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民國春秋   》 第一捲·第二十四章 臨時大總統      劉鳳舞 Liu Fengwu

  南京光復的消息傳至上海,那程德全、湯壽潛、陳其美等,議决以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並約獨立各省代表投票選舉黃興為暫定大元帥,黎元洪為暫定副元帥兼任鄂軍都督,並發表通電說:
  現在南京光復,鄂軍務適緊,援鄂之師北伐之師待發,急需統一。今同人公議不如暫定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舉黃君興為暫定大元帥,黎君元洪為暫定副元帥兼任鄂軍都督,藉動搖而牽大局,俟赴鄂代表返滬同到南京再行發表,所有編製日內並力準備俾進行無滯,事機緊急,不得不從權議决,務乞鑒原。
  黃興已於南京光復的前一天由武昌到達上海。
  各省代表議决大元帥主持臨時政府職權。陳其美、程德全並於江蘇教育總會發起歡迎黃大元帥大會。程德全在歡迎大會上緻詞:
  “昨日自大元帥舉定後,即邀同陳君其美親往黃大元帥行轅道歡迎意,恭請莅會,大元帥謙辭不肯承認,以德全等再三勸駕,僅允到會重行選舉。”
  陳其美的緻詞則是另一層含義:“昨日之選舉,萬不可無效,況大元帥責任重大,關係全國,方今北虜未滅,軍事旁午,非有臥薪嚐膽之堅忍力者,不足肩任巨任,故其美以為捨剋強先生外,無足當此者。”
  黃興則主張選黎元洪為大元帥,再由各都督中選一副元帥,自己願領兵北伐。至於組織臨時政府,托詞不能胜任。
  各代表堅請之後,黃興稱:“孫中山先生將回國,可當此任。”
  代表們說:“方今軍務倥傯,時間異常寶貴,孫君誠為數十年熱心革命之大偉人,然對外非常緊急,若無臨時政府,一切交涉事宜俱形棘手,況大元帥為一時權宜之計,將來中華底定,自當由全國公選大總統。”
  因衆代表堅請黃興不必推讓,黃興纔答應暫時勉強擔任。他負責籌組臨時政府之後,即電請鬍漢民北上,商組臨時政府事宜。因黃興收到汪精衛為袁世凱說項的電報,便復電汪精衛,請其促袁世凱與民軍一致行動:
  來電敬悉。此時民軍已肅清十餘省,所未下者纔二三耳。北京不早日戡定,恐招外人干涉,項城雄才英略,素色全國重望,能顧及大局與民軍為一致之行動,迅速推倒滿清政府,全國大勢早定,外人早日承認,此全國人人所仰望,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推舉項城無疑。但現在事機迫切,中外皆註意民軍舉動,不早成立臨時政府,恐難維持現狀,策畫進行。現已有各省代表擬舉興為大統領,組織臨時政府,興正力辭尚未允許。萬一辭不獲已,興衹得從各省代表之請,暫充臨時大元帥,專任北伐,以待項城舉事後,即行辭職,便請項城充中華民國大統領,組織完全政府,此非興一人之言,全國人心均有此意。惟項城舉易速,易須令中國為完全民國,不得令孤兒寡婦尚擁虛位,萬一遷延不决,恐全國人皆有恨項城之心,彼時民國臨時政府如已經鞏固,便非他人所能動搖。總之,東南人民希望項城之心,無非欲早日恢復完全土地,免生外人意外之干涉。項城若肯從民之請英斷獨行,中華民國大統領,興知全國人民决無有懷挾私意欲與之爭者。此時盼速成功,民國幸甚。以弟嘗與兄談心之‘難可自我發,功不必自我成’一語為證。朔風冰肌,伏維珍重。
  黃興剛着手籌組臨時政府,便遭到黎元洪的反對。黎元洪致電各省都督:“忽據來電稱滬上有14省代表推舉黃興為大元帥,元洪為副元帥之說,情節甚為支離,如確有其事,請設法聲明取消,以免淆亂耳目。”
  那些被黎元洪邀去武昌的各省代表,亦不滿,認為此舉事先瞞着他們,不令聞之,是荒謬行為,表示不予承認。
  在上海的浙江代表章太炎也反對舉黃興為大元帥。他在會上發言說:“剋強功雖高,已受黎督委任為漢陽總司令,不得以部將先主帥;且前已推武昌為中央,焉得背之。”
