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书 文獻通考   》 捲二百四十二經籍考六十九      馬端臨 Ma Duanlin

  ○集(詩集)
  陳氏曰:凡無他文而獨有詩,及雖有他文,而詩集復獨行者,別為一類。
  ※《阮步兵集》
  陳氏曰:魏步兵校尉陳留阮籍嗣宗撰。其題皆曰《詠懷》。首捲四言,十三篇;餘皆五言,八十篇。通為九十三篇,《文遜所收十七篇而已。
  ※《宋武帝集》一捲
  陳氏曰:孝武駿也。
  ※《梁簡文集》五捲
  陳氏曰:簡文帝綱也。按《隋志》八十五捲,唐已缺五捲,《中興書目》衹存一捲,詩百篇,又缺其三首。今五捲皆詩,總為二百四十四篇。
  ※《梁元帝詩》一捲
  陳氏曰:即湘東王繹。
  ※《謝惠連集》一捲
  陳氏曰:宋司徒參軍謝惠連撰。本集五捲,今惟詩二十四首。惠連得名早,輕薄多尤纍,故仕不顯,死時纔三十七歲。
  ※《劉孝綽集》一捲
  陳氏曰:梁秘書監彭城劉孝綽撰。宋僕射鷸鎩1敬莆募蜓裕齍所存止此。又言兄弟及群從子弟當時有七十人,並能屬文,近古未有。其三妹亦並有才學。適徐悱者,文尤清拔,所謂劉三娘者也。今《玉臺集》中有悱妻詩。
  ※《柳吳興集》一捲
  陳氏曰:梁吳興太守河東柳惲文暢撰。僅有十八首。
  ※《徐孝穆集》一捲
  陳氏曰:陳太子太傅東海徐陵孝穆撰。本傳稱其文喪亂散失,存者二十捲。今惟詩五十餘篇。
  ※《江總集》一捲
  陳氏曰:陳尚書令考城江總總持撰。總在陳為太子詹事,以宮端為長夜之飲。及後主即位,當權任,日為豔詩,君臣昏亂,以至亡國。入隋,為上開府。《唐志》,集三十捲。《中興書目》,七捲。今惟存詩僅百首雲。
  ※《陰鏗集》一捲
  陳氏曰:陳散騎常侍南平陰鏗子堅撰。纔三十餘篇。杜子美雲:"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今考之,未見鏗之所以似太白者,太白固未易似也。子美雲爾,殆必有說。
  ※《薛道衡集》一捲
  陳氏曰:隋內史侍郎河東薛道衡元卿撰。詩凡十九篇;本集三十捲,所存止此。大抵隋以前文集,存全者亡幾,多好事者於類書中鈔出,以備傢數也。
  史言道衡每至構文,必隱空齋,蹋壁而臥,聞戶外人聲便怒,其瀋思如此。
  ※《杜必簡集》一捲
  陳氏曰:唐著作郎襄陽杜審言必簡撰。工部之祖也。唐初瀋、宋以來,律詩始盛行,然未以平仄失眼為忌。審言詩雖不多,句律極嚴,無一失粘者。甫之傢傳,有自來矣。然遂欲衙官屈、宋,則不可也。
  楊誠齋序略曰:必簡嘗為吉州司戶。今戶曹趙君彥清旁搜遠摭,得其詩四十二首,將刻棗以傳;好詩且以為戶廳之寶玉大弓,屬予集之。餘觀必簡之詩,若"牽絲紫蔓長",即"水荇牽風翠帶長"之句也;若"鶴子曳童衣",即"儒衣山鳥怪"之句也;若"雲陰送晚雷",即"雷聲忽送千峰雨"之句也;若"風光新柳報,宴賞落花催",即"星霜元鳥變,身世白駒催"之句也。予不知祖孫之相似,其有意乎,抑亦偶然乎?至如"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如"日氣抱殘虹",如"愁思看春不當春,明年春色倍還人",如"飛花攪獨愁",皆佳句也。三世之後,莫之與京,宜哉。
  ※《薛少保集》一捲
  陳氏曰:唐太子少保河東薛稷嗣通撰。稷,道衡曾孫,魏徵外孫。
