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尼采与形而上学   》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      周国平 Zhou Guoping

  柏拉图主义: 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
  虚无主义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在形而上学之中的虚无主义实质逐渐发生作用,终于导致最高价值失效,形而上学崩溃,虚无主义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尼采眼中的一部欧洲哲学史几乎就是这样一部形而上学的解体史,同时也是虚无主义的成熟史,其间又分成若干阶段。在《偶象的黄昏》中,尼采在"'真正的世界'如何终于变成了寓言--一个谬误的历史"标题下,指出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即: 柏拉图--基督教--康德--实证主义--尼采本人。在他看来,肇始于柏拉图的形而上学谬误在他手里终于合乎逻辑地结束了,而柏拉图的隐蔽的虚无主义也终于导致了他所主张的"彻底的虚无主义"。
  尼采早期以苏格拉底为主要批判对象,后来愈来愈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并提,进而又把柏拉图主义看作统治了欧洲两千年的形而上学的典型形态。当然,所谓柏拉图主义不纯然是柏拉图本人的哲学,它已经包括了苏格拉底主义。
  公元前5世纪是欧洲形而上学形成的关键时刻。当时,随着希腊城邦的衰败,人们逐渐丧失了对本城邦独特的神话文化的信仰。可以说,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价值危机,其规模和深刻程度可与后来基督教信仰的崩溃相比拟,但性质恰好相反。在尼采看来,前者是希腊本能的解体,后者却为复归希腊提供了一个契机。面对城邦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精神危机,活动在当时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作出了相反的反应。智者运用诡辩术,即认识论上的相对主义(它集中体现在普罗塔哥拉提出的"知识是感觉"和"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两个命题中),得出了道德相对主义的结论。尼采极其重视智者的立场,赞扬智者敢于正视非道德性参看《强力意志》第429节,第296页。,指出:"智者触及了最早的道德批判,最早的道德审视: --他们把种种(具有地方局限性的)道德价值判断彼此并列;--他们使人明白,每种道德都可以辩证地得到辩护,也就是说,他们猜测到,一种道德的各种论证如何必定是诡辩性质的……"《强力意志》第428节,第295页。事实上,智者面对异教神话衰亡所采取的立场,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崩溃所主张的彻底虚无主义十分相似,自然会引起尼采的共鸣。不过,就像他把彻底虚无主义看作向重建希腊价值观的一个过渡一样,他把智者也看作一个过渡,但方向正相反,是从希腊价值观衰亡到柏拉图主义取得统治地位的一个过渡。参看《强力意志》第427节,第293页。
  与智者相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城邦的衰败归咎于神话及其不道德性,因而集中注意力为道德正名。苏格拉底一生的活动,无非是游说于雅典街头,运用他那一套概念辩证法,即三段论逻辑,推演普遍的道德范畴,给各种美德下定义。尼采指出,苏格拉底把辩证法当作通往美德之路,与智者把诡辩术当作通往非道德之路,二者的立场是针锋相对的。参看《强力意志》第427节,第393页。苏格拉底主义的典型公式是"理性=美德=幸福",即理性运用逻辑推演出一般道德范畴,然后以之指导生活。在希腊强盛时代,希腊人不是遵循善恶的观念,而是遵循生命的本能生活的,道德就包含在本能之中,无意识地发生作用,具有自然的性质。到了苏格拉底,道德以逻辑方式自我辩护,美德靠"理由"来证明自己,"在升华的幌子下丧失了自然的性质"。尼采认为,这一点准确无误地表明了希腊本能的解体。更为严重的是,苏格拉底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形而上学的虚构:"'善'、'公正'的重大概念脱离了它们所属的前提,作为独立'观念'成了辩证法的对象。人们在其背后寻找真理,人们把它们当作实体或实体的符号: 人们虚构一个世界,这些概念以之为家,由之而来……"《强力意志》第430节,第298页。当然,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苏格拉底以他那些定义激起了理念论,但是他并没有把共相与个体分离开来。"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ⅫⅠ。9,1086b。但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确是苏格拉底概念辩证法的直接后果。所以,尼采说:"苏格拉底是价值史上最大反常行为的一个时刻。"《强力意志》第430节,第298页。
  尼采对于柏拉图的评价是矛盾的,而这是基于柏拉图本人的矛盾性。我们读柏拉图的著作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洋溢着生命冲动和富于艺术气质的人。在这一点上,他正是一个典型的希腊人。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就把他称作"典型的希腊青年"《尼采美学文选》,第58页。。在巴塞尔时期的语言学讲义中,尼采又充满感情地说:"让我们设想一下,倘若没有柏拉图,而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我们就不能想象那些兼是艺术家的古代哲学家了!"《尼采全集》,第19卷,第238页。后来,在《偶象的黄昏》中,尼采还提到,柏拉图曾"带着一种无罪感"说道: 如果没有如此美貌的雅典青年,就根本不会有他的哲学,他们的流盼使哲学家的灵魂情意缠绵,动荡不宁,直到它把一切崇高事物的种子栽入这片美丽的土壤里。"按照柏拉图的方式,哲学毋宁可以定义为一场情欲的竞赛,对古老的性颠狂及其前提的一种探究和沉思"。尼采评论柏拉图的这种无罪感说:"为了具有这种无罪感,一个人必须是希腊人而不是'基督徒'。"《尼采美学文选》,第324、325页。柏拉图被褒为与基督徒相对立意义上的希腊人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总序第2节:自序
第3节:概论(1)第4节:概论(2)
第5节:什么是虚无主义第6节:不速之客的到来(1)
第7节:不速之客的到来(2)第8节:上帝死了
第9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第11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第12节:科学与虚无主义(1)
第13节:科学与虚无主义(2)第14节:现代的双重阴影(1)
第15节:现代的双重阴影(2)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第17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1)第18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2)
第19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1)第20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2)
第21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3)第22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4)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第24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