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 》
不给你这个鸡场下蛋了(1)
马瑞芳 Ma Ruifang
易中天即便不承认他是被百家讲坛修理出来的,总得承认他是被万卫和解如光发掘出来的吧。
更确切地说,易中天这个主讲人是解如光发现,向万卫推荐,引进百家讲坛,然后渐渐被“重用”的。
解如光曾对记者说到这个过程:“2004年我在凤凰卫视第一次听易中天讲座,当时一些学者讲武汉人的素质,当别人引经据典,用很理论的语言讲武汉人意志、品质的时候,易中天说,武汉人每天早晨都要吃一碗热干面。他用武汉人吃热干面的劲儿,讲武汉人的务实和坚韧。我一听就觉得他不是咬文嚼字的人。是我们百家讲坛需要的人。我们很多学者不太善于用通俗、形象的方式描绘事物。易中天会。”
解如光把易中天这碗“热干面”端给万卫。万卫立即拍板,请易中天来百家讲坛录制节目。
于是,编导二组来了讲“汉代风云人物”的易中天。
汉代风云人物属历史学科,易中天属中文学科,风马牛不相及。百家讲坛怎么能交给他这样的任务?易中天怎能接这样的任务?
从百家讲坛方面来说,当时中央一套正在播汉武帝的电视连续剧,百家讲坛想“借势”,而且百家讲坛的人对大学的学科壁垒不很清楚。
从易中天方面来说,若干年前他就有《品人录》出版。品的就是历史人物。易中天的学术套路跟百家讲坛不谋而合。
更有意思的是,易中天的讲课方式还跟百家讲坛不谋而合。
大学校园的学者在学校里讲课都是用学术语言,大众化、口语化的讲述常常被认为没学问,没根底,哗众取宠。可是,易中天在厦门大学讲课时,就敢口语化,大众化,还敢讲一般校园知识分子不大敢讲的话,讲跨学科的话。他的讲课以诙谐生动、妙语如珠著称,听他的课需要提前占座。他给学生讲戏剧,可以兴之所至唱一段。
同样是大学校园出来的人,为什么易中天几乎没经过编导“培训”、“修理”,就跟电视讲座一拍即合?
因为,易中天跟电视节目确实有点儿天生的缘分。除了在大学讲课时敢于在追求学术深度的同时,尽量口语化,生动化,此前易中天写的书也已经跟一般学术著作不同。
他诙谐地宣布:我不给你这个“鸡场”下蛋了。
哪个“鸡场”?
纯学术研究的“鸡场”;
高踞象牙塔的“鸡场”;
不考虑广大读者需求的“鸡场”。
现在的高等学校,有点儿像一个一个养鸡场,统一的鸡舍,统一的饲料,统一的管理,统一的下蛋要求。哪一级老师一年要发几篇文章,发在哪一级报刊上,都有明确的、细致的、条条杠杠的要求。唯独没有这样的要求:你发表的文章有多少读者?老百姓喜欢吗?
现在的高等学校,许多教师点灯熬油写出来的书,或者得自己掏钱出,或者靠申请来的科研经费出。也不过就出千把本。或者没有稿费,或者获得少量稿酬。出书往往是为了提职称,常常也只能用来提职称。
易中天是搞美学的,他的代表性专著《<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只印了三千册。他的《艺术人类学》得了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把他送上“正高”位置。但易中天是个不安分的人,喜欢动脑筋的人。他并没躺到这个全国奖上睡大觉,或者沿着这个成功套路继续“成功”。他反而发现,费那么大精力写出来的书,只有少数同行在看,中文系其他专业的老师都不看!广大读者更是没人问津。
易中天想:如果写出的书没人看或极少数的人看,写它做啥?
易中天雄心勃勃地想写部 《中国美学史》,他发现,要说清楚中国美学史必须弄清楚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于是他写了随笔体《闲话中国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居然接受了,出版了,付稿酬了,引起反响了。易中天一鼓作气,陆续写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200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把这四部书作为“品读中国书系”推出。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家讲坛 |
|
|
一 谁是最受欢迎的主讲人(1) | 一 谁是最受欢迎的主讲人(2) | 二 为什么必须观众喜欢(1) | 二 为什么必须观众喜欢(2) | 三 《百家讲坛》是不是“魔鬼的床”(1) | 三 《百家讲坛》是不是“魔鬼的床”(2) | 四 学术为什么要向大众传播(1) | 四 学术为什么要向大众传播(2) | 五 我们应该怎样走上讲坛(1) | 五 我们应该怎样走上讲坛(2) | 六 观众想在《百家讲坛》那里看到什么(1) | 六 观众想在《百家讲坛》那里看到什么(2) | “开坛元勋”和“一千零一人”(1) | “开坛元勋”和“一千零一人”(2) | 公路铁路饭店通票(1) | 公路铁路饭店通票(2) | “我很高兴做学术明星” | “两大好处”和“一个观众” | 于丹“酷评”和“捧哏” | 性情中人易中天 | 易中天神猴也?(1) | 易中天神猴也?(2) | 不给你这个鸡场下蛋了(1) | 不给你这个鸡场下蛋了(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