  ※《喬知之集》一捲
  陳氏曰:唐右司郎喬知之撰。天授中,為酷吏所陷死。集中有《緑珠怨》,蓋其所由以致禍也。
  ※《孟襄陽集》三捲
  陳氏曰:唐進士孟浩然撰。宜城王士源序之。凡二百十八首,分為七類,太常卿韋縚為之重序。
  東坡謂浩然詩韻高而纔短,如造內法酒手而無材料耶。
  ※《崔顥集》一捲
  陳氏曰:唐司勳員外郎崔顥撰。開元十年進士。纔俊無行,《黃鶴樓》詩,盛傳於世。
  ※《祖詠集》一捲
  陳氏曰:唐祖詠撰。開元十二年進士。
  ※《崔國輔集》一捲
  陳氏曰:唐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崔國輔撰。開元十三年進士。應縣令舉,為許昌令。天寶中,加學士。後以王鉷近親坐貶。詩凡二十八首,臨海李氏本。後又得石林葉氏本,多六首。
  ※《綦毋潛集》一捲
  陳氏曰:唐待製集賢院南康綦毋潛孝通撰。南康,今贛州。
  ※《儲光羲集》五捲
  陳氏曰:唐監察御史魯國儲光羲撰。與崔國輔、綦毋潛皆同年進士。天寶末任偽官,貶死。顧況為集序。
  ※《常建集》一捲
  陳氏曰:唐盱眙尉常建撰。
  ※《王江寧集》一捲
  陳氏曰:唐竜標尉江寧王昌齡少伯撰。與常建俱開元十四年進士。二十二年選宏詞,超絶群類,為汜水尉,不護細行,貶竜標。世亂還裏,為刺史閭邱曉所殺。為詩緒密而思清。
  ※《李頎集》一捲
  陳氏曰:唐李頎撰。開元二十三年進士。
  ※《崔曙集》一捲
  陳氏曰:唐崔曙撰。開元二十六年進士狀頭。
  ※《杜工部詩集註》三十六捲
  陳氏曰:蜀人郭知達所集九傢註。世有稱東坡《杜詩故事》者,隨事造文,一一牽合,而皆不言其所自出,且其辭氣首末出一口,蓋妄人依託,以欺亂流俗者,書坊輒剿入《集註》中,殊敗人意。此本獨削去之。福清曾噩子肅刻板五羊漕司,字大可考,最為善本。
  宋子京贊: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瀋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餘,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少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朱子語錄》曰:杜詩初年甚精細,晚年橫逸不可當,衹意到處,便押一個韻,如自秦州入蜀諸詩,分明如畫,乃其少作也。人多說杜子美夔州詩好,此不可曉。夔州詩卻說得鄭重煩絮,不如他中前有一節詩好。魯直一時固有所見。今人衹見魯直說好,便卻說好,如矮人看場耳。杜詩最多誤字。蔡宗《正異》固好而未荊某嘗欲賡之,作《杜詩考異》,竟未暇也。如"風吹蒼江樹,雨灑石壁來","樹"字無意思,當作"去"字無疑,"去"字對"來"字。又如蜀有"漏天",以其西北陰盛,常雨,如天之漏也。故杜詩云:"鼓角漏天東。"後人不曉其義,遂改"漏"字為"滿"字,似此類極多。
  ※《門類杜詩》二十五捲
  陳氏曰:稱東萊徐宅居仁編次,未詳何人。
  ※《類集詩史》三十捲
  陳氏曰:莆陽方醇道溫叟編。
  ※《王季友集》一捲
  陳氏曰:唐王季友撰。元結《篋中集》有季友詩二首。今此集有七篇,而《篋中》二首不在焉。杜詩所謂"酆城客子王季友"者,意即其人也耶?
