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 新元史   》 捲二百三十四·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柯劭忞 Ke Shaomin

  ○儒林一
  趙復硯彌堅金履祥衛益富張盨鬍炳文程直方許謙張樞呂洙薛玄馬道貫呂溥陳庾潘迪牟應竜熊朋來車若綰徐之綱鬍一桂戴良齊熊禾馬端臨鬍三省俞琰李簡劉德淵薛元宰沂何中董樸榮肇蕭■〈奭鬥〉韓擇侯均
  自趙復至中原,北方學者始讀朱子之書。許衡、蕭奭講學,為大師,皆誦法朱子者也。金祥履私淑於朱子之門人,許謙又受業於履祥。朱子之學,得履祥與謙而益尊,迨南北混一,衡為國子祭酒,謙雖屢聘不起,為朝廷所禮敬。承學之士,聞而興起,《四書章句集註》及《近思錄》《小學》通行於海內矣。延祐開科,遂以朱子之書為取士之規程,終元之世,莫之改易焉。是故元之儒者,服膺朱子之學,篤信謹守,言行相顧,無後世高談性命,陽儒陰釋之習,嗚乎!是亦足以通六經之大義,傳孔、孟之心法矣。作《儒林傳》。
  趙復,字仁甫,德安人。太宗七年,皇太子闊出伐宋,剋德安,以其民嘗拒命,俘戮無遺。時楊惟中行中書省於軍前,姚樞奉詔即軍中求儒、道、釋、醫、卜士,凡儒生挂俘籍者,輒脫之歸。復在其中,樞與之言,奇之。復以九族俱沒,不欲生,因與樞訣。樞恐其自裁,留帳中共宿,既覺失復所在,遽馳馬追之。行及水際,見復被發徒跣,仰無而號,欲投水。構曉以“布衣未仕,徒死無益。不如隨吾而北,可以傳聖教。”復強從之。先是,南北道絶,載籍不通。復至燕,以所記程、朱諸經傳註,盡錄付樞,學徒從遊者常百餘人。
  世祖在潛邸,召見問曰:“我欲取宋,卿可導之乎?”對曰:“宋,父母國也,未有引他人以伐父母者。”世祖悅,因不強之仕。
  惟中聞復論議,始嗜學,乃與樞謀建書院,祀周子,以二程、張、楊、遊六子配食,取遺書八千餘捲,請復講授其中。復作《傳道圖》,而以書目條列於後。別著《伊洛發揮》,標基宗旨。又取伊尹、顔淵言行,作《希賢錄》,示學者求端用力之方。
  樞既退隱蘇門,乃即復傳其學。由是許衡、郝經、劉因皆得其書而尊信之。北方知有程、朱之學,自復始。
  復為人樂易而耿介,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好問文名擅一時,其南歸,復贈之言,以博溺心末喪本為戒,以讀《易》求文王、孔子用心為勉。復傢江漢之間,學者稱之曰江漢先生。
  與復同時至北方者,有應城硯彌堅,字伯固,亦名儒。後居真定,劉因從之受業。以大臣薦。授真定路教授。至元十四年,超七階,拜國子司業,賜五品服。後謝病歸,卒於傢。年七十八,有《鄖城集》十捲。
  金履祥,字吉父,婺州蘭溪人。其先本劉氏,後避吳越錢武肅王嫌名,更為金氏。履祥事同郡王柏,從登何基之門。基學於黃幹,得朱子之傳。時宋事己不可為,履祥遂絶意進取,會襄樊之師日急,宋人坐視不救。履祥因進牽製搗虛之策,請以重兵由海道直趨燕薊,則襄樊之師不攻自解,且備敘海舶所經,凡州縣及海中島嶼,難易遠近,歷歷可據以行。宋廷臣不能用。伯顔師入臨安,得其書及圖,乃命以宋庫藏及圖籍儀器由海道運燕京。其後,朱清、張瑄獻海漕之策,所由海道,視履祥圖書咫尺無異。然後人服其精識。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館編校起之,辭弗就。
