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人每天、每個星期、每個月都會換不同的衣服,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能力換不同的心情,吸收不同的養分,讓我們的生命中出現不同的角色,一個人就豐富了。
在這個信息豐富的時代,我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我們可以讀很多書,可以上網看我們想瞭解的信息,還可以用手機打電話和朋友談心,但是,我們經歷的這些信息,就跟我們所讀的書一樣,有哪些部分真正以生命的名義進入我們的血脈,經過血脈的流通,成為我們自己實用的思想,成為我們煩惱的救贖。
《菜根譚》中有一句說得很好:"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是說竹林一陣清風吹過,風從竹子中間很疏朗地穿過去了,大雁在寒潭上飛過時,留下了影子。說到"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是什麽呢?就是說任何一個使命擺在你面前,需要你認真地去完成,但是,事情還是事情,終究會過去,不要老是把事情放在心上。
佛傢有個故事:有個小和尚和他的師父出行,他們在一個河邊看見一個姑娘想過河,但卻不敢下水,急得沒有辦法。老和尚問她是想過河嗎?我背你過去。於是老和尚就背起姑娘,將她背過河去。老和尚是位高僧,世人都對他敬仰有加。小和尚瞠目結舌地看着師父的行為,怎麽也不明白出傢人不近女色,師父怎麽能背着個女人過河呢?一路上小和尚在心裏嘀咕,走了20裏路,心裏還是想不明白。師父對他說,我把女人背過去,馬上就放下了,可是你比我多背了她20裏地,到現在你還放不下。
"乘物以遊心"我們要找到天地人這三者的坐標,屬於我們自己的坐標,我們今天的世界,物質極度繁榮,很多物質強加在我們身上,強加在我們本來美好安靜的心靈,但是我們無法放下它,我們少了很多本該有的主觀能力,更少了很多做人處事的自信和豪邁。
從古人的身上,我們通過閱讀,通過學習和體會,把人世間的萬物穿越,穿越一次,就把心很好的"遊"一次。
三鍋滾開水的哲學
既要做自己,又要立於社會,這樣的觀點在儒傢和道傢中其實有完全相同的表達,儒傢的《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它說人要活到最高境界叫做:"從心所欲",跟從自己心靈的欲望,心靈指引的方向,但是不超越社會的規矩法度。
道傢說的更簡單衹有五個字,叫做:"外化內不化",就是說一個人在外跟社會之間要融合,"化"就是融合的意思,要對人友善,要好好的工作,"內不化"是指內心要堅持做自己。
所以儒傢所說的從心所欲,跟從自己心靈的願望去發展和道傢說的內不化,在內心堅持自己,是同樣的道理,那麽儒傢所說的不超過社會的規矩、法度、尊重他人,和道傢所說的外化融合進社會,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我認為古老的哲學中,一定有一些思想智慧是適用於我們今天在社會中調整自己的。一個人如果完全順應社會,失去自己是不好的,一個人完全堅持自己,而傷害他人,也是不好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 | 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 | 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 | 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 | 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 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 | 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 | 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 | 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 | 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 | 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 | 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 | 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