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史评 史通   》 內篇敘事第二十二      劉知幾 Liu Zhiji

  夫史之稱美者,以敘事為先。至若書功過,記善惡,文而不麗,質而非野,
  使人味其滋旨,懷其德音,三復忘疲,百遍無斁,自非作者曰聖,其孰能與於此
  乎?
  昔聖人之述作也,上自《堯典》,下終獲麟,是為屬詞比事之言,疏通知遠
  之旨。子夏曰:“《書》之論事也,昭昭若日月之代明。”揚雄有雲:“說事者
  莫辨乎《書》,說理者莫辨乎《春秋》。”然則意復深奧,訓誥成義,微顯闡幽,
  婉而成章,雖殊途異轍,亦各有美焉。諒以師範億載,規模萬古,為述者之冠冕,
  實後來之龜鏡。既而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繼聖而作,抑其次也。故世
  之學者,皆先曰《五經》,次雲《三史》,經史之目,於此分焉。
  嘗試言之曰:經猶日也,史猶星也。夫杲日流景,則列星寢耀;桑榆既夕,
  而辰象粲然。故《史》、《漢》之文,尚乎《尚書》、《春秋》之世也,則其言
  淺俗,涉乎委巷,垂翅不舉,{滯心}龠無聞。逮於戰國已降,去聖彌遠,然後能
  露其鋒穎,倜黨不羈。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優劣,詎可同年?自漢已
  降,幾將千載,作者相繼,非復一傢,求其善者,蓋亦幾矣。夫班、馬執簡,既
  《五經》之罪人;而《晉》、《宋》殺青,又《三史》之不若。譬夫王霸有別,
  粹駁相懸,纔難不其甚乎!
  然則人之著述,雖同自一手,共間則有善惡不均,精粗非類。若《史記》之
  《蘇》、《張》、《蔡澤》等傳,是其美者。至於《三》、《五本紀》,《日者》,
  《太倉公》、《龜策傳》,固無所取焉。又《漢書》之帝紀,《陳》、《項》諸
  篇,是其最也。至於《三》、《五本紀》,《日者》、《太倉公》、《龜策傳》,
  固無所取焉。又《漢書》之帝紀,《陳》、《項》諸篇,是其最也。至於《淮南
  王》、《司馬相如》、《東方朔傳》,又安足道哉!豈繪事以丹素成妍,帝京以
  山水為助。故言媸者其史亦拙,事美者其書亦工。必時乏異聞,世無奇事,英雄
  不作,賢俊不生,區區碌碌,抑惟恆理,而責史臣顯其良直之體,申其微婉之才,
  蓋亦難矣。故揚子有雲:“虞、夏之書,渾渾爾;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
  下周者,其書憔悴乎?”觀丘明之記事也,當桓、文作霸,晉、楚更盟,則能飾
  彼詞句,成其文雅。及王室大壞,事益縱橫,則《春秋》美辭,幾乎翳矣。觀子
  長之敘事也,洎周以往,言所不該,其文闊略,無復體統。洎秦、漢已下,條貫
  有倫,則煥炳可觀,有足稱者。至若荀悅《漢紀》,其纔盡於十帝;陳壽《魏書》,
  其美窮於三祖。觸類而長,他皆若斯。
  夫識寶者稀,知音蓋寡。近有裴子野《宋略》、王劭《齊志》,此二傢者,
  並長於敘事,無愧古人。而世之議者皆雷同,舉裴而共詆王氏。夫江左事雅,裴
  筆所以專工;中原跡穢,王文由其屢鄙。且幾原務飾虛辭,君懋志存實錄,此美
  惡所以為異也。設使丘明重出,子長再生,記言於賀六渾之朝,書事於侯尼幹之
  代,將恐輟毫棲牘,無所施其德音。而作者安可以今方古,一概而論得失?
  夫敘事之體,其流甚多,非復片言所能覼縷,今輒區分類聚,定為三篇,列
  之於下。(右敘事篇序)
  夫國史之美者,以敘事為工,而敘事之工者,以簡要為主。簡之時義大矣哉!
  歷觀自古,作者權輿,《尚書》發蹤,所載務於寡事,《春秋》變體,其言貴於
  省文。斯蓋澆淳殊緻,前後異跡。然則文約而事豐,此述作作之尤美者也。
  始自兩漢,迄乎三國,國史之文,日傷煩富。逮晉已降,流宕逾遠。尋其冗
  句,摘其煩詞,一行之間,必謬增數字;尺紙之內,恆虛費數行。未聚蟻成雷,
  群輕折軸,況於章句不節,言詞莫限,載之兼兩,曷足道哉?
