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新元史   》 捲二百三十五·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柯劭忞 Ke Shaomin

  ○儒林二
  黃超然陳應潤王野翁謝仲直錢義方丁易東陶元幹王申子任士林趙采徐之祥魏新之吳霞舉邱富國鄭儀孫董真卿張理程竜程煥吳迂雷光霆陳深吳鄹劉整陳宏史蒙卿周鼎楊璲夏泰亨劉瑾王天與王充耘黃景昌俞臯魯震熊復毛應竜烏衝黃澤安熙焦悅同恕第五居仁敖繼公邱葵孟文竜秦玉吳師道王餘慶陳普韓性熊良輔陳櫟保八曹元博吳儀武恪
  黃超然,字立道,天台人。幼有高志,嘗遊王柏門下,得聞性理之旨。尤深於《易》,以朱子本義欲再修而未及,乃參訂互考,采之先儒,以盡其變,本之經義,以斂其歸,作《周易通義》二十捲。又以讀《易》之法,當先推卦義,以求六爻之情;情有難通,則參以象;象有難通,則參以位;位有難通,則參以三百八十四爻之例。別為《發例》三捲,《或問釋蒙》各五捲。宋亡,不仕,築西清道院居之。卒。世祖嘉其節,賜謚康敏。
  同縣陳應潤,字澤雲,父邦彥,傢傳《易》學。應潤作《周易爻變義藴》四捲,謂假老子之學者,創無極、太極之論,變爐火之術者,撰先天、後天之圖,強指陰陽老少為之四象,而四象之說不明妄引,復姤逆順為八卦,而八卦之位不定;乃示人爻變之法,削去其圖,辨正其說。自謂積三十年勤苦而成。黃溍序而行之。
  王野翁,字太古,婺源州人。闢鎮江路學正,棄官歸。著《見易篇》,極卦畫之所以然,而皆本河圖、洛書自然之法象。既,即圖書詳論畫卦作範之故,且援列禦寇、子華子、乾鑿度與黃庭經之辭,以證劉長民九為河圖之說。復辨孔安國、劉嚮父子、班固、偽關氏《易》相承之誤。又有《周易分註》,主於明象以考變。時尚程、朱《易》說,皆駭所聞見。吳澄方為國子司業,見而說之,所註《易纂言》,多采其說。
  又上饒謝仲子直,著《易三圖》十捲,以先正八卦圓圖為河圖九數而九位,方圖為洛書十數而五位,作五位相得之圖。虞集見而善之。吳興進士錢義方,作《周易圖說》,謂河圖本伏羲所取,至洛出之出,在千有餘年後,聖人並陳之,不過以竜龜負文而出河、洛者,共事同,聖人則之,而即理推數,二者固可相通,因並舉之以見義,非謂作《易》兼取洛書也。故其說悉本河圖,而不及洛書云。
  丁易東,字石潭,竜陽人。宋進士,官編修。入元,纍徵不起。著《周易傳疏》十捲。《易》上十經,古既為二捲,通孔子所傳十篇,為十二捲。至費直,分彖象二傳附於經後,以便學者,今乾卦是也。後人又附爻象傳文於當爻之下。今坤卦以下是也。呂微仲嘗正之為十二篇,晁以道又正之為八篇,皆以為經彖傳文言,係辭、說卦、序卦、雜卦為次。呂伯恭又定為經二捲、傳十捲,合王肅本,朱子本義用之。吳鬥南又謂,說卦三篇,漢初出於河內女子,今止存其一。又有係辭上下二篇,即所謂說卦上中篇,而今所傳說卦,特下篇也。乃合彖大象各為一捲,而以小象分上下。係辭傳以今係辭合說卦為說卦三篇,然彖象依本義分為二,故上下二經外,十翼之序,彖上一,彖下二,象上三,象下四,文言五,說卦上六,說卦中七,說卦下八,序卦九,雜卦十。其說固似有理,但改係辭為說卦,尚有可疑。而置文言於係辭前,則不可易。易東從其序。而係辭傳之名,則仍依本義,考訂尤確。嘗建石潭精捨,教生徒。事聞,賜額沅陽書院,授山長。
  時襄陽陶元幹,亦嘗著《易》,世稱陶《易》。
  王申子,字巽卿,邛州人。寓居慈利天門山。著《大易緝說》十捲。嘗見魏了翁答蔣得之及,及史學齋臨汝講義,皆祖張觀物語,以九其圖者,見後天八卦之象,十其書者,具《洪範》五行之數,謂晦庵不及見是書,故謂十圖而九書,此讀《易》者一大疑事。申子力探其原而正之。取十其圖者分緯之,以畫先天,九其書者錯綜之,以位後天,不假穿鑿,可以祛疑辨惑。皇慶二年,徵為南陽書院山長。卒。
