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揭秘中國探月工程:月球密碼   》 第23節:蘇聯登月為何折戟沉沙(3)      雙平 Shuang Ping

  第三種是月球軌道交會方案。它的發射過程是,用N-1運載火箭將載有兩名航天員的飛船與登月艙發射到月球軌道,在月球軌道上一名航天員進入登月艙,然後登月艙與母船分離,並降落在月球上,而母船繼續環繞月球飛行,等待登月艙返回。登月航天員完成出艙考察後,返回登月艙,駕駛登月艙飛離月球並返回月球軌道,隨後與繞月飛船對接,登月航天員返回到飛船中,兩名航天員會合後啓動飛船的主發動機返回地球;在接近地球時航天員進入飛船的返回艙,然後返回艙與飛船分離,穿過大氣層,在地球上軟着陸。這種方案與美國阿波羅計劃的登月方案有許多相同之處。
  1966年9月,蘇共中央和部長會議最後批準了月球軌道交會方案。隨後,蘇聯為它們的載人登月之行研製了巨大的飛船,它由三個部分組成,其一是環月飛行的載人飛船(母船),蘇聯將它命名為聯盟-LOK;其二是可載一名航天員在月球着陸的登月艙,稱為LK登月艙;其三是主要用來“剎車”的D級火箭助推器。由這三個部分及救生逃逸塔組成的裝置被稱作L3復合體,它由N-1火箭送往月球。所以蘇聯給他們的載人登月計劃起的代號是N1-L3。
  聯盟-LOK登月飛船是從著名的聯盟飛船衍生出來的航天器,由對接機構、球形軌道艙、鐘形返回艙和設備艙組成,長近10米,重約9.8噸,2名航天員在7天往返月球的旅途中都呆在這艘飛船中,並最終由飛船返回艙將航天員送回地面。
  LK登月艙是攜帶航天員最終降落在月球上的裝置,總重5.56噸,高5.2米,艙內空間約5.0 立方米,衹可乘一名航天員。登月艙由四個部分組成,其一是充有0.74個大氣壓空氣的半球形密封艙,它是航天員駕駛登月艙降落和飛離月球時停留的地方,艙內有自動着陸、飛行控製、溫度控製、電視攝像機等設備。其二是E級液體火箭,它既是着陸時用於減速的製動火箭,又是航天員返回月球軌道的上升火箭,着陸前它還提供“盤旋”能力,使登月艙可進行橫嚮機動,以免落入隕石坑。其三是着陸設備,包括由4衹“腳”構成的緩衝着陸架、雷達高度表、化學電源等設備,它不僅起着陸緩衝作用,還為航天員月面活動提供電源,並用作登月艙從月球起飛的發射平臺,最後它將永遠留在月球上。其四是姿態控製係統和名為“接觸”的對接係統,姿態控製係統依靠多臺小發動機控製飛行方向和姿態;對接係統保證登月艙離開月球後,在月球軌道上與環繞月球飛行的飛船進行剛性連接,登月艙與飛船之間沒有航天員通過的通道,航天員過開放的太空從登月艙進入飛船。
  N-1運載火箭,是火箭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為載人登月計劃設計的巨型火箭,很長一段時間裏蘇聯沒有嚮外界透露過任何有關它的信息。儘管美國的間諜衛星拍到了它的巨大身影,但是蘇聯保持了最大限度的沉默。N-1火箭可以說是科羅廖夫“最後的愛”,他的理想是不僅要徵服地球周圍的空間,還要飛嚮其他行星。它是個龐然大物,高113米,底部直徑達到了17米,起飛重量2800噸,能將95噸重的載荷送到低地球軌道。至今,人類製造的任何火箭的尺寸都無法與這位鋼鐵巨人相比。N-1火箭共有5級,前三級可以將登月飛船送到低地球軌道,第四級將飛船送入奔月軌道,第五級,也稱作D級,它首先在飛往月球的長途旅行中提供調整飛行方向的動力;其次在接近月球時作為反推火箭起“剎車”作用,使飛船/登月艙進入月球赤道橢圓軌道;在隨後的着陸過程中,它將隨登月艙一同與飛船分離,並繼續工作以減低登月艙的下降速度;最終,在離月球表面4千米時被拋掉,落在登月艙着陸點附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節:它肯定不是一個好去處(1)第2節:它肯定不是一個好去處(2)第3節:月球那些事兒(1)
第4節:月球那些事兒(2)第5節:月球那些事兒(3)第6節:月球上的名人公寓(1)
第7節:月球上的名人公寓(2)第8節:月球上的名人公寓(3)第9節:我們所知甚少的月球(1)
第10節:我們所知甚少的月球(2)第11節:我們所知甚少的月球(3)第12節:月亮消失會怎樣
第13節:艱難的探月歷程(1)第14節:艱難的探月歷程(2)第15節:艱難的探月歷程(3)
第16節:奔月初徵蘇聯一路歌(1)第17節:奔月初徵蘇聯一路歌(2)第18節:奔月初徵蘇聯一路歌(3)
第19節:奔月初徵蘇聯一路歌(4)第20節:起步維艱的美國探月第21節:蘇聯登月為何折戟沉沙(1)
第22節:蘇聯登月為何折戟沉沙(2)第23節:蘇聯登月為何折戟沉沙(3)第24節:蘇聯登月為何折戟沉沙(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