  宋亡,所在盜起,履祥屏居金華山中,視世故泊如也。尤篤於分義。有故人子坐事,母子分配為隸,不相聞者十年,履祥傾資營購,卒贖完之。後其子貴,履祥終不自言,相見勞問而已。何基、王柏之喪,履祥率其同門之士以義製服,觀者始知師弟之禮。
  履祥以司馬光作《資治通鑒》,托始戰國,而周以前,則秘書丞劉恕為外經,不本於經,而信百傢之說,是非頗謬於聖人,不足以傳信。乃用邵氏《皇極經世歷》、鬍氏《皇王大紀》之例,損益折哀,一以《尚書》為主,下及《詩》、《禮》、《春秋》,旁采舊史諸子表,年係事斷,自唐堯以下,接於《通鑒》之前,勒為二十捲,旬曰《通鑒前編》。它所著書,曰:《大學章句疏義》二捲,《論語孟子集註考證》十七捲,《尚書表註》二捲。天歷初,廉訪使鄭允中上其書於朝。履祥居仁山之下,學者因稱為仁山先生。大德中,卒。至正中,賜謚文安。
  門人衛富益,崇備人。宋亡,富益日夜悲泣,設壇為文祭故相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聞者悲之。後隱居湖州金蓋山,年九十六卒,門人私謚為正節先生。
  張盨,字達善,其先導江人,僑寓江左。金華王柏傳朱子之學,盨從而受業焉。自六經、《語》、《孟》、傳註以及周、程、張、邵之微言,朱子所嘗論定者,靡不潛心玩索,久而不懈,所學益宏密。
  世祖至元中,行臺中丞吳曼慶聞其名,延至江寧學宮,中州士大夫皆遣子弟從遊,或闢私塾迎之。在真州,來學者益衆。遠近尊之,稱曰導江先生。以大臣薦,命為孔、顔、孟三氏教授。著《釋奠儀註》。其及門知名者,夾𠔌之奇、楊剛中為尤顯。卒。無子。有《經說》及文集行世。吳澄序其書,以為議論正,援據搏,貫穿縱橫,儼然新安朱氏之屍祝也。至正中,真州守臣以盨及郝經、吳澄皆常留儀真,作三賢祠祀焉。
  鬍炳文,字仲虎。徽州婺源人。篤志朱子之學,為信州局書院山長,再調蘭溪州學正,不赴,卒。學者稱雲峰先生。著《周易本義通釋》。
  同縣程直方,通諸經,著書甚富,與炳文俱為東南大儒。
  敬瑛,字文書,霸州人。隱河南緱氏山。世祖徵為大名、彰德、懷孟等路提舉,不就。著有《春秋地理原委》十捲,《語孟旁通》八捲《皇極引用》八捲、《皇極疑事》四捲、《極演》十捲、《律呂禮樂雜說》三十捲。以孫秉彝,贈官翰林學士、魏國公,謚文獻。
  又,元城人潘迪,字牖氏,博學能文,歷官國子司業。著《易春秋庸學述解》、《六經發明》及《石鼓文音訓孜》北方學者奉為師表。
  許謙,字益之,婺州金華人。父觥,宋淳祐七年進士。謙生數歲而孤,世母陶氏日授《孝經》、《論語》。稍長,肆力於學。
  年三十,始受業於金履祥之門。履祥語之曰:“吾儒之學,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聖人之道中而已,學當緻其辯於分之殊,而要其歸於理之一,每事每物,求夫中者而用之,道不外是矣。”又曰:“士之為學,若五味之在和。醯醬既和,則酸鹹頓異。子來見我,已三日,而猶夫人也。豈吾之學無以感發子耶?謙聞之惕然,居數年,盡得其傳。
  讀《四書》、《尚書》各有《叢說》若幹捲,讀《詩集傳》有《名物鈔》,讀《春秋》、《三禮》有《溫故管窺》。其觀史有《治忽機微》,仿史傢年經國緯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年秋九月尚書左僕射司馬光卒,備其世數,總其年歲,原其興亡,著其善惡,蓋以為光卒,則中國之治不可復興,以附於左氏續經之義。又有《自省編》晝之所為,夜必書之,其不可書者則不為也。