  ※《陶翰集》一捲
  陳氏曰:唐禮部員外郎丹陽陶翰撰。開元十八年進士,次年宏詞。
  ※《秦隱君集》一捲
  陳氏曰:唐處士秦係公緒撰。自天寶間有詩名,藩鎮奏闢,皆不就。嘗隱越之剡、泉之南安,至貞元中,年八十餘,不知所終。此本南安所刻,餘嘗於宋次道《寶刻叢章》得其逸詩二首,書册末。
  ※《岑嘉州集》八捲
  陳氏曰:唐嘉州刺史南陽岑參撰。文本之曾孫。天寶三載進士。為補闕左史郎官。與杜甫唱和。
  ※《李嘉祐集》一捲
  陳氏曰:唐臺州刺史李嘉祐從一撰。天寶七載進士。亦號《臺閣集》。李肇稱其"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黃鸝"之句,王維取之以為七言。今按此集無之。
  右謝惠連、陰鏗、杜審言、儲光羲、王昌齡、常建、孟浩然、岑參、李嘉祐《九傢集》。晁氏書錄在《別集門》,所論巳附在本門,此更不重具。
  ※《皇甫冉集》一捲
  晁氏曰:唐皇甫冉茂政,丹陽人。天寶十五載進士。為無錫尉,歷拾遺、補闕,卒。與弟曾齊名,當時比張氏景陽、孟陽雲。集有獨孤及序。
  ※《皇甫曾集》一捲
  陳氏曰:唐侍御史皇甫曾孝常撰。天寶十二載進士。兄冉,後曾三載登第。
  ※《郎士元詩》一捲
  晁氏曰:唐郎士元字君胄,中山人。天寶十五載進士。為郢州刺史。與錢起俱有詩名,而士元尤更清雅。時朝廷公卿出牧奉使,若兩人無詩祖行,人以為愧。
  ※《包何集》一捲
  陳氏曰:唐起居捨人延陵包何幼正撰。
  ※《包佶集》一捲
  《唐史藝文志》:何、佶皆包融之子,兄弟齊名,世稱二包。融與儲光羲皆延陵人。麯阿有餘杭尉丁仙芝,緱氏主簿蔡隱邱,監察御史蔡希周,渭南尉蔡希寂,處士張彥惟、張湘,校書郎張暈,吏部常選周瑀,長洲尉談瘢瘝淙縈型府參軍殷遙,硤石主簿樊光,橫陽主簿瀋如筠,江寧有右拾遺孫處元,處士徐延壽,丹徒有江都主簿馬挺,武進尉申堂構,十八人皆有詩名。殷蟠匯次其詩為《丹陽集》者。
  陳氏曰:唐秘書監包佶眩天寶六載進士。兄何後一年。
  ※《錢考功集》二捲
  晁氏曰:唐錢起,徵之父,吳郡人。天寶中舉進士。初從鄉薦,客捨月夜,聞人哦於庭曰:"麯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起攝衣從之,無所見矣。及就試,詩題乃"湘靈鼓瑟"也。起即以鬼謠十字為落句,主文李暉深嘉之,擢至高第。釋褐授校書郎,終考功。與郎士元齊名,時曰:"前有瀋、宋,後有錢、郎。"
  陳氏曰:蜀本作前、後集十三捲。
  ※《韓集》五捲
  晁氏曰:唐韓君平,南陽人。天寶十三載進士。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繼闢幕府,俄以駕部郎中知製誥,終於中書捨人。詩興致繁富,朝野重之。
  陳氏曰:以"春城飛花"之句,受知德宗。
  ※《顧況集》二捲
  晁氏曰:唐顧況字逋翁,蘇州人。至德二年,江東進士。善為歌詩,性諧談。德宗時,柳渾輔政,以秘書郎召。況善李泌,及泌相,自謂當得達官,久遷著作郎。及泌卒,有調笑語,貶饒州司戶,卒。集有皇甫湜序。