  除章太炎外,浙江司令朱瑞亦強烈反對黃興為大元帥,說黃興在武漢打了敗仗。儘管同盟會陳其美、宋教仁等力主黃興為大元帥,堅持同盟會的領導權,但黃興嶄露頭角,其聲望尚未居於統率全黨的地位,尚未成為核心人物,還不能指望,由他來製禦那些附和於革命黨的舊官吏和地方縉紳。那立憲派人,也想獵取臨時政府的權力,因而各持己見、互不協調的現象,屢見不鮮。
  1911年12月13日,獨立各省代表先後由上海、武漢齊集南京,開會選舉議長,先後在日本、德國留學回國的浙江代表、34歲的湯爾和被選為議長;先後在日本、美國留學,獲法學博士的同盟會會員、30歲的王寵惠被選為副議長。並議决在16日選舉臨時大總統。
  但是,情況有了變化。15日,鬍瑛、王正廷來電:“務乞稍緩。俟唐、伍會商後再舉,必得美滿結果。此事關係極重,乞諸公極力維持。”
  代表會議便承認上海選出的大元帥與副元帥,並於《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中增加一條:”大總統未舉定以前,其職權由大元帥任之。“但是,黃興因受到黎元洪和少數人的反對,堅不就職,並於12月17日通電力辭暫定大元帥,建議推黎元洪為暫定大元帥。黃興看起來很謙虛,把政權拱手讓給舊官吏黎元洪,他根本不知道,政權問題對革命黨人是多麽得重要。在這個問題上决不能相讓,否則,就象馬剋思所說的那樣:“衹有叫花子纔是最謙遜的。”
  代表會議接到黃興的來電後,在當天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駐武昌,黃興為副元帥並代行大元帥職權,組織臨時政府。但黃興仍堅不就職,而代表會議的正副議長湯爾和、王寵惠,分別因病和議和而前往上海。代表會議另舉景耀月為代理議長,並備公函,請黃興速來南京,組織臨時政府。
  黎元洪終於爭得了全國政權的中心位置,黃正、黎副的局面顛倒過來,便通電接受大元帥名義,並委黃興代行職權。江浙聯軍代表李燮和去滬歡迎黃興,赴南京組織政府。黃興這時已獲悉孫中山歸國即將抵滬的消息,就延緩赴南京,等待迎接孫中山的歸來。
  孫中山正在美國募捐,他在丹佛城的一傢報攤上,無意中買一份刊有革命黨人占領武昌消息的報紙。但他沒有立即起程回國,而是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决而後回國。他擔心中國革命因帝國主義的干涉而遭受象太平天國那樣的失敗。
  孫中山首先爭取美國政府對中國革命的支持。10月中旬,他參加了芝加哥同盟會舉行的預祝中華民國成立大會之後,在同盟會會員朱卓文的陪同下,乘車前往華盛頓,寫信給美國國務卿諾剋斯,請求秘密會晤,希望得到美國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和物質援助,或者是堅持中立。諾剋斯沒有接見他。於是,他到紐約,秘密會見了日本駐紐約總領事小野幸吉的代表鶴岡永太郎,表示願以公開身份訪問日本,後得到回答說,如果他肯改名,登陸或停留都可以。日本政府實際上拒絶了孫中山公開訪日的要求。孫中山再一次表示:如果日本政府能同意他不更改姓名而登陸,對中國革命示以同情的態度,他就改變原定經歐洲、印度洋返國的計劃,而經日本回國,這樣既可鼓舞革命軍的士氣,又可消除外界認為日本政府暗中庇護北京政府的疑慮,對雙方都有利。日本政府對孫中山的這些話沒有反應。
  美國一些報紙對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采取敵視態度。《紐約時報》連續發表社論說:“孫中山的募捐工作不會成功”;“衹有袁世凱是唯一能將和平與秩序給予中國的人。”
  孫中山沒有失去信心,他在紐約緻倫敦的美國友人鹹馬裏的電報說:“黎元洪突然成功,可能助長其野心,但他缺乏將纔,無法持久。各地組織情況甚好,都希望我加以領導。如得財力支持,我絶對能控製局勢。”
  兩天後,孫中山由紐約抵達倫敦。他在同英國記者談話時說:“倘國人召彼前往組織中央政府,以總理一席屬之,彼必樂為效力。”