  延祐初,謙居東陽,入華山講學,隨其材質,鹹有成就。獨不以科舉之文授人,曰:“此義利義所由分也。”大德中,熒惑入南鬥,已而句行。謙以災應在吳越,深憂之。是歲大祲,廉貌加瘠,或問曰:“豈食不足邪?”謙曰:“今公私匱竭,道殣相望,吾何能獨飽1廉訪使劉廷直、副使趙宏偉皆論薦於朝,郡復以遣逸應。詔鄉闈大比,請為考試官。皆莫能緻。至元三年卒,年六十有八。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朝廷賜謚文懿。謙與何基、王柏及金履祥稱金華四先生。江浙行中書省為請於朝,建四賢書院以奉祠事。而列於學官。其弟子著名者有張樞、薛玄、呂洙、呂溥、馬道貫。
  張樞,字子長,金華人,幼居外傢潘氏,盡讀其藏書數萬卷。尤長於中學,嘗為《春秋三傳歸一義》三十捲,《刊定三國志》六十五捲,《林下竊議》一捲,《張麯法年譜》一捲《宋季逸事》若幹捲,詩文曰《敝帚編》。至正八年卒,謙之歿,命其子師事樞。至正十一年,朝廷纂修宋、遼、金三史,丞相脫脫奏擢遺逸之士四人,以兩院次對之職使參筆削,仍闢樞為本府長史,樞力辭。後五年,命史臣纂修本朝後妃功臣傳,樞以翰林修撰、同知製誥召,復不就。
  薛玄,字子晦,東陽人。隱居不仕。著《中庸質疑》。
  馬道貫,字德珍,金華人,謙沒,製服盡禮如親喪,學者稱之。著《尚收疏義》六捲。自號一得叟。性恬退,非公事不入城市。
  呂洙,金華人。與弟溥俱從謙學。溥著《大學疑問》。
  陳庾,字子京,平陽人。金末,四方兵起,隱廬氏山中,旋署郡教授。日與弟講習問辨,學者日衆。會中書令耶律鑄奏置經籍所於平陽,命庾領校讎事。世祖徵至六盤山,與語,大悅。中統初,以宣慰張德輝薦,授平陽路提舉學校官。其學瀋潛,貫穿先行後言。其事親,旦暮必盛服,與兄弟婦姒序拜堂下。問起居,受訓敕,然後退。與元好問、李獻卿、李微、楊奐、麻革、杜仁傑、商挺諸人友善。太原李汾者,負纔使氣,與庾會相國寺,語侵庾。庾正色責之,汾沮而退,坐客大服。一日,語兄賡曰:“吾聞財多害身。今喪亂若此,而吾稟有餘粟,藏有餘布,與其為他人守,孰若分諸鄰里鄉黨乎?”兄大喜,立散之。所著書有《經史要論》三十捲,《三代治本》五捲,《唐編年》二十捲,《澹軒文》三十捲。
  牟應竜,字伯成,本蜀人。後徙居湖州,祖子纔,仕宋,贈光祿大夫。謚清忠。父巘,為大理少卿。
  應竜當以蔭補京官,盡讓諸從弟,而擢鹹淳進士。時賈似道當國,屬馬廷鸞致意應竜來謁,當處以高第,應竜拒之。及對策,具言國勢危急,考官不敢置上列。調光州定城尉。沿海製置司闢為掾,以疾辭。宋亡,留夢炎事世祖為吏部尚書,以書招之,許以館職,應竜不受。起傢教授溧陽州。晚以上元縣主簿致仕。
  諸經皆有成說,惟《五經音考》盛行於世。時人稱曰隆山先生。
  熊朋來,字與可,南昌人,宋鹹淳進士,授寶慶府僉書判官,未及就而宋亡。隱居授徒,無志利祿。久之。從遊日衆。廉希憲之子惱為江西參知政事,以師禮終身稱門人。劉宣為按察使,尤加禮敬。
  會朝廷遣治書侍御史王構銓外選於江西,於是參政徐琰、李世安列薦朋來為閩海提舉儒學官。而朝廷以東南儒學之士,惟福建江西最盛,特起朋來為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調律呂,協詩歌,以興雅樂,製器定辭,必則古昔學者化焉。既滿考,以常格調建安縣主簿,改福州判官,皆不就。自號彭蠡釣叟,又號天慵子。嘗嘆詩樂無傳,仿朱子所得趙彥肅傢十二詩譜,增二十四詩,協以律呂,俾皆可歌。每燕居,鼓瑟而歌,考槃蒹葭衡門白駒諸詩,以自樂。嘗著《瑟賦》二篇,學者傳誦之。