  任士林,字叔實,綿竹人,嘗作《中易》,分為上下篇,三陳其卦所以極河洛之數,成大衍之用,體天地之撰,盛德大業,顯仁藏用,一本坎離頤大小過之妙,既未濟隨蠱之機,井噬嗑賁睏之感,屯鼎革蒙之應,推聖人通變立言之旨,最為明確。又《鬆鄉文集》十捲。以薦授安定書院山長。
  同時有潼川趙采,字德亮,著《周易折衷》卅三捲,以程、朱傳義為主,附以己說,間采先儒象數變互,以相發明。
  饒州徐之祥,字方塘,有《讀易蠡測》,其言象數,取皇極於康節,取太極於濂溪,而諸卦之中,多詳其變,又名《玩易詳說》。
  桐廬魏新之,著《學易蠡測》,因先儒列卦為方圓圖,乃以己意成三隅圖,自成一傢之言。
  休寧吳霞舉,字默室,著《周易管見》六十捲,《筮易》七捲,《太玄潛虛圖》十捲,雖互有異同,皆盛行於世。
  又,建安邱富國,字行可,受業朱子之門。宋亡不仕,著《周易輯解》十捲,《學易說約》五篇,《經世遺書》三捲。其徒鄭儀孫,作《易圖說解》、《大學中庸章句》。
  董真卿,遼季真,江西鄱陽人。父鼎,字季亨,私淑朱子門人黃幹,著《尚書輯錄纂註》,又疏《孝經大義》、悉遵朱子刊誤,定為經一章,傳十四章。
  真卿早承傢學,復受業於鬍一桂、熊禾。著《周易會通》十四捲。
  時江西清江人張理,官福建儒學提舉,著《易象圖說》三捲,《大易象數鈎深圖》二捲,亦有時名。
  程竜,字舜俞,婺源人。宋永嘉縣尹。入元不仕。著《尚書毛詩二傳釋疑》、《禮記春秋辯證》及《弄環餘說》、《補程子三說》、《易圖》,並刊行當世。
  同時,豐城人程煥,字時可,學者稱巏山先生。著《易傳宗》、《書傳通》、《詩傳微》各數十捲。
  浮梁人吳迂,字仲迂,少從饒雙峰學。人稱可堂先生。汪剋寬,其門人也。著《易學啓蒙》、《書編大旨》、《左傳義例》、《詩傳衆說》等書。
  雷光霆,字友光,江西寧州人,傢居教授。學士程鉅夫、詹天遊皆其徒也。著《九經集義》》五十捲,《史辨》三十捲,《詩義指南》十七捲。至元間,遣使徵之,未至而卒。學者稱竜光先生。
  同時,平江人陳深,字子微,瀋潛問學,著《讀易編》、《讀詩編》及《讀春秋》十二捲。與人高潭遺經,孜孜不倦,為一時耆宿。天歷間,奎章閣臣以能書薦,匿不出。所著詩文,名《寧極齋稿》。
  吳鄹,永新人。宋末避仇徒山西,變姓名張應珍。註《周易》,宗程、朱,而不為苟同。如參天兩地而倚數,鄹謂,本義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方者二而圍四,四合二隅,似費擬議。蓋五生數中,天數一三五,凡參地數二四,凡兩,故聖人參兩之以倚數。八卦之象乾坤天地,以太虛言也。震巽,天地之長男女,為雷、風,有氣無形;坎離,天地之中男女,為水、火,有形無質;艮兌,天地之少男女,為山、澤,有質確定矣。附書闊裏吉思嘗從之質疑,刻其書於平陽路。大德八年,官秘書少監,始更今名。
  劉整,字宋舉,古田人。自稱蒙𠔌遺老。教生徒百餘人。少從合沙鄭少禖學《易傳六十四卦圖說》及《春秋元經》,著《易纂圖》一捲,甫就而卒。
  同邑有陳宏者,元初徙華亭,官同知吳江州事。著《易童子問》、《易象發揮》各一捲。
  史蒙卿,明州人,宋鹹淳進士。志行高卓。時四明之學,悉祖陸氏,而宗楊、袁,及瀋煥、舒璘繼起,復主其說。能表章朱子之學者,自蒙卿始。初教授江陰,著《小學紺珠》,以淑後進。其文曰《靜清集》。
  周鼎,字仲恆,廬陵人。早從湜溪郭正表遊,六經有所疑滯,縱橫叩擊,多超特之見。謂:“詩分正變,固肇於漢儒,然正中有變,變中有正,其體製音節,夐然不侔,策書紊亂,瞭然可見,必各從其類,然後可辨世道升降之由。其詩雖非盛時之作,其人既賢,其詞獨為近古,必附小大雅之正者,勸懲之義,庶幾有托。”鼎於六經,皆有論著,獨《詩經辨正》為完書。