  孫中山在老師康德黎傢中得到中國成立臨時政府,黎元洪為元帥,黃興為副元帥的消息,便於11月16日發電報給上海的《民立報》說:“今聞已有上海議會之組織,欣慰。總統自當推定黎君。聞黎有擁袁之說,合宜亦善。總之,隨宜推定,但求早鞏固國基。滿清時代,權勢利祿之爭,我人必久厭薄。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至於政權,皆以服務視之為要領。文臨行叩發。”
  孫中山去英國進行外交活動的目的,主要是想取得英國政府對中國革命的諒解和支持。英國馬剋沁機槍廠廠主達耳生看到孫中山將來有可能當選為大總統,盼他訂購武器與軍火,願意從中代孫中山同英國政府聯繫。孫中山便托達耳生嚮英國政府要求三件事:一、止絶清廷一切藉款;二、製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於取道回國。
  達耳生代表孫中山會見英國內閣外相格雷,孫中山所求三事皆得英國政府允許。但是,英國政府也嚮孫中山表明:“所有外國人以及反滿的團體都可能給予袁世凱以總統的職位,——假如他能夠驅逐滿清並贊成共和。”也就是說,英國政府既反對滿清,也反對革命黨掌權,衹給袁世凱以支持。
  孫中山清楚地知道,英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將對其他國傢産生重要影響,因此,他把對英國外交的成敗,看成是“可以舉足輕重為我成敗存亡所係者”。現在英國外相既然公開嚮他聲明支持袁世凱做大總統,他就不得不放棄總理一席,而支持袁世凱了。
  孫中山於11月21日由倫敦到巴黎,在巴黎又進行了緊張的外交活動。他會見了法國參議院議員、外交委員會及軍事委員會成員剋烈孟梭。並在法國《世紀報》記者阿爾貝·梅崩、阿爾貝·米約陪同下,去法國衆議院,會見議員阿爾弗雷得·馬賽、呂西安·於貝安爾等人,嚮他們提出法國是否願意承認中華民國的問題。孫中山還會見了《巴黎星期報》、《巴黎日報》等報的記者,以中國革命領導者的身份,就建國任務和對外關係問題發表談話,爭取外國的同情和支持。
  孫中山在英國和法國,都進行了籌款或藉款活動,但都落了空。然而他卻得出結論說:美、法二國,則當表同情革命者也;日本則民間表同情,而政府反對者也;英國則民間同情,而政府未定者也。
  孫中山在巴黎同一些旅法的同盟會員鬍秉柯、張翼樞等人會晤。他要鬍秉柯代表他訪問法國外交部。鬍秉何在孫中山離開巴黎經馬賽回國的那一天,訪問了外交部,詢問其對中國革命的態度。孫中山後來任命張翼樞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駐法國的全權代表。這時,鬍秉柯已返回中國。
  孫中山從馬賽乘船經檳榔嶼、新加坡等地,於1911年12月21日到達香港。鬍漢民、廖仲愷等乘兵艦到香港迎接。他們在香港就國內形勢、應采取的方針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鬍漢民認為:清朝政府已人心盡去,所依賴的不過袁世凱的數萬兵力;袁世凱實叵測,持兩端,不可信。他主張孫中山先到廣州,以廣東為根據地,整訓軍隊,然後舉兵北伐。袁世凱雖有北洋軍數萬,但如嚮革命方面進攻,兩三月內,未能摧破東南。而吾軍已濟,然後可以實力廓清強敵,乃真成南北統一之局。鬍漢民勸孫中山不要去上海、南京。若孫去了滬寧,必被推戴為大總統,但無兵可用,而且號令難行,將無所作為。
