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 盛世之毀——甲午戰爭110年祭   》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      許華 Xu Hua

  為今日計,如能以和好牽製二虜(指美國和俄國),乘隙實行富國強兵,開墾蝦夷(北海道),奪取滿洲、朝鮮,吞併南方,然後挫敗美國,製服歐洲,就將無往而不勝……方今急修武備,一旦軍艦大炮大體充實,即可開墾蝦夷……乘隙奪去勘察加、鄂霍茨剋,曉諭琉球……責成朝鮮納幣進貢……北則割據滿洲之地,南則占有臺灣、呂宋諸島(菲律賓)……
  ——吉田鬆陰·19世紀50年代中期
  繼承列祖列宗之偉業,開拓萬裏波濤,宣佈國威於四方。
  ——明治《天皇御筆信》
  在清朝洋務運動期間,歐美各國群雄並起、走嚮大力擴張的帝國主義道路之際,中國大陸東北邊也逐漸崛起一個帝國,那就是甲午戰爭主角之一的日本。%%%%倭寇
  日本與中國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唐朝時就曾派遣唐使來華係統學習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禮儀等等。14世紀以來,日本進入分裂時期(史稱“南北朝時期”),其西南部封建諸侯趁元末明初中國內亂之際,組織武士、浪人、商人到中國沿海剽劫,史稱“倭寇”和“倭患”。後因遭受明王朝的沉重打擊,不敢輕易來犯。
  明嘉靖年間,中國朝政逐漸紊亂、衰落,日本社會也進一步分裂為“戰國時期”。日本對華侵擾復活,倭寇勾結中國朝廷和沿海的貪官、姦商、姦細,裏應外合,進行剽劫,成為中國歷史上倭患最為嚴重的時期。
  1555年,山東登州衛指揮僉事戚繼光(1528~1587年)調任浙江抗倭。著名的“戚傢軍”與俞大猷所部密切配合,1561年平息浙東倭患,1562年平息福建倭患,1564年平息安徽、廣東倭患。1573年張居正出任首輔後,進一步重用名將,消除倭患。
  豐臣秀吉時代,日本還兩度大舉侵略朝鮮,都被明朝援軍解危。%%%鎖國令
  日本侵犯中國和朝鮮,自身也未能逃出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因羨慕洋貨並為加強統治實力,日本幕府曾積極主張對外開放,甚至奬勵海外貿易。日本列島不僅與東南亞各國有“朱印船”貿易(“朱印船”為領取了幕府頒發的外貿許可證“朱印狀”的船衹),還先後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建立起貿易往來。
  通過貿易之門,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活動極力嚮日本滲透、擴張。1549年葡萄牙人將天主教傳入日本。到16世紀結束,日本全國有15萬天主教信徒,到德川幕府成立的17世紀初期,信徒急劇上升到70萬人。
  起初,幕府對西方傳教和貿易活動采取了寬容態度,後來卻逐漸發現,西方傳教活動從幾個方面有意無意地破壞和威脅着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國傢政治和經濟社會安全:
  一、教會宣揚上帝高於一切,對代表上帝的教會、主教甚至神甫的遵從,甚至超越對代表國傢政權、實際治理國傢的幕府將軍和其他長官的尊重;
  二、等級制度實際上更為森嚴的教會,用“人人平等”之類的說教,直接挑戰幕府模式的封建等級制度;
  三、殖民者有意無意地使親近西洋宗教的地方封建主(藩)和普通信徒獲得比親幕府更多的商業利益,增強其與幕府分庭抗禮的經濟實力,各藩越來越不遵從幕府號令;
  四、更令幕府不安的是,教會和洋商還悄悄為各藩及其武士提供洋槍洋炮,增強其軍事實力,導致武裝反抗幕府統治的事件與日俱增,嚴重威脅到幕府的政權穩定和全國的社會安寧。【洪秀全拜上帝會的發展,與此相似。】
  為遏製外來侵害,1613年底,幕府宣佈天主教為邪教,下令在全國禁止傳教,並驅逐教會神甫,摧毀教堂,強迫教徒停止信教。1633年以後,幕府先後頒布了5次“鎖國令”。
  1633年的鎖國令規定:對偷渡出海者處以死刑;旅居海外的日本人限定在5年內回國;告發耶穌教會信徒者賞;將傳教的“南蠻人”(主要指取道東南亞登陸日本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入獄。在1634年重申禁令之後,1635年又頒布禁令,廢止一切特許,嚴禁任何日本人和船衹出海,不準旅居海外的日本人回國。1636年規定將葡萄牙人遷至長崎港內的一小塊人造島上居住,以隔離其與日本人的往來。
  教會組織了激烈的反抗行動,在1614年到1635年,就有28萬天主信徒為之喪命。1637年10月,長崎縣島原半島的肥前島原天主教徒煽動社會中下層民衆爆發大起義。第二年正月,幕府在荷蘭海軍的聯合攻擊下,纔得以完全鎮壓。
  1639年,幕府發表了最後一道鎖國令,允許日本人通過長崎港與中國、荷蘭和朝鮮三國做有限的國際貿易,完全禁止同葡萄牙、西班牙等歐美國傢貿易和交往。1780年、1820年,俄國、英國等分別要求通商,都未能實現。也就是說,實際上,鎖國政策竟然為德川幕府時代“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日本社會贏得超過200年的太平安寧。【1.日本的鎖國令比所謂的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激進、強悍、持久得多!2.鎖國政策竟然為日本維係了200多年的安寧。這一點為史學界所嚴重忽視,值得深刻研究。】%%%開國
