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浑身上下充满男子气的大仲马,这次表现得像个肥胖的金融资本家。奥古斯特·马凯是大仲马亲口承认的合作者,也是《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玛尔戈王后》等小说的合作者。这是一位真正的合作者,他查资料、搭框架、写初稿,然后大仲马介入进来,加入细节,调整文字,塑造人物。马凯谦虚地认为,是大仲马使整个小说变得丰富起来。大仲马则想当然地将这些作品,全部归到自己名下。相应地,给了马凯一小部分稿酬。
但到了1845年3月4日的时候,马凯写了一封被认为是大仲马逼迫的信,在信里,马凯承认放弃与大仲马合作的所有作品的版权和重印权,以防将来马凯的后人找上门来。当年10月,话剧《三个火枪手》公演,报幕员报出了作者大仲马和马凯的名字,让马凯一度激动得热泪盈眶,与大仲马共同署名的梦想似乎不远了。但到了1848年2月,马凯再次与大仲马签订协议,申明放弃1848年3月1日之前所有合作作品的所有权。
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关于大仲马和马凯的官司,一直到1922年才结束。马凯的后人没能捞到太多的好处,大仲马则扬名在外。当大仲马的想象力开始收缩到金钱和物质上的时候,基度山的能力正在慢慢地衰退。他对于财富的认知,也直接和金钱开始挂钩。工作室的模式,是一场典型的资本体系的运作,在这场运作中,信仰共和制的大仲马,扮演了一个剥削者的角色。
如果你是一个写作者,当时代在你面前展开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是愿意做毕生平淡身后扬名的卡夫卡,还是纸醉金迷手段卑劣的大仲马?或者,你只是一个一辈子活在期望中的马凯?
四,决斗
在大仲马晚年的回忆录中,1806年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仲马的父亲仲马将军去世了。当时,大仲马4岁。表姐婉转地告诉他,父亲被上帝带走了。年幼的仲马拿起父亲的两把枪,一言不发地往楼上走。他说:"我要到天上去,我要找上帝决斗,他杀死了爸爸。"
这是大仲马一生中第一次决斗。
如果你注意到的话,你会发现,大仲马是带着两把枪去找上帝的。如果你还有能力联想的话,你会想起来基度山伯爵和马瑟夫子爵的决斗中,只求一死的基度山根本没带枪。而他的公证人也没觉得这是个问题,随即向决斗的另一方索要枪支,而且肯定对方会带两把枪来。在稍后的情节里,马瑟夫中将打算找基度山复仇的时候,是用军用大衣包裹着两把长剑找上门来的,而且"直到我们之中死了一个才罢休"。
带两件武器,战死为止。这样的决斗,似乎充满了坚定不移和深仇大恨。谁要是在决斗的重要关头,推托没带武器,或者武器不趁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既然是决斗,就等于有一个人要倒下,公证人先生们都在边上看着呢!
如果在今天,你和一个人发生冲突,决定单挑解决问题。那么周围的群众,基本上都是不怀好意地处在劝解状态。他们希望你打,又被道德良心所拘束,想做个好人。于是,事件最终变成一场闹剧。劝解人数多的一方,总是比较吃亏。因为当对方在只有一两个人拉架的情况下,很容易挣脱出来,上前多踹上两脚。
这样的决斗,实在让人有些泄气。相比之下,基度山生活的时代,就很照顾这种决斗的观赏性和公平性。
和基度山决斗的马瑟夫子爵,带来了好几个公证人。小报主编提香就是其中之一,那天他带了好几把枪,为了保证决斗的顺利完成;夏多·勒诺先生在决斗之前,曾经详细地教授过马瑟夫子爵,如何进行决斗,所以当马瑟夫骑马而来的时候,他非常生气--显然,夏多·勒诺先生肯定是一位决斗高手;当马瑟夫决定不再和基度山决斗的时候,公证人之一的狄布雷先生,认为这很不成体统,"要是我的家庭里发生十次亚尼纳事件,我就认为自己只有一种义务,而那就是--决斗十次。"
显然,这帮法国上层人物,不愿意自己只是吃饱喝足之后贵妇人身边的陪衬,还要适当地表现一下,自己还是雄性动物。因此,在他们眼里,决斗成为一种文明和消遣,且对待的态度极端认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