  孫中山不同意鬍漢民的意見,他說:“以形勢論,滬寧在前方,不以身當其衝,而退就粵中以修戰備,此為避難就易。四方同志正引領屬望,至廣州其謂我何?我恃人心,敵恃兵力,既如所云,何故不善用所長,而用我所短?鄂即稍萌歧趨,寧復有內部之糾紛,以之委敵,所謂趙舉而秦強,形勢益失,我然後舉兵以圖恢復,豈雲得計?朱明未局,正坐東南不守,而粵桂遂不能支,何能蹈此覆轍?革命軍驟起,有不可嚮邇之勢,列強倉猝,無以為計,故衹得守其嚮來局外中立之慣例,不事干涉。然若我方形勢頓挫,則此事正未可深恃。戈登、白齊文之於太平天國,此等手段正多,鬍可不慮?謂袁世凱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260餘年貴族專製之滿洲,則賢於用兵十萬。縱其欲繼滿洲以為惡,而其基礎已遠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成一圓滿之段落。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內對外大計主持,决非他人所能任。漢民宜從我既行。”
  孫中山對成立中央政府滿懷信心。他說:“現在各國政府士夫,均望文速歸,組織中央政府,此事一成,財政、外交皆有頭緒。此外問題,亦因之迎刃而解。當今政策,莫大於此。”
  鬍漢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主張,委陳炯明代理廣東都督,請廖仲愷返回廣東佈置一切,然後隨孫中山同船赴滬。
  孫中山回到離別16年的上海,受到黃興、陳其美、黃宗仰、汪精衛等和各界代表的熱烈歡迎。有些報紙宣傳孫中山攜帶回大批款項,並買回三艘軍艦,其駕駛皆為留英學生,因此,孫中山甫經上岸,許多記者就紛紛詢問他:“您這次帶了多少錢?”
  孫中山回道:“予不名一文也,所帶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孫中山到上海的消息傳出後,已獨立的各省紛紛來電表示歡迎。江西省軍政府及全省軍、紳、商、學各界的公電說:“大節抵申,贛省軍民同為額慶。光復祖國,組織共和,尤感先生是賴,除已派代表在滬歡迎外,特此電賀。”在南京的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派遣馬君武、景耀月、王竹懷、王有蘭等6人為代表,專程赴滬歡迎孫中山。
  但是,這時的同盟會內部已存在着嚴重的分歧,革命派內部的矛盾、衝突已相當尖銳。章太炎提出,若舉總統,以功則黃興,以纔則宋教仁,以德則汪精衛,同志多病其妄。他又提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口號,瓦解同盟會隊伍。反革命勢力亦竭力製造流言蜚語,攻擊同盟會將以天下為己私者,誣衊革命黨人為“暴徒”,“無賴”。還有人冒充同盟會敲詐者,有假收會員領錢者。犬影吠聲,同盟會幾不利於人口,潔身自好之會員,則避之若浼。
  在帝國主義的干涉和袁世凱的操縱下,那些立憲派分子張謇、趙鳳昌等繼續進行着緊張的幕後活動,極力散布對袁世凱的幻想,製造妥協空氣。已被袁世凱收買,隨唐紹儀南下,充當南方議和代表參贊的汪精衛,也在革命黨人中間公開為袁世凱製造輿論。黃興、陳其美、宋教仁等,在立憲派人的拉攏、影響下,也早就力主和議。
  孫中山認為,必須對同盟會進行整頓。他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並通過了《中國同盟會意見書》,指出了同盟會內部的分歧已被敵人利用,出現了貪夫敗類,乘其間隙,遂作莠言,以為鼓簧,漢姦滿奴則又冒托虛聲,混跡樞要,在臨時政府組織之際,其禍乃大著的嚴重局面。指出“革命軍興,革命黨消”的論調於本會所持之主義而亦懵之,是儒生闒茸之言,無一粲之值。強調革命黨人的責任,决不限於推翻清朝政府,必須完全貫徹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指出:今者漢陽復失,虜軍尚在,勝利之數,未能逆料,革命黨人必先自結合,靈敏機關,剔棄敗類,以成堅固不破之舉,然後廣益其結納、羅緻碩人,以閎其力。