  到1842年,懾於清朝在中英戰爭中失敗,日本不得不嚮列強妥協,允許外國輪船在日本個別港口加煤上水。
  直接迫使幕府敞開國門的,則是1853年7月抵達日本的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裏海軍准將率領的艦隊。
  佩裏艦隊到底有多大規模,衆說紛紜(有的資料說是3艘,有的說是4艘,有的說是10艘,還有的說是全美國艦隊的四分之一),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美國聯邦政府針對日本乃至整個東方世界策劃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
  佩裏艦隊的“黑船”,從大西洋繞好望角經上海駛入日本江戶灣浦賀港,要求幕府派官階相當的代表來接受美國總統的國書。佩裏拒絶幕府代表讓其轉往長崎登陸的要求,派出三四千名水兵強行上岸,將國書強行塞給不知所措的日方代表。
  佩裏宣稱,美國總統要求日本政府改變鎖國政策,與美國締結友好通商條約,他第二年將來聽取回音。這就是日本近代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
  佩裏艦隊離開後不久,8月21日,海軍中將葉夫菲密率領的艦隊駛抵長崎,要求日本劃定千島和庫頁島為日俄邊界,以及對前往勘察加和美國的俄國人提供方便。這兩個要求都被幕府拒絶了。
  美國人很快得知此事,為搶在俄國人之前登陸日本,第二年2月11日,佩裏匆匆率領更多的軍艦再次來到浦賀港,並深入神奈川河口停泊。在美國炮艦威懾下,幕府衹好簽訂了《日美親善條約》(又稱《神奈川條約》):日本開放下田和函館兩個港口,供美艦補給用;美國在日本設立領事館,享受最惠國待遇。英、俄、法、荷等國也紛紛援引美國先例,先後與日本簽定類似條約。成功施行了200多年的鎖國政策,由此被打破。
  1854年,中國人魏源的著作《海國圖志》在日本翻譯出版,並受到比中國更高的重視。第二年,幕府下令各藩進行西式軍事訓練,並在長崎設海軍傳習所,薩摩藩製造出日本第一艘蒸汽輪船。
  1858年2月,俄國強迫日本簽定《下田條約》,要求開放箱館、下田、長崎三港為對俄商埠。當年6月,美國再次強迫日本簽定《日美友好通商條約》,迫其開放神奈川(後改名為橫濱)、長崎等五個通商口岸;降低關稅,規定出口稅為5%,美國貨的進口稅除酒類為35%之外,其餘絶大多數為5%;美國軍需品在港口卸入美國人看管的倉庫時不納稅(即免稅倉庫);日本可隨意在美國採購軍艦、輪船、大炮、武器及其軍事裝備和必需品。同年7至9月,日本又與俄、荷、英、法等國簽定了類似條約。【西方的侵略條約,往往由一傢突破,各傢蜂擁而入。】%%%尊王·倒幕
  幕府時代的日本,文明水平實際上比較低下,實行的是中國商周時代的封建諸侯制度,並且等級關係更加嚴格,依次分為將軍(幕府)、大名(藩)、武士、農戶、町人、穢多、非人等。其中,幕府相當於王國的宮廷,是全島的中央政府,將軍則是幕府的主人。但幕府並不直接統治全島,而是由260多個藩分割統治,藩的行政長官為“大名”,大名受幕府管轄。將軍和大名都有傢臣,稱為武士,相當於中國古代的食客、傢丁,現在所謂的私人智囊團、保鏢、保安、私人武裝。町人是在城市街道間居住和營生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即小市民,屬於城市的中、低階層。穢多和非人則是最下等的賤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1)得之不易的“康乾盛世”(2)
西學東漸(1)西學東漸(2)
內外交睏(1)內外交睏(2)
內外交睏(3)藉師助剿
師夷長技——同光興盛之“求強”的洋務運動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1)
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2)中流砥柱——同光興盛之左宗棠(3)
“求富”的洋務運動——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一)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1)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2)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3)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4)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5)
北洋海軍——同光興盛之李鴻章時代(二)(6)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1)
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2)歐美列強——列強形勢及其對華擴張形勢(3)
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1)東洋帝國——同光興盛時的日本(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