  蓋敘事之體,其別有四:有直紀其纔行者,有唯書其事跡者,有因言語而可
  知者,有假贊論而自見者。至如《古文尚書》稱帝堯之德,標以“允恭剋讓”;
  《春秋左傳》言子太叔之狀,目以“美秀而文”。所稱如此,更無他說,所謂直
  紀其纔行者。又如《左氏》載申生為驪姬所譖,自謚而亡;班史稱紀信為項籍所
  圍,代君而死。此則不言其節操,而忠孝自彰,所謂唯書其事跡者。又如《尚書》
  稱武王之罪紂也,其誓曰:“焚炙忠良,刳剔孕婦。”《左傳》欒武子之論楚也,
  其詞曰:“蓽輅藍縷,以啓山林。”此則纔行事跡,莫不闕如,而言有關涉,事
  便顯露,所謂因言語而可知者。又如《史記·衛青傳》後,太史公曰:“蘇建嘗
  責大將軍不薦賢待士。”《漢書·孝文紀》末,其贊曰:“吳王詐病不朝,賜以
  幾杖。”此則傳之與紀,並所不書,而史臣發言,別出其事,所謂假贊論而自見
  者。然則纔行、事跡、言語、贊論,凡此四者,皆不相須。若兼而畢書,則其費
  尤廣。但自古經史,通多此類。能獲免者,蓋十無一二。
  又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如《左傳》宋華耦來盟,
  稱其先人得罪於宋,魯人以為敏。夫以鈍者稱敏,則明賢達所嗤,此為省句也。
  《春秋經》曰:“隕石於宋五。”夫聞之隕,視之石,數之五。加以一字太詳,
  減其一字太略,求諸折中,簡要合理,此為省字也。其有反於是者,若《穀梁》
  稱郄剋眇,季孫行父禿,孫良夫跛,曹公子手僂齊使跛者逆跛者,禿者逆禿者,
  眇者逆眇者,僂者逆僂者。蓋宜除“跛者”已下句,但雲“各以其類逆”必事皆
  再述,則於文殊費,此為煩句也。《漢書·張蒼傳》雲:“年老,口中無齒”。
  蓋於此一句之內去“年”及“口中”可矣。夫此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此為煩
  字也。然則省句為易,省字為難,洞識此心,始可言史矣。苟句盡餘剩,字皆重
  復,史之煩蕪,職由於此。
  蓋餌巨魚者,垂其千釣,而得之在於一筌;捕高鳥者,張其萬置,而獲之由
  於一目。夫敘事者,或虛益散辭,廣加閑說,必取其所要,不過一言一句耳。苟
  能同夫獵者、漁者,既執而置釣必收,其所留者唯一筌一目而已,則庶幾胼胝盡
  去,而塵垢都捐,華逝而實存,滓去而渖在矣。嗟乎!能損之又損,而玄之又玄,
  輪扁所不能語斤,伊摯所不能言鼎也。(右尚簡)
  夫飾言者為文,編文者為句,句積而章立,章積而篇成。篇目既分,而一傢
  之言備矣。古者行人出境,以詞令為宗;大夫應對,以言文為主。況乎列以章句,
  刊之竹帛,安可不勵精雕飾,傳諸諷誦者哉?自聖賢述作,是曰經典,句皆《韶》、
  《夏》,言盡琳琅,秩秩德音,洋洋盈耳。譬夫遊滄海者,徒驚其浩曠;登太山
  者,但嗟其峻極。必摘以尤最,不知何者為先。然章句之言,有顯有晦。顯也者,
  繁詞縟說,理盡於篇中;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然則晦之將顯,優劣
  不同,較可知矣。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鹹該,片語而洪纖靡漏,
  此皆用晦之道也。
  昔古文義,務卻浮詞。《虞書》雲:“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夏書》
  雲:“啓呱呱而泣,予不子。”《周書》稱“前徒倒戈”,“血流漂杵”。《虞
  書》雲:“四罪而天下鹹服。”此皆文如闊略,而語實周贍。故覽之者初疑其易,
  而為之者方覺其難,固非雕蟲小技所能斥非其說也。既而丘明受《經》,師範尼
  父。夫《經》以數字包義,而《傳》以一句成言,雖繁約有殊,而隱晦無異。故
  其綱紀而言邦俗也,則有士會為政,晉國之盜奔秦;邢遷如歸,衛國忘亡。其款
  麯而言人事也,則有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斯皆
  言近而旨遠,辭淺而義深,雖發語已殫,而含義未荊使夫讀者,望表而知裏,
  捫毛而辨骨,睹一事於句中,反三隅於字外。晦之時義,不亦大哉!洎班、馬二
  史,雖多謝《五經》,必求其所長,亦時值斯語。至若高祖亡蕭何,如失左右手;
  漢兵敗績,睢水為之不流;董生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翟公之門,可張雀羅,則