  孫中山又同黃興、陳其美、宋教仁、鬍漢民、汪精衛、張靜江、馬君武、居正等密商組織統一的中央革命政府,在討論政府的組織形式時,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宋教仁堅持主張實行內閣製,孫中山表示反對。他說:
  “內閣製乃平時不使元首當政治之衝,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吾人不能對於唯一置信之人,而復設防製之法度。餘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於神聖之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
  張靜江等人支持孫中山的意見,决定采用總統製,舉孫中山為大總統。
  但宋教仁仍堅持自己的意見。黃興則從中調和道:“待到南京後,與各省代表商酌後再行决定。”宋教仁纔不再堅持。
  隨後,黃、宋等人前往南京。
  12月27日晚,各省代表舉行會議,以多數票通過新政府實行總統製。會議同時决定:改用陽歷,啓用中華民國紀元。
  各省代表會議指派代表赴滬,歡迎孫中山,代表們就擬選他為臨時政府大元帥一事,徵求他的意見。孫中山當即表示:“要選舉,就選舉大總統,不必選舉大元帥,因為大元帥的名稱,在外國並非國傢之元首。”
  代表們回道:“在代表會所議决的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本規定選舉臨時大總統,但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到漢口試探議和時,曾表示如南方能舉袁為大總統,則袁亦可贊成共和,因此代表會又决議此職暫時留以有待。”
  孫中山道:“那不要緊,衹要袁能擁護共和,我就讓給他。不過,總統就是總統,臨時字樣,可以不要。”孫中山反對大總統之前冠以“臨時”二字,是因為他在歸國前嚮西方各國商談藉款時,他們都表示,中國正式成立共和政府時,纔可考慮。
  各省代表會議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並在12月29日選舉臨時大總統。浙江代表湯爾和為臨時議長,廣東代表王寵惠為副議長。到會者43人,以每省一票為原則,共17票。
  17省的代表是:
  湖北:居正、楊時傑、王正廷、馬伯援、鬍瑛。
  江蘇:陳陶怡。
  浙江:湯爾和、陳時夏、屈映光、黃群、陳毅。
  湖南:譚人鳳、宋教仁、鄒代藩、廖名縉。
  四川:肖湘、周代本。
  安徽:許冠堯、王竹懷、趙斌。
  雲南:呂志伊、張一鵬、段宇清。
  山西:景耀月、李素、劉懋賞。
  陝西:於右任。
  江西:林森、王有蘭、趙士北、俞應麓、湯漪福。
  福建:藩祖彝、林長民。
  廣東:王寵惠、鄧憲甫。
  廣西:馬君武、章勤士。
  奉天:吳景廉。
  直隸:𠔌鐘秀。
  河南:李槃。
  山東:謝鳴燾。
  前一天預選,有候選資格者3人,即孫中山、黃興、黎元洪。選舉結果是:孫中山得16票、黃興得1票。因此,孫中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各省代表特派湯爾和、王寵惠、陳陶怡3人去上海歡迎孫中山來南京就職。孫中山立即準備去寧就職,他對陳其美說:“我輩革命黨,全不采儀式,衹一車足矣。”陳其美預備了專車,並且親自護從。同行的有各省代表臨時議長湯爾和、副議長王寵惠、孫中山的軍事顧問荷馬李等數十人。上海1萬多人到車站送行。
  10小時後,即1912年1月1日下午6時15分,孫中山的專車到達南京總督衙門車站。各省代表和廣大群衆熱烈歡迎孫中山,禮炮齊鳴,共和萬歲之聲響徹雲霄。部隊排列在南京下關車站至總督衙門車站,全程為6英裏的道路兩旁。城內萬人空巷,歡聲雷動。
  孫中山等下車後,由黃興、陳其美和海軍代表護送,入臨時大總統府。大總統府便是太平天國天王府。
