必何履光、馬總者也。故云復立故處。希範者。又在溪州矣。若今大理府者。乃鐵柱也。每歲民帖金以邀福。故似銅。此蒙氏所立。又嘗聞有讖雲。銅柱折。交人滅。此必指伏波所立之地耳。
詩文托名
昔宋太史景濂辨廉仁公勤四箴。乃王邁實之之作。但西山愛此四銘。特揭座右。自趙鬆雪誤言為西山之作。世遂成訛也。辯證甚悉。今《西山集》第二十捲中。果自言其所以。奈何一訛之後。雖名人學士。不復知也。如杜律虞註。乃元季京口進士張伯誠所註。今山西所刻七言註解。黃海亭後跋。已悉之矣。《剪燈新話》乃楊廉夫所著。惟後《秋香亭記》。乃瞿宗吉撰也。觀其詞氣不類可知矣。《香奩集》鄙褻者非楊廉夫。乃韓緻光之詩。然三者非欲藉重於人。則一時刊誤。亦到今尚有未知者。
堂帽唐祭
今之紗帽。即唐之軟巾。朝製但用硬盔列於廟堂。謂之堂帽。對私小而言。非唐帽也。唐則稱巾耳。宗廟之路曰唐。謂設祭於廟之中道。故云唐祭。非堂祭也。
夫子貌似陽虎
子畏於匡。註以貌似陽虎。欠註貌之所以似者。夫子如蒙魌。 【乾隆本作『倛』。據明本改。下同】 虎亦如蒙魌故也。緯書以為非貌似陽虎。陽虎傢臣顔高。後為孔子弟子。因禦車於前。匡人見而欲誅之。恐非也。
孔溪不知詩義
慶歷中。西師未解。晏元獻大雪會飲。歐文忠席上有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餘萬屯邊兵之詩。《孔溪談苑》以為似尋鬧也。且引韓昌黎《赴燕裴度》詩為證。殊不知韓詩亦有諷意。如曰園林窮勝事。鐘鼓樂清時。正見清時乃可窮勝事也。又如白樂天雪燕有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杜子美《雲安陪諸公宴》有萬國皆戎馬。酣歌淚欲垂。皆具樂以天下之情。是孔溪不知作詩之義也。
東窗事犯
嶽武穆戲文。何立鬧酆都。世皆以為假設之事。乃為武穆泄冤也。予嘗見元之平陽孔文仲有《東窗事犯樂府》。杭之金人傑有《東窗事犯》小說。廬陵張光弼有《簑衣仙》詩。樂府小說。不能記憶矣。與今所傳大略相似。張詩有引雲。宋押衙何立。秦太師差往東南第一峰勾幹。恍惚人引至陰司。見秦對嶽事。令歸吿夫人東窗事犯矣。復命後。因即棄官學道。蛻骨今在蘇州玄妙觀。為簑衣仙也。據此。數人實有是事可知矣。否則。何鑄子孫世為青盲。而羅汝楫之子。鄂州一拜嶽廟。即不起。豈非其證歟。洋洋赫赫。如此大事。果無報歟。若《夷堅志》載何仙無押衙之說。恐或遺之也。
三國宋江演義
《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昨於舊書肆中得抄本《錄鬼簿》。乃元大梁鍾繼先作。載元、宋傳記之名。而於二書之事尤多。據此尤 【『尤』字據明本補】 見原亦有跡。因而增益編成之耳。
秦漢書多同
《孟子》所書。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天子諸侯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景公說。大戒於國。《管子》內言戒篇曰。威公將東遊。問於管仲曰。我遊猶軸轉斛。南至琅邪。司馬曰。亦先王之遊已。何謂也。對曰。先王之遊也。春出。原農事之不本者。謂之遊。秋出。補人之不足者。謂之夕。夫師行而糧食其民者謂之亡。從樂而不反者謂之荒。先王有遊夕之業於民。無荒亡之行於身。威公退。再拜命曰。寶法。洪容齋讀而疑之。以管氏既自為書。必不誤也。何二子之語相似。因而載之三筆。欲細考也。元人鄭元佑以賈誼《新書》多同《大戴》之篇。意古或有是言。予嘗記憶所知者。《荀子》勸學篇與《大戴》之勸學前面俱同。或句有先後。字有多寡。乃《大戴》刊誤也。《禮論》與《史記禮書》後段同。《樂論》與《樂記》互有詳略。內中《三年》問即《禮記》之所載也。《哀公篇》前半段即《大戴》哀公五義章也。《大戴》三本一篇。是截《荀子?禮論》中之一段天地者生之本也五百言。而《史記》又截五百言之後禮豈不至哉以下作自已極言禮之損益。為禮書之結。《禮經?聘義》後。子貢問比德於王一段。亦《荀子》之所有。《禮》有《禮運》。《傢語》亦有之。始則俱同。而中後則未詳於《禮》也。《大戴?曾子大孝》篇。與《小戴?祭義》同。《禮察篇》與《小戴?經解篇》同。且又重出於賈誼《治安策》。《文王官人篇》與《汲塚周書?官人解》相出入。《新書?保傳》前一段千六百言。無一字之不同《大戴》。中則《大戴》增益三公、三少之事。末段胎教幾二千言。又無也。但其中《大戴》說巾車之處。《新書》卻說懸弧之禮。此則不同也。然《大戴》總為一篇。而《新書》各條分之。《傢語?執轡篇》言人物之生數一段。又與《鴻烈解?地形訓》。《大戴?易本命》數百言相同。《列子?黃帝篇》言海上之人好鷗一段。與《呂覽?精喻篇》海上之人好蜻者全類。《戰國策》楚宣王與群臣問答狐假虎威一事。與《新序》並同。但其後二十餘言不同。二者所同。皆不下二百餘言。予嘗反復思維。豈著書者故剽竊耶。抑傳記者或不真耶。非也。二戴之於《禮記》。彼此明取刪削。定為禮經。其餘立言之士。皆賢聖之流。一時義理所同。彼此先後傳聞。其書原無刻本。故於立言之時。因其事理之同。遂取人之善以為善。或呈之於君父。或成之為私書。未必欲布之人人也。後世各得而傳焉。遂見其同似。於諸子百傢偶有數句數百言之同者。正是如此耳。此又不能盡述。
黃陵琴濟瀆物
四川黃陵廟有一琴。殆如朽木。匣於神前。傳以為魯般所造。人以一指扶之。輒能自行。表侄許郎中雲。此即運瓶之術。蓋道流假此以神施捨耳。理或然也。河南濟瀆廟神。人有假貸貨帛財物者。隨禱即出水面。予傢曾親得之。如期還納。復沉於水。靈異甚驗也。昨見《都公譚纂》雲。乃伏機耳。洪武間。山西張姓者曾仿其製為之。以為客玩。是亦巧術者作以顯神。傳流至今耳。予思二事誠為有理。怪者有之。不常也。今久而能然。豈非其術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七修類稿原序 | 捲一 天地類 | 捲二 天地類 | 捲三 天地類 | 捲四 天地類 | 捲五 天地類 | 捲六 天地類 | 捲七 國事類 | 捲八 國事類 | 捲九 國事類 | 捲十 國事類 | 捲十一 國事類 | 捲十二 國事類 | 捲十三 國事類 | 捲十四 國事類 | 捲十五 義理類 | 捲十六 義理類 | 捲十七 義理類 | 捲十八 義理類 | 捲十九 辯證類 | 捲二十 辯證類 | 捲二十一 辯證類 | 捲二十二 辯證類 | 捲二十三 辯證類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