  楊璲,字元度,余姚州人。服膺朱子之學,著《詩傳名物類考》。御史姚黻上於朝。歷寧海、縉雲學正,卒。
  同郡夏泰亨,字步通。九歲能文。官翰林編修。著《詩經音考》、《矩軒集》。
  又,安城人劉瑾,字公瑾。博通經史。著《詩傳通釋》二十捲,采錄各經傳及諸儒所發要義,最為詳博,其書盛行於世。
  王天與,字立大,江西吉安人。研精覃思,著《尚書纂傳》四十六捲,十五年而後成書,雖心薄蔡瀋,然亦間擇其說。
  後,江西人王充耘,元統中進士,著《讀書管見》二捲,考訂蔡傳,尤為精核焉。
  黃景昌,字明遠,浦江人。通《尚書》、《春秋》之旨,嘗言自公、𠔌口說相傳,至漢然後著之竹帛,故經有脫,編有錯簡,學者上畏寺經,下避賢傳,訛舛誣漏,莫之敢較。其《春秋公𠔌舉傳》論及三代用正日夜食之辨,凜凜不可屈。後得巴州陽愣春秋考正》一捲,言三代悉用夏時,不改月。景昌明其不然,作《周正如傳考》三捲,謂周改月並改時,《左傳》去夫子時近,當如《傳》所云也。
  俞臯,字心遠,新安人,幼師宋進士趙良鈞,得《春秋》大旨。自晉杜氏註《左傳》,始有凡例之說,取經之事同、辭同者,計其數,凡若幹,而不考其義,唐陸氏學於啖、趙、作纂例一書,雖分晰詳備,亦未嘗以義言之。逮程子為傳,始分別義例。臯一遵程說,以義同、事同、辭同者定為例十六條,其有義不同而不辭同,事同而辭不同者,則分見各事之下,名《春秋斷義》。又,魯震,字樵南,廬陵人。時設科以《春秋》鬍傳與三傳並用,學者睏於繙閱,未有能合為一書者。震次第集之。始左氏,次公,次𠔌,次鬍氏,而取止齋陳氏說,附於後。凡鬍氏有所引用,皆分註其下,別為類編,以附於捲後,名《春秋五傳》,與臯書俱有便於學者。
  熊復,字庶可,南昌人。以五經教授鄉裏,學者稱西雨先生。著《春秋會傳》,吳澄見而稱之,跋其後曰:“邵子曰:聖人之經,渾然無跡,如天道焉。故《春秋》書實事,而善惡形乎其中。世之學者,率謂聖人有意褒貶,三傳去聖人未遠,已失經意,況後之註釋者乎!唐儒惟啖、趙二傢獨究聖人之旨,宋清江劉原父其次也。熊君所輯《會傳》,合之諸傢註釋,未有能精擇審取如此者。”
  同縣毛應竜,字介石。大德間,為澧州教授。著《周禮集傳》二十四捲,《周官或問》五捲,總諸儒訓釋,而斷以己意,其學亞於復雲。
  烏衝,大寧路川州人。
  祖塔塔兒臺,太祖伐金,率軍民詣河北迎降,賜名侈稔虎。從太師國王南伐,纍官竜衛上將軍、易州崇寧軍節度使、行川州元帥府事。
  父禔,襲父職,充北京路總管,佩虎會,纍官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
  衝明經勵行。初從容城劉因受業,冠服車騎甚都改贄見師,三日不返。諸生皆曰:“是豈真實為學者。”翼日,衝服儒服,執經趨席,舉動如寒士。諸生嘖嘖稱嘆,因亦奇之。衝為學清苦,晝誦夜思,至寢忘食。居喪三年,不久於內傢,日落日宴不食,意泊如也。真定安熙,欲從因學,不果,衝盡以所得告之,熙卒為名儒。卒,贈秘書省秘書郎。
  黃澤,字楚望,本長安人。唐末,其遠祖舒藝如知資州內江縣,子孫遂為資州人。父儀可,纍舉不第,從兄驥子官九江,蜀不成能歸,因傢焉。
  澤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志。好為苦思,屢以成疾,疾止,復思久之,如有所見,作《顔淵仰高鑽堅論》。蜀人治經,必行古註疏。澤於名物度數考核精審,而義理一宗程、朱。作《易春秋二經解》、《二禮祭祀述略》。