  陳氏曰:湜嘗言:"吾自為顧況作序,未嘗許他人"。況在唐,蓋為人推重也。集本十五捲,今止五捲,不全。
  ※《嚴維集》一捲
  陳氏曰:唐秘書郎山陰嚴維正文撰。至德二載辭藻宏麗科。
  ※《耿集》一捲
  陳氏曰:唐右拾遺河東耿撰。寶應二年進士。《登科記》一作緯。
  ※《韋蘇州集》十捲
  陳氏曰:唐韋應物,京兆人。天寶時為三衛,後作洛陽丞,京兆府功曹,知滁、江二州,召還。或媢其進,媒孽之,出為蘇州刺史。詩律自瀋、宋以後,日益靡,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雖音韻諧婉,屬對麗密,而間雅平淡之氣不存矣。獨應物之詩,馳驟建安以還,得其風格雲。
  韓子蒼曰:蘇州少以三衛郎事元宗,豪縱不羈。元宗崩,始折節務讀書。故其《逢楊開府》詩曰:"少事武皇帝,無賴恃恩私。身作裏中橫,傢藏亡命兒。朝持樗蒲局,暮竊東鄰姬。司隸不敢捕,立在白玉墀。一字都不識,飲酒肆頑癡"雲雲。然餘觀其人,為性高潔,鮮食寡欲,所居埽地焚香而坐,與豪縱者不類。其詩清深妙麗,雖唐詩人之盛,亦少其比,又豈似晚節把筆學為者,豈蘇州自序之過歟!
  徐師川雲:韋蘇州詩,人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自李、杜以後,古人詩法盡廢,惟蘇州有六朝風緻,最為流麗。
  ※《司空文明集》三捲
  陳氏曰:唐虞部郎中京兆司空曙文明撰。別本一捲,纔數篇。
  ※《李端司馬集》三捲
  晁氏曰:唐李端,趙州人。大歷五年進士,為校書郎。卒官杭州司馬。郭曖尚昇平公主,賢明,招納士類,故端等皆客之。當坐上賦詩,奇甚,主大加稱嘆。錢起曰:"素為之,請賦起姓。"端立獻一篇,雲:"新開金埒看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起乃服。主喜,厚賜之。
  ※《盧綸詩》一捲
  晁氏曰:唐盧綸與中孚、韓、錢起、司空曙、苗發、崔、耿緯、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綸字允言,纍舉進士不第。
  ※《李益詩》一捲
  晁氏曰:唐李益君虞,姑臧人。大歷四年進士,調鄭縣尉,幽州劉濟闢從事。憲宗雅聞其名,召為集賢殿學士。負纔,凌籍士,衆不能堪,暴其獻濟詩"不上望京樓"之句,以涉怨望。詔降秩,俄復舊。益少負詞藻,長於歌詩,與宗人賀齊名。每作一篇,樂工以賂求取,被聲歌,供奉天子。《徵人》、《早行》詩,天下皆施之圖畫。今集有從軍詩五十首,而無此詩,惜其放逸多矣!
  陳氏曰:益,宰相揆之族子。《舊史》本傳指其少有癡疾,防閑妻妾過於苛酷,有散灰扃戶之談聞於時,故時謂之妒癡為"李益疾"。按世傳《霍小玉傳》所謂李十郎詩"開簾風動竹,疑是故人來"者,即益也。《舊史》所載如此,豈小玉將死,訣絶之言果驗耶?抑好事者因其有此疾,遂為此說以實之也?