  延祐初,詔以進士科舉,時科舉久廢,有司以不稱明詔為懼。行省官諮於朋來,手條程式,四方遵用之。及請為考試官,則曰:“應試者十八九及吾門,不可。”其後,江浙、湖廣皆請為考官,朋來屢往應之,及廷對,其所選士居天下三分之一焉。初,朋來以《周禮》首薦鄉郡,而定製,《周官》不與設科,治戴記者又鮮,朋來屢以為言,當世言禮樂者鹹宗之。至治中。英宗始采用古禮,親禦袞冕祠太廟,銳意製作。翰林學士元明善以朋來薦,未及召而卒,年七十八。所著有《瑟譜》六捲,文集三十捲。
  車若綰,字給臣,後更名捄,臺州黃岩人。少警敏,與從兄若水同學。久之,覺胸中浩浩,發而為言,宏放無涯涘。於是,車氏之學,為一郡所崇尚。宋鹹淳末,用特恩授建寧浦城縣尉。宋亡,隱於馬傢山,卒年五十五。
  若綰精於禮學,謂喪服之親疏隆殺,深衣之續裧鈎邊,雖傢禮之證定,註疏之援引,亦庸有所未盡,用廣頭在下之說,以改正深衣,辨內外正降之義,以圖列服製,皆能發行儒所未及雲。
  徐之綱,字漢臣,濟州人,少為詞賦有名,久而曰:“是果為學邪?”益研究義理,以二程、朱子為根抵,治《易》、《春秋》二經。以明經選益都教授,佐省事,李璮有異志,陰練士卒,習勞苦。綱曰:“使民以時,相公不知邪1璮默然。又曰:“周衰,戰國之士知有諸侯,百不尊周。唐河北將士,知有藩鎮,而不尊唐。”璮惡其言直,黜為滕縣尉。中統四年卒。後璮果以反誅。有《默志》三捲,《麟臺雜著》七捲。
  鬍一桂,字庭芒,徽州婺源人。父方平。一桂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於《易》。初,饒州德興瀋貴珤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子之《易》於黃幹,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從貴珤。夢程學嘗著《易學啓蒙通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子源委之正。宋景定中,一桂年十八,領鄉薦,試禮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啓蒙翼傳》、《朱子詩傳附錄纂疏》、《十七史纂》,並行於世。
  戴良齊,字彥肅,臺州人,精通六經奧義,謂經書雖皆完具,而《禮經》獨為殘闕,加以漢儒諸說抵牾者多,著《禮辨》一書,特出已見,考證獨為明確。吳澄常師之,以衍其說。
  熊禾,字去非,福建建陽人。有志濂洛之學,受業於朱子之門人輔廣。宋鹹淳間進士,寧武州司戶參軍。宋亡,隱居不仕,築雲𠔌書院以教生徒。郡有考亭書院,大德十一年有司更新之,闢禾分教大小學於中,學者稱勿軒先生。皇慶元年卒。
  馬端臨,字貴與,江西樂平人。父延鸞,宋右丞相。時休寧曹涇深於朱子之學,端臨從之遊。以蔭補承事郎。宋亡,隱居不仕。著《文獻通考》,以補杜佑《通典》之闕,二十餘年而後成書。延祐四年,遣真人王壽衍訪求有道之士,至饒州路,錄其書上進。詔官為鏤板,以廣其傳,仍令端臨親賫稿本赴本路校勘。初留夢炎與廷鸞同相,及夢炎降,召緻端臨,欲用之,以親老辭。後為慈湖、柯山二書院山長,臺州教授三月,謝病歸,卒於傢。