  大德中,江西行省聞其名,授江州景星書院山長,使食其祿以施教。又改洪州東湖書院山長,受學者益衆。始,澤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既而,屢夢見之。最後,乃夢夫子手授所校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始悟近解經多徇舊說,為非是。乃作《思古吟》十章,極言聖人德容之盛,上達於文王、周公。秩滿,即歸,閉門授徒以養親,不復言仕。
  嘗以為去聖久遠,經籍殘闕,傳註傢率多傅會,近世儒者又名以才識求之,故議論雖多,而經旨愈晦,必積誠研精,有所悟入,然後可以窺見聖人之本真。乃揭六經中疑義千有餘條,以示學者。既乃盡悟失傳之旨,自言每於幽閑寂寞,顛沛流離、疾病無聊之際得之。及其父也,則豁然無不貫通。自天地定位,人物未生已前,沿而下之,凡邃古之初,萬化之原,載籍所不能具者,皆昭若發蒙,如示諸掌然。後由伏羲、神農、五帝、三王,以及春秋之末,皆若身在其間,而目擊其事者。於是,《易》、《春秋》傳註之失,《詩》、《書》未决之疑,《周禮》非聖人書之謗,凡數十年苦思而未通者,皆渙然冰釋,各就條理。故於《易》,以明象為先,以因孔子之言,上求文王、周公之意為主,而其機括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要》、《忘象辯》、《象略》、《辯同論》。於《春秋》,以明書法為,其大要則在考核三傳,以求嚮上之功,而脈絡盡在《左傳》,作《三傳義例考》、《筆削本旨》。又作《元年春王正月辯》、《諸侯娶女立子通義》、《魯隱公不書即位考》、《殷周諸侯禘袷考》、《周廟太廟單祭合食說》,作《丘甲辯》,以明古今禮俗不同,見虛辭說經之無益。
  嘗言:“學者必悟經旨廢失之由,然後聖人之本意見,若《易象》與《春秋》書法廢失大略相似,苟通其一,則可觸機而悟矣。”又懼學者得於創聞,不復緻思,故所著多引而不發。作《易學濫觴》、《春秋指要》示人以求端用力之方。其於禮學,則謂鄭氏深而未完,王肅明而實淺,作《禮經復古正言》。如王肅混郊丘、廢五天帝、並昆侖、神州為一;趙伯循言王者禘其始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而不及群廟之主;鬍宏傢學不信《周禮》,以社為祭地之類;皆引經以證其非。其辯釋諸經要旨,則有《六經補註》,詆排百傢異義,則取杜牧不當言而言之義,作《翼經罪言》。近代覃思之學,推澤為第一。
  吳澄嘗觀其書,以來平生所見明經之士,未有能及之者,謂人曰:“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楚望真其人乎1然澤雅自慎重,未嘗輕與人言。李泂使過九江,請北面稱弟子,受一經,且將經紀其傢。澤謝曰:“以君子之才,何經不可明,然亦不過筆授其義而已。若餘,則於艱苦之餘,乃能有見。吾非邵子,不敢以二十年林下期君也。”泂嘆息而去。或問澤:“自閟如此,寧無不傳之懼。”澤曰:“聖經興廢,上關天運,子以為區區人力所致耶。”
  澤傢窶貧,且年老,不復能教授。歲大祲,傢人采木實草根以療饑,宴然不動其意,惟以聖人之心不明,而經學失傳,若己有罪有大戚。至正六年卒,年八十七。安熙,字敬仲,真定藁城人。祖滔、父鬆,皆有學行。熙既承傢學,及聞保定劉因而嚮慕之。所居相距數百裏,將造其門,而因已歿,乃從因門人烏衝錄其遺書而還。建祠堂以奉四世,冠昏喪祭,一遵文公禮書。其教人,以敬為本,以經術為先。弟子去來,常至百人。出入閭巷,帶規佩矩,望而知為安氏弟子。
  傢居教授垂數十年,四方來者多所成就。既歿,鄉人立祠於藁城之西。其門人蘇天爵輯其遺文為《默庵集》十捲,虞集序之曰:“使熙得見劉氏,廓之以高明,厲之以奮發,則劉氏之學當益昌大於時”雲。
  同郡焦說,字子和,與熙講說六經之旨,授真定學官,學者稱兌齋先生。
