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建筑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周兵 Zhou Bing

  然而,杭立武畢竟非一般人可比,他轉身從飛機上拿下了自己的行李,對張大千說:“這裏有二十幾兩黃金,是我的全部積蓄,現在我把它丟下來,運你的畫去臺灣。但是,我有一個條件,這個畫將來不屬於你,你要捐給故宮博物院,捐給政府。”
  張大千滿口答應。
  杭立武又說:“口說無憑,你要立個字據。”
  張大千從身上摸出一張名片,當場在名片下寫下了今後將畫捐給故宮博物院的憑證。
  就這樣,最後一班飛機載着5名黨國要員,一名藝術大師、兩箱黃金和78幅名畫,一同飛抵了臺北鬆山機場。
  到臺北之後,杭立武便將那78幅畫交給 “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保管。交接時進行清點,發現那78幅畫作中衹有62幅是敦煌臨摹壁畫,其餘16幅是張大千私人收藏的古畫。
  從內心深處來講,張大千對他那78幅畫是萬般不捨的,當初之所以答應杭立武的要求,不過是情急之下的權宜之計。但他是個聰明人,知道不能直接嚮杭立武索取,以免授人以出爾反爾的話柄。抵臺幾天後,索要壁畫的藉口就給他找到了,而且還非常之冠冕堂皇——送敦煌壁畫去印度展出。
  杭立武明白這是個藉口,但送國外展覽是好事,便沒有阻攔,衹是一再叮囑張大千,一定要言而有信。
  印度展覽結束後,張大千又把這批畫帶到巴西,直到1969年纔兌現承諾,托人送回臺灣,重歸臺北故宮博物院。
  至此,從1948年12月21日中鼎輪的起航算起,到1949年12月9日新津機場國民黨最後一班飛機起飛之時為止,從大陸到臺灣,共運出多少文物呢?
  海運:中鼎輪、海滬輪、昆侖艦在64天的時間裏,從南京共運出分屬六個機構的文物和檔案5522箱,其中故宮博物院2972箱、中博籌備處852箱、中央圖書館644箱、中研院史語所976箱、北平圖書館18箱以及外交部60箱。數量雖遠不及抗戰期間南遷的文物,卻占到了當時全國精華文物中的95%。臺北故宮博物院,便是在這批文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空運:白市驛機場運出河南博物館文物38箱,新津機場運出張大千62幅敦煌臨摹壁畫和16幅私藏古畫。
  此外,抗日戰爭勝利後,日本政府從1948年6月到1951年7月,將其在中國境內瘋狂掠奪的部分珍貴文物分裝109箱,分7批陸續歸還中國。第一批4箱已由昆侖艦運至臺灣,其餘105箱則從日本直接運往高雄港,再轉運臺中糖廠。
  如此算來,除張大千62幅敦煌臨摹壁畫和16幅私藏古畫外,直接間接運往臺灣的珍貴文物一共有5606箱。這5606箱文物中,屬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和中央圖書館的,都相繼歸還,河南博物館的文物送到了臺灣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即後來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剩下的3879箱25萬多件文物屬中博籌備處和故宮所有。
  1965年8月,中博籌備處和故宮合併,1965年12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歷經顛沛流離的國寶們,終於有了一個安穩的居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名人推薦語《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南遷避戰火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從大陸到臺灣(1)從大陸到臺灣(2)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馬衡的堅守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