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今註今譯 》
捲四 裏仁(1)
王云五 Wang Yunwu
毛子水 Mao Zishui
子曰:“裏①,仁為美②。擇不處仁③,焉得知④!”
[今註]
①鄭曰:“裏者,民之所居也。”
②這裏的“仁”,是指有仁風講。
③擇,意謂選擇一種做人的道理。處,昌呂切。處仁,志行依於仁。這個“仁”字,意為“仁道”。《孟子·公孫醜上》:“孔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從孟子的話,我們可以知道孔子用的“擇”字是指選擇做人的德行講。皇疏:“瀋居士雲,言所居之裏,尚以仁地為美,況擇身所處而不處仁道,安得智乎!”按:皇引瀋說以正《集解》所引的鄭註。(鄭以“求居”釋“擇”。)朱氏《集註》,於孟子不誤,於《論語》則誤同鄭氏。
④焉,於虔切。知,音智。(知道的知,平聲。知慧的知,去聲,音意同智。平聲的知,註中例不音。)
[今譯]
孔子說:“住傢,尚且以有仁風的地方為好。選擇一種做人的道理而不知道選擇仁,這還可以算得聰明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②。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③。”
[今註]
①約,窮睏。(約本訓束,引申為契約,又引申為儉約,又轉變為貧睏。)不仁的人,久處窮睏,多流於為非作歹。
②樂,音洛。不仁的人,長處安樂,必至於驕奢淫逸。
③知,音智。安仁,天性自然;利仁,擇善固守。(《禮記·表記》:“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強仁。”《大戴禮·曾子立事》篇:“仁者樂道,智者利道。”按:這章後兩句和上文不必為一時的話,實可各自為一章。
[今譯]
孔子說:“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不能長久過窮睏的生活,也不能長久過安樂的生活。一個天生有道德的人,以道德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一個聰明的人,把道德當做最安穩的生活規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①。”
[今註]
①好,呼報切;惡,烏路切。(好惡二字,作名詞或形容詞用。一上聲,一入聲。作動詞或動名詞用,則都去聲。註中衹音作動詞或動名詞的。若“惡”讀作烏訓安,則亦音出。)因為仁者的善惡標準能夠合於正道,所以他的好惡亦能合於正道。(“能好,能惡”,就是好得對,惡得對。仁者能夠公正而沒有私心,好惡便自然合於正道。)
[今譯]
孔子說:“衹有仁人能夠愛人愛得對,能夠惡人惡得對。”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①。”
[今註]
①志,立志去做。一個人如果時常以正大的道德自勉,時常以愛人利物為懷,則所作所為便不會有不好的地方了。《釋文》:“惡,如字,又烏路反。”(按:《集註》讀惡“如字”,對。)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立志為仁,那他就不會有什麽壞的行為了。”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①,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③!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④!”
[今註]
①“其道”,指致富貴或免貧賤的正當道理。“以”,意同“由”。
②惡,烏路切。(王充《論衡·問孔篇》:“貧賤何故當言‘得之’?顧當言: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則不去也。”按:王充於“得之”絶句,所以疑孔子說話不當,而要改第二“得之”為“去之”。若記《論語》這章的人本來於“得之”絶句的,則王充的修改亦頗有理。但“去之”寫作“得之”,不是孔子說錯,亦不是記的人記錯。王充所以誤解,乃是因為他不明白之字所代的字:上“得之”猶言“得處”,下“得之”猶言“得去”。經意:不由正道,則得處而不處,得去而不去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
|
|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 | 《論語今註今譯》新版序 | 自序 | 《論語今註今譯》凡例 | 捲一 學而(1) | 捲一 學而(2) | 捲一 學而(3) | 捲一 學而(4) | 捲一 學而(5) | 捲二 為政(1) | 捲二 為政(2) | 捲二 為政(3) | 捲二 為政(4) | 捲二 為政(5) | 捲二 為政(6) | 捲三 八佾(1) | 捲三 八佾(2) | 捲三 八佾(3) | 捲三 八佾(4) | 捲三 八佾(5) | 捲三 八佾(6) | 捲三 八佾(7) | 捲四 裏仁(1) | 捲四 裏仁(2)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