  同恕,字寬甫,其先太原人,五世祖遷陝西,遂為奉元人。祖升、父繼先,俱有學筆。廉希憲宣撫陝右,闢掌庫鑰。傢世業儒,同居二百口,無間言。
  至元間,朝廷始分六部,選名士為吏屬,關陝以恕貢禮曹,辭不行。仁宗踐阼,即其傢拜國子司業,使三召,不起。陝西行臺侍御史趙世延,請即奉元置魯齋書院,以恕領教事。延祐六年,以左贊善召,入見東宮,賜酒慰問。繼而獻書,歷陳古誼,盡開悟涵養之道。明年春,英宗繼統,以疾歸。緻和元年,拜集賢侍讀學士,以老疾辭。
  恕之學,長於禮,平居盛暑,未嘗不冠帶,居父喪,哀毀幾喪明,祭必如事。生扁所居曰榘庵。與人交,雖外無適莫,而中有繩尺。傢無儋石之儲,而聚書萬卷。時蕭奭居南山下,亦以道高當世,入城府,必主耍傢恕自京還,傢居十三年,海內並稱蕭、同。後,至順二年卒,年七十有八。贈翰林直學士。封京兆郡侯,謚文貞。其所著曰《榘庵集》,二十捲。
  弟子第五居仁,字士安,幼師蕭奭,弱冠從恕受學。博通經史。躬率子弟力農,而學徒滿門。嘗行田間,遇有竊其桑者,自引避之。鄰人藉騾而死,償其直,不取,曰:“物之數也,何以償為?”鄉裏高其行誼,率多化服,稱曰靜安先生。
  敖繼公,字君善,福州長樂人。後寓平江,築一小樓,坐臥其中,日從事於經史。趙孟頫,其弟子也。初為定成尉,以父任當得京官,讓於弟,尋擢進士,對策忤時相,遂不仕。著《儀集說》十三捲。大備中,以高剋恭薦,授信州教授,未仕而卒。
  又,同安人邱葵,字吉甫,著《易解義》、《書直解》、《詩口義》、《春秋通義》、《周禮補亡》等書。泰定中,馬祖常薦之,未及用而卒。
  同時錢塘人孟文竜,字震翁,宋浙東提舉。宋亡,平章史弼等薦起之,以死辭,不出戶庭三十年。著《周易大全》二捲。
  ????城人秦玉,字德卿,通五經,尤邃於詩,門人私謚孝友先生。
  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弱冠,讀宋儒真德秀書,幡然有志於為己之學,又受業於同郡許謙。登至治元年進士,授高郵縣丞。明達文法,吏不敢欺。再調寧國路錄事。會歲大旱,饑民仰食於官者三十三萬人,師道勸富民捐粟三萬七千六百石,又言於部使者,請官粟四萬石、鈔三萬八千四百錠,振之,饑民賴以存活,遷池州建德縣尹。郡學有田七百畝,為豪民所占。師道按其圖籍,悉歸於學。建德素少茶,而榷稅重,言於所司,減榷額,民以不玻中書左丞呂思誠、侍御史孔思立,薦為國子助教,尋遷博士。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得師。以禮部郎中致仕,卒於傢。所著有《易詩書雜說》、《春秋鬍傳附辨》、《戰國策校註》、《敬鄉錄》及文集二十捲。同郡有王餘慶,字叔善,官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亦以儒學名重當世。
  陳普,字尚德,寧德人。其學以四書、五經為本,三闢福州路教授,不起。著《四書句解鈐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註》、《尚書補微》,凡數百捲。尊聞紹言,屹然為朱子嫡派,隱居石堂山,學者稱石堂先生。
  韓性,字明善,紹興人。宋魏忠獻王琦八世孫也。高祖左司郎中,膺胃,扈從南渡,傢於越。
  性七歲讀書,日記萬言。九歲通《小戴禮》,作大義,文意蒼古,老生宿學皆稱異焉。及長,博綜群籍。文辭博達俊偉,自成一傢言。
  延祐初,以科舉取士,學者多請其程式。性告以朱子學校貢舉私議,俾從事根柢,以應有司之求。
  性出無輿馬僕禦,所過,負者息肩,行者避道。巷夫街叟,至於童稚廝役,鹹稱之曰“韓先生”雲。憲府嘗舉為教官。不赴。暮年愈自韜晦。