  ※《孟東野詩集》十捲
  晁氏曰:唐孟郊東野,湖州人。貞元十二年進士。調溧陽尉,闢為興元參謀,卒。郊少隱嵩山,性介寡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為詩有理緻,然思苦澀。李觀論其詩曰:"高處在古無上;平處下顧二謝"雲。張籍謚為貞曜先生。集,宋次道重編。先時,世傳汴吳鏤本,五捲,一百二十四篇;周安惠本,十捲,三百三十一篇;別本五捲,三百四十篇。蜀人蹇濬周退之贈郊句,纂《鹹池集》,二捲,一百八十篇。自餘不為編秩,雜錄之,傢傢自異。次道總拾遺逸,摘去重複,若體製不類者,得五百十一篇,四十聯句不與焉。一贊二書附於後,郊集於是始有完書。
  潁濱蘇氏曰:唐人工於為詩,而陋於聞道。孟郊嘗有詩曰:"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如有礙,誰雲天地寬。"郊,耿介之士,雖天地之大,無以安其身,起居飲食,有之憂,是以卒窮以死。而李觀盛稱之,至韓退之亦談不容口。甚矣,唐人之不聞道也!孔子稱顔子"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與郊異矣。
  ※《朱仿詩》一捲
  晁氏曰:唐朱仿字長通,襄陽人。隱居剡溪。嗣曹王臯鎮江西,闢節度參謀。貞元初,召為拾遺,不就。
  ※《朱灣集》一捲
  陳氏曰:唐永平從事朱灣撰。自號蒼洲。其為從事,李勉闢之也。
  ※《麴信陵集》一捲
  晁氏曰:唐麴信陵,貞元元年進士。為舒州望江令以卒。
  ※《長孫佐輔集》一捲
  陳氏曰:唐長孫佐輔撰。按《百傢詩遜雲:"德宗時人。其弟公輔為吉州刺史,往依焉。"當必有所據也。其詩號《古調集》。
  ※《柳宗元詩》一捲
  陳氏曰:唐柳宗元撰。子厚詩在唐與王摩詰、韋應物相上下,頗有陶、謝風氣。古律、絶句總一百四十五篇。在全集中不便於觀覽,因鈔出別行。
  東坡曰:蘇、李之天成,曹、劉之自得,陶、謝之超然,固已至矣;而杜子美、李太白以英偉絶世之資,凌跨百代,古之詩人盡廢。然魏、晉以來,高風絶塵亦少衰矣。李、杜之後,詩人繼出,雖有遠韻,而纔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子厚發纖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非餘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得詩人高雅,獨有承平之遺風。其論詩曰:"梅止於酸,????止於鹹,飲食不可無????梅,而其美常在於鹹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嘆也。"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於枯淡者,謂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亦何足道。佛言"譬如食蜜,中邊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別其中邊者,百無一也。
  後村劉氏曰: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韓可對壘,古律詩精妙,韓不及也。當舉世為"元和體",韓猶未免諧俗,而子厚獨能為一傢之言,豈非豪傑之士乎!昔何文縝嘗語李漢老雲:"如子厚詩,人豈可不學他做數百首?"漢老退而嘆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文縝後從北狩,病中詩云:"歷歷通前劫,依依返舊魂;人生會有死,遺恨滿乾坤。"雖意極忠憤,而語不刻急,亦學柳之驗。