  同時,天台鬍三省,字身之,篤於史學。宋寶祐四年進士,以賈似道闢從軍蕪湖,言輒不用。及敗,隱居不仕。著《資治通鑒音註及釋文辯誤》百餘捲。
  俞琰,字玉吾叟,平江人。宋亡,隱居著書,自號林屋山人。精於《易》。著《經傳考證》、《讀易須知》、《六十四封圖》、《古占法》、《封爻象占分類》、《易圖合璧連珠》等書,皆佚。惟《周易集說》附以《易圖》、《易外傳》,行於世。
  時信都人李簡,亦通《易》學,官泰安州通判,著《學易記》九捲。
  劉德淵,字道濟,內邱人。性癖直,有操守。好學,能自刻厲。及遊滹南王若虛門,聞思索、辨惑等說,遂饜飫史學,為專門之業。非義理不妄言動,一介不取於人。中統初,用中書薦,授翰林待製,以不合於時,告歸。立言傳後,著書數萬言。又通古文奇字,士多傳習之。太保劉秉忠以鄉麯義,來周恤,卻之。許衡每過邢州,必式閭致敬而去。至元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九。
  薛元,字微之。本華州下邽人。後徙於洛陽。元少好學,負書入華山,晝夜誦之,束枯葵,學書於石上,石為之泐。
  耶律楚材聞其名,闢為應州教授,使子弟從元受學。沙門萬鬆問曰:“孔子之教,何者為先?”元答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鬆愧服。時用兵襄、鄧,楚材薦授檢察,使督河南饋餉,未幾,改軍儲轉運使。明年召還,賜銀幣、貂裘。楊奐為河南廉訪使。闢置幕府。歲餘,元謂同僚曰:“進不能行其道,棲棲於此無謂也。即自免去。
  元素與王文統有舊,文統聚歷代奇謀詭計為一書,元見而責之曰:“士君子自有聖賢格言,此何為者1遂絶,弗與通。
  中統初,召為平陽、太原宣撫使,又除提舉河南學校,俱不就。至元八年,卒。著有《道德經解》、《陰符經論說》、《適意集》《易解》、《中庸註》、《聖賢心學編》、《皇極經世圖說》。友直,竜陽州判官;友諒,翰林直學士。
  與元友善者,有洛陽宰沂。王文統當國,薦沂為真定勸農使,不得已而受命,陽為不事事者,至亡其告身及金符於酒傢,因自劾去官。文統敗,沂竟獲免。
  何中,字太虛,撫州樂安人。父天聲,宋鹹淳進士,管主管刑部架閣文字,與兄時齊名。文天祥建都督府,兄弟皆為幕僚。
  中,少穎拔,以古學自任,程鉅夫、元明善皆器遇之,與門人講《易》、《書》、《春秋》之學。吳澄與中為中表兄弟,恆推讓之,不敢置弟子列。著《易象類》二捲,《書傳補遺》十捲,《通鑒綱目測海》二捲,《通書問》一捲,《葉補疑》一捲,《六書綱領》一捲,《補校六書故》三十二捲,《知非堂集》十捲,《支頤集》二捲,《薊邱述遊錄》一捲。卒年六十八。
  董樸,字大初,順德人,自幼強記,比冠,幡然有求道之志。至元十六年,用薦起傢為陝西知法官。未幾,以親老歸養。尋召為太史院主事,復辭不赴。皇慶初年,已逾八十,詔以翰林修撰致仕。延祐三年,無疾而終。
  樸所為學,自六經及孔、孟微言,與凡先儒所以開端闡幽者,莫不研其旨而會通之。其事親孝,與人交,無智愚貴賤,一待以誠,或有犯之者,夷然不與校。中山王結曰:“樸之學,告詣既深,充養交至,其為人清而通和,和而介,君子人也。”所居近竜岡,學者稱竜岡先生雲。