  天歷中,趙世延以名上聞。後十年,門人李齊為南臺監察御史,力舉其行義,而性已卒。南臺御史中丞月魯不花,嘗學於性,為請於朝,易謚莊節先生。其所著《禮記說》四捲,《詩音釋》一捲,《書辨疑》一捲,郡志、文集十二集。
  熊良輔,字任重,江西南昌人。延祐中鄉貢。早師同縣熊凱。學《易》,復得進賢龔煥之《易》學。先是,朱子本義,一遵呂祖謙所訂古文,以六十四卦彖爻之辭為上下經,而孔子所釋彖象文言及上下係、說卦、序卦、雜卦為十翼。良輔著《周易本義集成》仍舊本上下經二捲,謂之集成,十翼十捲,謂之附錄,其所采摭,自唐迄元,凡八十四傢,其書盛行於世。
  陳櫟,字壽翁,新安人。其學以朱子為師,自稱東阜老人。延祐中,貢於鄉,因病固辭。年八十三卒。著《四書發明》、《書傳纂疏》、《禮記集義》等書,崇仁呈澄嘗稱櫟有功於朱子,凡來受業者,澄皆謝之,使受學於櫟焉。
  保八,字公孟,蒙古人。少好學,為黃州路總管。精《易》理,著《易源奧義》一捲,《周易原旨》六捲。仁宗在東宮,保八進箋曰:“自竜圖之畫既出,而象數之學肇開,至六十四卦以成書,為百千萬年之明鑒。羲、文、孔子發先天之妙,京、費、王弼廣後世之傳。豈但求語下之筌蹄,又當參胸中之關鍵。凡蠡測管窺,以探精義,皆銖積月纍,以用深功。苟得其真,敢私其秘?不揆淺膚之素學,冒幹投進於青宮,冀虎闈齒胄之間,特加披閱。在鶴禁延儒之頃,更賜表章。”太子嘉納焉。
  曹元博,以字行,上海人。著《左傳序事本末》,楊維楨序其書曰:“左丘明受經仲尼,故作《春秋傳》為聖經之案。後之傳左氏者,有鐸椒,作鈔撮八捲,虞卿作鈔撮九捲,惜其文無傳。漢張蒼、賈誼,復傳左氏,河間王進於武帝。至成帝時,劉歆校秘書,見而存之,始立《左氏春秋》。逮晉杜預復表章之,而傳有註釋。後世言《春秋》者,捨左氏無以為統緒。故止齋陳氏謂,著其所不書,以見經之所書者,皆左氏功。此章指所由作也。元博既按經以證傳,復索傳以合經,為《左氏序事本末》,可謂采搜之精,而權衡之審矣。”其為維楨推重如此。
  同時金溪人吳儀,字明善,其學以六經為歸,晚尤專心《春秋》,謂聖人之經一,而傢異傳,大道榛塞。職此之由,乃著三書:曰《裨傳》,曰《類編》曰《五傳辨》,辭義嚴密。每撫捲嘆曰:“此書,吾積學所致,後有楊子云,其將好之矣。”儀絶意仕進,以壽卒。
  武恪,字伯威,宣德人。吳澄為江西儒學提舉,薦入國學。
  明宗在潛邸,選為說書秀纔,及出鎮雲南,而恪從行。明宗至陝西,欲起兵,恪諫曰:“太子南行,於國為君命,於傢為叔父命,何可違也?若嚮京師發一矢,史官必書太子反,不可悔矣1左右惡其言,遣之歸。
  隱居教授。文宗知其名,除秘書典簿。秩滿,丁憂。再除中瑞司典簿,改汾西尹,皆不就。至正間,泰不花舉為沁水縣尹。亦不赴。近臣又薦為授經郎,恪陽為疾病,不與人接。或問:“先生之學,何以為本?”恪曰:“以敬為本。”著有《水雲集》。卒於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本紀第一捲二·本紀第二捲三·本紀第三
捲四·本紀第四捲五·本紀第五捲六·本紀第六
捲七·本紀第七捲八·本紀第八捲九·本紀第九
捲十·本紀第十捲十一·本紀第十一捲十二·本紀第十二
捲十三·本紀第十三捲十四·本紀第十四捲十五·本紀第十五
捲十六·本紀第十六捲十七·本紀第十七捲十八·本紀第十八
捲十九·本紀第十九捲二十·本紀第二十捲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捲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捲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捲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