  ※《張籍詩集》五捲
  晁氏曰:唐張籍文昌,和州人。貞元十五年登進士第。終國子司業。籍性狷急,為詩長於樂府,多警句。元和中,與白樂天、孟東野歌詞天下宗之,謂之"元和體"。一本纔三捲。
  陳氏曰:張洎所編。錢公輔名《木鐸集》,與他本相出入,亦有他本所無者,凡十二捲。近世湯中季庸以諸本校定,為《張司業集》八捲,且考訂其為吳郡人,魏峻叔高刻之平江。續又得《木鐸集》,凡他本所無者,皆附其末。
  ※《王建集》十捲
  陳氏曰:唐陝州司馬王建仲和撰。建長於樂府,與張籍相上。下大歷十年進士。歷官昭應縣丞。太和中為陝州司馬。尤長宮詞,在集中第十捲,錄出別行。
  《漁隱叢話》:餘閱王建宮詞,選其佳者,亦自少得,衹世所膾炙者數詞而已。其間雜以他人之詞,如"間吹玉殿昭華管,醉折黎園縹蒂花。十年一夢歸人世,絳縷猶封係臂紗。""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並杜牧之也。"淚滿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顔未老恩先斷,斜倚薫籠坐到明。"此白樂天也。"寶仗平明金殿開,暫將紈扇共徘徊。玉顔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此王昌齡也。建詞凡百有四篇,又逸詞九篇。或云元微之亦有詞雜於其間,餘以元氏《長慶集》檢尋,卻無之,或者之言誤矣。
  舊跋:王建,太和中為陝州司馬,與韓愈、張籍同時,而籍相友善。工為樂府歌行,思遠格幽。初為渭南尉,與宦者王守澄有宗人之分,因過飲相譏戲,守澄深憾曰:"吾弟所作宮詞,禁掖深邃,何以知之?"將奏劾,建因以詩解之曰:"先朝行坐鎮相隨,今上春宮見長時;脫下禦衣偏得著,進來竜馬每教騎。嘗承密旨還傢少,獨奏邊情出殿遲;不是當傢頻嚮說,九重爭遣外人知。"事遂寢。宮詞凡百絶,天下傳播,效此體者雖有數傢,而建為之祖也。
  ※《李長吉集》四捲
  晁氏曰:唐李賀長吉,鄭王之孫。七歲能詞章,韓愈、皇甫湜聞之,過其傢,使賦詩,援筆輒就,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年二十七,終協律郎。賀詞尚奇詭,為詩未始先立題,所得皆警邁,遠去筆墨畦徑,當時無能亻效者。樂府十數篇,雲韶工合之弦管雲。或說賀卒後,不相悅者盡取其所著投圊中,以故世傳者不多。外集,予得之梁子美傢,姚鉉頗選載《文粹》中。
  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詩云:"太白仙纔,長吉鬼纔。"然長吉有《雁門太守》詩曰:"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嚮日金鱗開"。王安石曰:"是兒言不相副也。方黑雲如此,安得嚮日之甲光也?"
  《朱子語錄》曰:李賀詩巧,然較怪,不如太白自在。
  後村劉氏曰:樂府惟李賀最工,張籍、王建輩皆出其下。然全集不過一小册,世傳賀中表有妒賀纔名,投其集溷中,故傳於世者極少。餘竊意不然。天地間尤物且不多得,況佳句乎?使賀集不遭厄,必不能一一如今所傳本之精善,疑賀手自銓擇者耳。
  ※《盧仝集》一捲
  晁氏曰:唐盧仝,範陽人。隱少室山,號玉川子。徵諫議不起。《唐史》稱韓愈為河南令,愛其詩,厚禮之。嘗作《月蝕》詩以譏元和逆黨,愈稱其工。按其詩云"元和庚寅",蓋五年也。憲宗遇弒在十五年,後十歲也。豈追託庚寅歲事為詩乎?不然,則史誣也。後死於甘露之禍。