  榮肇,字子與,????官州人。幼端謹,不苟言笑。既長,博通經史。服膺朱子之學,以誠意正心為學之根本。宋季,賈似道當國。應試者例自署,非假道學。肇太息曰:“君子患不力學,苟抱道自處,雖窮睏,不榮於附時相以獲功名乎。”遂拂衣而出。宋亡,隱居不仕。成宗即位,有薦於朝者,詔有司徵之。召見,奏對稱旨,帝曰:“汝宜為國子師,以表率天下。”乃補國子助教,纍擢祭酒,以年老乞致仕。卒於傢,年八十一。
  蕭■〈奭鬥〉,字惟鬥,其先北海人,後徙奉元。■〈奭鬥〉性至孝,少為府史,與上官語不合,即日謝去。隱終南山下,鑿土室,讀書其中三十年。一言一動,必則古人。博極群書,自三禮、六書、九數以及諸史,靡不研究。及門受業者甚衆。鄉人有騎馬自城中暮歸者,遇盜逐之,詭言:“我蕭惟鬥也1盜驚愕,釋去,世祖分藩在秦,闢■〈奭鬥〉與楊恭懿、韓擇侍秦邸,■〈奭鬥〉以疾辭。授陝西儒學提舉,不赴。憲司即其傢具宴為賀,使一從史先詣■〈奭鬥〉捨。奭方汲水灌園,從史至,不知其為■〈奭鬥〉也,命飲其馬,即應之不拒。及冠帶迎賓,從史見■〈奭鬥〉有懼色,■〈奭鬥〉殊不為意。後纍授集賢直學士、國子司業,改集賢侍讀學士,皆不赴。成宗大德九年夏,詔曰:“蕭惟鬥山中讀書,不求名利。皇祖及朕屢召不至,豈將命者非其人而不來乎?今特命使者前往,行者給安車一乘,楮幣百匹,挈傢偕來。倘堅不欲仕,可進嘉言一二,朕當遣人送還。”於是行盛臺所在,敦遣力疾北行。會帝不豫,命宰臣以治道為問。武宗至大元年,仁宗為太子,博選名儒輔導,以右諭德召至京師。入覲東宮,書酒誥為獻。尋以病,力請去職。人問其故,則曰:“在禮,東宮東面,師傅西面,此禮今可行乎?”俄除集賢學士、國子祭酒,依前右諭德,復以辭卑居尊為嫌,固辭而歸。卒年七十有八。賜謚貞敏。
  ■〈奭鬥〉製行甚高,難進易退,論者謂元初逸民,惟奭與劉因二人。其示學者入門,必自小學始,關輔之士翕然興起。所著有《三禮說》、《小學標題駁論》、《九州志》及《勤齋文集》,行於世。
  ■〈奭鬥〉鄉人韓擇,字從善,尤邃《三禮》學。有質問者,口講指畫,無弗貫穿。士大夫遊宦過秦中,必往見擇。世祖嘗召赴京,以疾辭,其卒也,門人為服緦麻者百餘人。
  又,侯均,字伯仁,亦奉元人。父母早亡,獨與繼母居,賣菜奉養。積學四十年,群經、百氏,無不淹貫。每讀書,必熟誦乃已。嘗言:“書不千遍讀,終於己無益。”貌嚴氣剛,而應接和易。用薦起為太常博士。後以上書,忤時相意,不待報即歸關中。
  自宋初,張載、呂大臨以禮為教,至蕭■〈奭鬥〉、韓擇、侯均、同恕,而關學復興。其教大旨宗程、朱,而專精《三禮》,則出其鄉先正之傳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本紀第一捲二·本紀第二捲三·本紀第三
捲四·本紀第四捲五·本紀第五捲六·本紀第六
捲七·本紀第七捲八·本紀第八捲九·本紀第九
捲十·本紀第十捲十一·本紀第十一捲十二·本紀第十二
捲十三·本紀第十三捲十四·本紀第十四捲十五·本紀第十五
捲十六·本紀第十六捲十七·本紀第十七捲十八·本紀第十八
捲十九·本紀第十九捲二十·本紀第二十捲二十一·本紀第二十一
捲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捲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捲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