  其例也。
  自茲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蕪音纍句,雲蒸泉涌。其為文也,大抵編字不衹,
  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應以一言蔽之者,輒足為二言;應以三句成
  文者,必分為四句。彌漫重沓,不知所裁。是以處道受責於少期,子昇取譏於君
  懋,非不幸也。
  蓋作者言雖簡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遺,儉而無闕。璧如用奇兵者,持
  一當百,能全剋敵之功也。若纔乏俊穎,思多昏滯,費詞既甚,敘事纔周,亦猶
  售鐵錢者,以兩當一,方成貿遷之價也。然則《史》、《漢》已前,省要如彼;
  《國》、《晉》已降,煩碎如此。必定其妍媸,甄其善惡。夫讀古史者,明其章
  句,皆可詠歌;觀近史者,悅其緒言,直求事意而已。是則一貴一賤,不言可知,
  無假榷揚,而其理自見矣。(右隱晦)
  昔文章既作,比興由生。鳥獸以媲賢愚,草木以方男女,詩人騷客,言之備
  矣。洎乎中代,其體稍殊,或擬人必以其倫,或述事多比於古。當漢氏之臨天下
  也,君實稱帝,理異殷、周;子乃封王,名非魯、衛。而作者猶謂帝傢為王室,
  公輔為王臣。盤石加建侯之言,帶河申俾侯之誓。而史臣撰錄,亦同彼文章,假
  托古詞,翻易今語。潤色之濫,萌於此矣。
  降及近古,彌見其甚。至如諸子短書,雜傢小說,論逆臣則呼為問鼎,稱巨
  寇則目以長鯨。邦國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跡,必號竜飛。斯並理兼諷諭,言
  非指斥,異乎遊、夏措詞,南、董顯書之義也。如魏收《代史》,吳均《齊錄》,
  或牢籠一世,或苞舉一傢,自可申不刊之格言,弘至公正之說,而收稱劉氏納貢,
  則曰“來獻百牢”;均敘元日臨軒,必雲“朝會萬國”。夫以吳徵魯賦,禹計塗
  山,持彼往事,用為今說,置於文章則可,施於簡册則否矣。
  亦有方以類聚,譬諸昔人。如王隱稱諸葛亮挑戰,冀獲曹咎之利;崔鴻稱慕
  容衝見幸,為有竜陽之姿。其事相符,言之讜矣。而盧思道稱邢邵喪子不慟,自
  東門吳已來,未之有也;李百藥稱王琳雅得人心,雖李將軍恂恂善誘,無以加也。
  斯則虛引古事,妄足庸音,苟矜其學,必辨而非當者矣。
  昔《禮記·檀弓》,工言物始。夫自我作故,首創新儀,前史所刊,後來取
  證。是以漢初立槥,孟堅所書;魯始為髽,丘明是記。河橋可作,元凱取驗於毛
  《詩》;男子有笄,伯支遠徵於《內則》。即其事也。案裴景仁《秦記》稱苻堅
  方食,撫盤而詬,王劭《齊志》述洛幹感恩,脫帽而謝。及彥鸞撰以新史,重規
  刪其舊錄,仍易“撫盤”以“推案”,變“脫帽”為“免冠”。夫近世通無案食,
  鬍俗不施冠冕,直以事不類古,改從雅言,欲令學者何以考時俗之不同,察古今
  之有異?
  又自雜種稱製,充牣神州,事異諸華,言多醜俗。至如翼犍,昭成原諱;
  黑獺,周文本名。而伯起革以他語,德棻闕而不載。蓋厖降、蒯聵,字之媸也;
  重耳、黑臀,名之鄙也。舊皆列以《三史》,傳諸《五經》,未聞後進談講,
  加刊定。況齊丘之犢,彰於載讖;河邊之狗,著於謠詠。明如日月,難為蓋藏,
  此而不書,何以示後?亦有氏姓本復,減省從單,或去“萬紐”而留“於”,或
  止存“狄”而除“厙”。求諸自古,罕聞茲例。
  昔夫子有雲:“文勝質則史。”故知史之為務,必藉於文。自《五經》已降,
  《三史》而往,以文敘事,可得言焉。而今之所作,有異於是。其立言也,或虛
  加練飾,輕事雕彩;或體兼賦頌,詞類俳優。文非文,史非史,譬夫龜茲造室,
  雜以漢儀,而刻鵠不成,反類於鶩者也。(右妄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原序內篇六傢第一內篇二體第二內篇載言第三
內篇本紀第四內篇世傢第五內篇列傳第六內篇表歷第七
內篇書志第八內篇論贊第九內篇序例第十內篇題目第十一
內篇斷限第十二內篇編次第十三內篇稱謂第十四內篇采撰第十五
內篇載文第十六內篇補註第十七內篇因習第十八內篇邑裏第十九
內篇言語第二十內篇浮詞第二十一內篇敘事第二十二內篇品藻第二十三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