  當晚,孫中山在大總統府舉行莊嚴而樸素的大總統就職典禮,徐紹楨擔任司儀員。典禮開始,鳴禮炮21響。代表會公推景耀月緻頌詞。孫中山宣讀《臨時大總統誓言》:
  傾覆滿洲專製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此國民之公意,文實遵之,以忠於國,為衆服務。至專製政府既倒,國內無變亂,民國卓立於世界,為列邦公認,斯時文當解大總統之職,謹以此誓於民國。
  就職典禮後,孫中山發表了《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宣稱:“臨時政府,革命時代之政府也。它將盡掃專製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完國民之志願;臨時政府謀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滿清時代辱國之舉措,及排外之心理,務必一洗而去之。持平和主義,與我友邦益增親睦,將使中國見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
  孫中山下令定國號為“中華民國”。規定中華民國改用陽歷,以辛亥11月13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孫中山立即組織臨時政府。成立政府需要設立參議院作為立法機關。參議院以每省都督府所派之參議3人組成。在參議院未成立之前,暫由各省都督代表代行職權,選舉趙士北、馬君武為臨時正副議長。1月3日,臨時參議院舉行副總統選舉,黎元洪以全票當選。
  孫中山在臨時參議院會議上提出國務員9人名單,即:
  陸軍總長 黃 興;外交總長 王寵惠;
  財政總長 陳錦濤;教育總長 章太炎;
  交通總長 程德全;海軍總長 黃鐘英;
  司法總長 伍廷芳;內務總長 宋教仁;
  實業總長 張 謇 。
  臨時參議院在審查這個名單時,一部分人反對宋教仁、王寵惠、章太炎,也有人提出改伍廷芳為外交總長。
  黃興根據討論情況,嚮孫中山建議:“以宋教仁主張初組政府,須全用革命黨,不用舊官僚,理由甚充足。但在今日情勢下,新舊交替,而代表會又堅持反對宋教仁掌內務,計不如部長取名,次長取實,改為程德全掌內務,蔡元培掌教育,伍廷芳與王寵惠對調。”
  孫中山道:“內政、教育兩部依兄議,外交問題,我欲直接,伍廷芳長者,諸多不便,故用王寵惠,可以隨時指示,我意甚决。”
  黃興便再次同臨時參議院代表會商,並通過投票選舉,其結果是:
  總統府秘書長鬍漢民參謀總長黃興(兼)
  陸軍總長黃 興次長蔣作賓
  海軍總長黃鐘英次長湯薌銘
  外交總長王寵惠次長魏宸組
  內務總長程德全次長居 正
  財政總長陳錦濤次長王鴻猷
  司法總長伍廷芳次長呂志伊
  教育總長蔡元培次長景耀月
  實業總長張 謇次長馬君武
  交通總長湯壽潛次長於右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捲·第一章 “洪秀全第二”第一捲·第二章 流血廣州
第一捲·第三章 孫、黃同盟第一捲·第四章 鎮南關星火
第一捲·第五章 屢敗屢戰第一捲·第六章 血祭黃花岡
第一捲·第七章 風滿黃鶴樓第一捲·第八章 辛亥槍聲
第一捲·第九章 “俘虜”都督第一捲·第十章 武漢血戰
第一捲·第十一章 “竜頭大哥”第一捲·第十二章 “興漢滅旗”
第一捲·第十三章 山西立威第一捲·第十四章 血盟人頭願
第一捲·第十五章 “竹竿挑檐瓦”第一捲·第十六章 乞降與反復
第一捲·第十七章 新瓶裝舊酒第一捲·第十八章 天府英魂
第一捲·第十九章 鐘山風雨第一捲·第二十章 北洋軍閥之路
第一捲·第二十一章 國中之“國”第一捲·第二十二章 東山再起
第一捲·第二十三章 恃強玩議和第一捲·第二十四章 臨時大總統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