  陳氏曰:凡三捲。其詩古怪,而《女兒麯》、《小婦吟》、《有所思》諸篇,輒嫵媚豔冶。其第三捲號《集外詩》,凡十首,慶歷中,有韓盈者為之序。川本止前二捲。
  ※《劉又詩》一捲
  晁氏曰:唐劉又。少嘗任俠殺人,後更折節讀書,善歌詩,客韓愈門,作《冰柱》、《冰雪》、二詩,出盧仝、李賀右。歸齊魯,不知所終。今集二十餘篇,不載二詩。
  陳氏曰:凡二捲。又附見《新史韓愈傳》,不知何處人。其《冰柱》、《雪車》二詩,狂怪誠出盧仝右。然豈風人之謂哉。
  ※《楊巨源詩》一捲
  晁氏曰:唐楊巨源字景山,河中人。貞元五年第進士。為張弘靖從事,自秘書郎擢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出為鳳翔少尹,復召除國子司業。巨源在元和中,詩韻不造新語,體律務實,用功頗深,旦暮搖首,微詠不輟,年老成疾。嘗贈弘靖詩,敘其世傢雲:"伊陟無聞祖,韋賢不到孫。"時人稱之。年滿七十,丐歸。時宰惜其去,以為其鄉少尹,不絶其祿。太和以官壽卒。
  陳氏曰:凡五捲。按韓退之有《送楊少尹序》。蓋自司業為少尹,稱其都少尹者,乃其鄉裏也。《藝文志》乃雲"太和河中少尹",誤。第三捲末二十餘篇,有目無詩。
  ◎武元衡《臨淮集》兩捲
  晁氏曰:唐武元衡伯蒼,河南人。建中四年進士。元和二年,以門下侍郎平章事出為劍南節度。八年,復秉政。明年,早朝遇盜,害之。元衡工五言詩,好事者傳之,被於管弦。嘗夏夜作詩曰:"夜久喧暫息,池臺惟月明;無因駐清景,日出事還生。"翌日遇害。舊有《臨淮集》七捲,此其二也。議者謂唐世工詩宦達者唯高適,宦達詩工者唯元衡。
  陳氏曰:初用莆田李氏本傳錄,後以石林氏本校,益六首,及李吉甫唱酬六首,川本作二捲。
  ※《張碧歌詩集》一捲
  陳氏曰:唐張碧太碧撰。《藝文志》雲:貞元時人。集中有《覽貫休上人詩》,或剿入之也。
  ※《陳羽集》一捲
  陳氏曰:唐東宮衛佐陳羽撰。貞元八年,陸贄下第二人。
  ※《羊士鶚詩》一捲
  晁氏曰:唐羊士鶚,貞元元年進士第。順宗時為宣、歙巡官。王叔文所惡,貶汀州寧化尉。元和初,李吉甫知奬,擢監察御史,掌製誥。嘗出為資州刺史。
  陳氏曰:竇群引士鶚為御史,共傾李吉甫。
  ※《鮑溶詩》五捲
  晁氏曰:唐鮑溶字德源。元和四年進士。集中有《別韓博士愈》詩,雲:"不知無聲淚,中感一顧厚。"蓋退之所嘗推激也。張薦謂溶詩氣力宏贍,博識清度,雅正高古,衆纔無不備具。曾子固亦愛其詩,以史館本及歐公所藏互校,得二百三十三篇。今本有一百九十二篇,餘逸。
  南豐曾氏曰:《鮑溶詩集》六捲。史館書舊題雲:《鮑防集》五捲,《崇文總目》敘別集亦然。知製誥宋敏求為臣言:"此集詩見《文粹》、《唐詩類遜者,皆稱鮑溶作;又防之雜感詩最顯,而此集無之,知此詩非防作也。"臣以《文粹》、《類遜及防《雜感》詩考之,敏求言皆是。又得參知政事歐陽修所藏《鮑溶集》,與此集同,然後知為溶集决也。史館書五捲,總二百篇;歐陽氏書無捲第,纔百餘篇,然其三十三篇,史館書所無,今別為一捲附於後,而總題曰《鮑溶詩集》六捲。蓋自先王之澤熄而《詩》亡,晚周以來,作者嗜文辭,抒情思而已。然亦往往有可采者。溶詩尤清約謹嚴,而違理者少,亦近世之能言者也。故既正其誤謬,且著其大旨以傳焉。
  ※《竇拾遺集》一捲
  陳氏曰:唐左拾遺扶風竇叔嚮撰。包何為序。群、庠、牟、鞏皆其子也。
  ※《賈長江集》十捲
  晁氏曰:唐賈島浪仙詩共三百七十九首。《唐書》稱島範陽人,初為浮屠,名無本。後從韓愈,遂去浮屠舉進士,纍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坐飛謗,謫長江主簿。會昌初,終普州司倉參軍。今長江祠堂中有石刻大中九年墨製。大中,宣宗年號,與傳不合。《摭言》又載武帝時謫去,尤差誤。
