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书信 一個農民的生存實錄:農民日記   》 第23節:農民日記(21)      侯永祿 Hou Yonglu

  其中還寫到他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在睏難時期,他被鄉親稱為"鋼公雞",一分錢都要算計着花,但得知孩子看了一場1毛錢的電影沒交錢時,他卻堅决要孩子馬上把錢交回去。
  檀傳寶教授生於1962年,對這些細節也很熟悉。他說,侯永祿教育孩子的細節,讓他印象最深。"他很嚴厲,強調規矩、品德,強調父母的榜樣,這在今天看來有過的一面,但也有很積極的東西。什麽是教育?教育並不是完全在學校裏上課,家庭、父母對孩子品德的培養更為重要。教育的結果,可以從他孩子的發展上得到驗證。他傢幾個子女學習都很好,品格也很完整,老時,他主動要和孩子分傢,孩子們都不幹。這就是榜樣的影響吧。"
  檀傳寶還十分欣賞侯永祿在生活中學習的方式。侯永祿在學校並沒有學到多少專業的東西,但他後來卻寫春聯、做會計,樣樣都幹得好,"直接經驗跟間接經驗的結合,學習和實踐的結合,在今天是很有益的啓示。"
  不過,日記中也記載了許多令人辛酸和遺憾的生活。比如解放前的衣食無着,後來人盲目跟從集體的意識,還有農民眼光的局限。有一個細節讓檀傳寶想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侯永祿本來有機會幹革命、闖天下,可以走得更遠,但母親不願他遠離自己身邊,他便一輩子留在鄉村,年齡很大時去一趟省會西安還十分興奮。檀傳寶父母"也有這樣的問題,1979年考大學,父親不讓我報離傢太遠的遼寧財經學院。考研究生時去了北京,我媽在傢哭,說,你去那麽遠,我死了以後,你就回不來了。"農民思想的局限,和國傢發展的限製,讓很多侯永祿這樣有才能的人錯過了更多的機會。
  五、六年的出版歷程
  2005年春節,75歲的侯永祿去世,沒有看到他的心血變成"鉛字"。
  他也並沒有這樣的奢望,寫日記衹是他的一個習慣。侯永祿的老伴趙菊蘭曾經告訴記者,一支鋼筆,一個小筆記本,是侯永祿每逢出門必然隨身攜帶的東西。不管去哪兒,不管忙閑,每天晚上都會寫上一段。有時,還饒有興趣地教兒女去讀。就像記錄史料一樣,還不時讓別人看他記錄的有沒有疏漏。
  在父親日記及書信閱讀中成長起來的兒女們,如今傢傢幸福美滿。這其中包括侯永祿最疼愛的長孫侯亮。侯亮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現正就讀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研究生。正是他,實踐着《農民日記》出版的願望。
  "爺爺每天都會記下當天發生的事情。日記就放在炕桌上。很多年的翻閱,已經使各種紙張發黃。他有時還會拿這個教奶奶認字,我一會認字,就開始讀這些日記。"27歲的侯亮把時間拉到10幾年前。
  "小時候看,是覺得很好玩,偶爾看他寫每天發生了什麽,裏面都是身邊的人和事。上高中的時候,我就主動去看,因為我也喜歡文學,這裏面有很多細節,是我不知道的東西。上大學時每次放暑假我都會看,這時候,我不再是為了熟悉那些生活,而是用裏面的材料印證我學的東西,看他和書本上的歷史有什麽不一樣。"侯亮這樣敘述他三個時期讀日記的感覺。
  而現在,他正在學習導演,很多同學問他會不會拍一部描寫爺爺的生活的電影,他說,這是一代人的生活和精神,我必須到40歲以後才能拍,看得越多我就越感覺積澱不夠,我們對上一代和上上代的生活,瞭解得太少,所謂的瞭解也衹是以現在的眼光來作出揣測,很多大學生都是這樣。
  讓更多人分享一代人的經歷,使侯亮决定尋求機會出版這長達200萬字的日記。從五、六年前開始,他就尋找機會。最開始,他找到某出版社,但該社覺得有風險;後來,他又聯繫書商,談了幾次,他又怕書商"不靠譜",歪麯日記的原意,遂作罷;再後來,他通過朋友聯繫上了謝慈儀。
  謝慈儀喜歡這本書,但擔憂它有沒有市場。正在兩難的時候,她經歷了本文開頭的一幕,這讓她有决心把它出版了。
  《農民日記》摘錄:
  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出版社
第1節:《農民日記》序(1)第2節:《農民日記》序(2)第3節:農民日記(1)第4節:農民日記(2)
第5節:農民日記(3)第6節:農民日記(4)第7節:農民日記(5)第8節:農民日記(6)
第9節:農民日記(7)第10節:農民日記(8)第11節:農民日記(9)第12節:農民日記(10)
第13節:農民日記(11)第14節:農民日記(12)第15節:農民日記(13)第16節:農民日記(14)
第17節:農民日記(15)第18節:農民日記(16)第19節:農民日記(17)第20節:農民日記(18)
第21節:農民日記(19)第22節:農民日記(20)第23節:農民日記(21)第24節:農民日記(22)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