  陳氏曰:韓退之有《送無本》詩,即其人也。後返初,舉進士不第。文宗時,坐飛謗,貶長江。會昌初,以普州參軍卒。本傳所載如此。今遂寧刊本首載大中墨製雲:"比者禮部奏卿風狂,遂且養疾關外,今卻攜捲軸潛至京城,遇朕微行,聞卿諷詠,觀其志業,可謂屈人。是用顯我特恩,賜卿墨製,宜從短簿,別俟殊科。"與傳所稱飛謗不同。蓋宣宗好微行,小說載島應對忤旨,好事撰此製以實之。安有微行而顯著訓詞者?首稱"奏卿風狂",尤為好笑。當以本傳亦為正,本傳亦據其墓志也。唐貴進士科,故志言責授長江,如溫飛卿亦謫方城尉。當時謂鄉貢進士,不博上州刺史,則簿尉固宜謂之責授;欲使今世進士得罪而責授簿尉,則惟恐責之不早耳。
  ※《姚少監集》十捲
  晁氏曰:唐姚合也。崇曾孫,以詩聞。元和十一年,李逢吉知舉進士,歷武功主簿,富平、萬年尉。寶應中,監察殿中御史,戶部員外郎,歷金、杭二州刺史,為刑、戶二部郎中,諫議大夫,給事中,陝虢觀察使。開成末,終秘書監。世號姚武功雲。
  陳氏曰:川本捲數同,編次異。
  ※《莊南傑集》一捲
  陳氏曰:唐進士莊南傑撰。與賈島同時。
  ※《李涉歌詩》一捲
  晁氏曰:唐李涉,渤之弟也。早從陳許闢,一再謫官夷陵。太和中為太學博士。自號清溪子。渤三詩附。
  ※《殷堯藩集》一捲
  陳氏曰:唐侍御史殷堯藩撰。元和九年進士。
  ※《章孝標集》一捲
  陳氏曰:唐秘書省正字章孝標撰。元和十四年進士。
  ※《熊孺登集》一捲
  陳氏曰:唐西川從事熊孺登撰。元和中人。執易,其從侄也。
  ◎施肩吾《西山集》五捲
  晁氏曰:唐施肩吾,吳興人。元和十五年進士。以豫章之西山乃十二真仙羽化之所,心慕之,因卜隱焉。且以名其所著,自為之序。
  ※《雍裕之集》一捲
  陳氏曰:唐雍裕之撰。未詳何時人。
  ※《雍陶詩》五捲
  晁氏曰:唐雍陶國鈞,太和八年進士。大中六年,自國子《毛詩》博士出刺簡州。《唐志》集十捲,今亡其半。
  ※《張南史集》一捲
  陳氏曰:唐試參軍範陽張南史撰。
  《唐史藝文志》:南史字季直,幽州人。以試參軍避亂於揚州,再召之,未赴而卒。
  ※《王涯集》一捲
  陳氏曰:唐宰相王涯廣津撰。
  ※《袁不約集》一捲
  陳氏曰:唐袁不約還樸撰。長慶三年進士。其年試《麗龜賦》。
  ◎李紳《追昔遊集》三捲
  晁氏曰:唐李紳公垂也。亳州人。元和元年進士,補國子助教。穆宗召為翰林學士,纍進中書捨人。武宗即位,拜中書侍郎平章事。紳為人短小精悍,於詩最有名,號"短李",與李德裕、元稹同時,號"三俊"。《追昔遊》者,蓋賦詩紀其平生所遊歷。謂起梁漢、歸諫署,升翰苑,及播越荊楚,逾嶺嶠,上高安,移九江,過鍾陵,守滁陽,轉壽春,留洛陽,廉會稽,分務東周,守蜀,鎮梁也。開成戊午八月,自為之序。
  陳氏曰:皆平生歷官及遷謫所至,述懷紀遊之作也。餘嘗書其後雲:"讀此篇,見其飾志矜能,誇榮殉勢,益知子陵、元亮為千古高人。"
  ※《朱景元集》一捲
  陳氏曰:唐太子諭德朱景元撰。
  ※《朱慶餘集》一捲
  陳氏曰:唐朱可久慶餘撰。以字行。受知於張籍,寶歷二年進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自序抄白捲一田賦考一
捲二田賦考二捲三田賦考三捲四田賦考四
捲五田賦考五捲六田賦考六捲七田賦考七
捲八錢幣考一捲九錢幣考二捲十戶口考一
捲十一戶口考二捲十二職役考一捲十三職役考二
捲十四徵榷考一捲十五徵榷考二捲十六徵榷考三
捲十七徵榷考四捲十八徵榷考五捲十九徵榷考六
捲二十市糴考一捲二十一市糴考二捲二十二土貢考一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