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事本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
楊仲良 Yang Zhongliang
真宗皇帝
崇奉聖祖
景德四年。先是,汀州人王捷鹹平初賈販至南康軍,於逆旅遇道人,自言姓趙氏。是鼕再見於茅山,命捷市鉛汞煉之,少頃成金。捷即隨至和州諸山,得其術,又授以小銀神劍,密緘之。戒日:『非遇人主,切勿輕言。』劉承珪聞其事,奏之,改名中正。得對竜圖閣,且陳靈應。特授許州參軍,留止皇城廨捨。時出遊廛市,常有道人偶語雲:『即受中正法者,司命真君也。』承珪為築新堂。至是年五月十三日,降堂之紗幬中,戴冠佩劍,服皆青色。自是屢降。中正常達其言,既得天書,遂東封,加號保生天尊曰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是為聖祖。凡瑞異,中正必以先告焉。
大中祥符五年十月戊午,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降於延恩殿。
按:本志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即聖祖也。《實錄》於六年七月又書:加上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曰東嶽司命上卿佑聖真君。初,封禪禮畢,詔上司命天尊之號。至是,以臨降名稱相類,故改上焉。如此,則當別一司命矣。又據《降聖記》,加上東嶽司命上卿真君聖號,但雲東嶽司命上卿真君可加上東嶽司命上卿佑聖真君,無『九天』及『保生天尊』字。然《封禪記》書元年十月壬子詔,上九天司命真君增號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實有此六字。二書皆丁謂所編,乃如此不同,當考。
先是八月,上夢景德中所觀神人傳玉皇之命雲:『先令汝祖趙某授汝天書,將見汝如唐朝供奉元元皇帝。』翌日夜,復夢神人傳天尊言:『吾坐西,當斜設六位。』即於延恩殿設道常是日五鼓一籌,先聞異香,少頃黃光自東南至,掩蔽燈燭。俄見靈仙儀衛,所執器物,皆有光明。天尊至,冠服如元始天尊。又六人,皆秉圭,四人仙衣,二人通天冠、絳紗袍。上再拜於階下,俄有黃霧起,須臾霧散,天尊與六人皆就坐。侍從在東階,上升西階,再拜,天尊令揖不拜,命榻召上坐,飲碧玉湯,甘白如乳。天尊曰:『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趙之始祖,再降乃軒轅皇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電,夢天人生於壽邱,後唐時七月一日下降,總治下方,主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為撫育蒼生,無怠前志。』即離坐乘雲而去。及曙,以語輔臣,即召至殿前,歷觀臨降之所。又召修玉清昭應宮副使李宗諤、劉承珪、都監藍繼宗同觀。己未,札示中外,大赦天下,常赦所不原者鹹除之。兩京來年夏稅放十之二,諸路十之一;賜致仕官全俸一年;幕職州縣官先經省者,權增五百員,任滿即停。命參知政事丁謂、翰林學士李宗諤、竜圖閣直學士陳彭年與太常禮院檢討官詳定崇奉天尊儀製以聞。庚申,群臣詣崇政殿稱賀,因賜酒五行而罷,宴宗室諸親於萬歲殿。辛酉,詔以天尊降臨,分命輔臣告天地、宗廟、社稷。初,宰相請準例遣丞郎以下[1],上特命王旦等攝事,又遣官告諸陵嶽瀆祠宇,上親封香付之。己巳,上天尊號曰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有司請以玉清昭應宮玉皇后殿為聖祖正殿[2],東位司命殿為治事所。壬申[3],詔聖祖名曰上曰元,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為先天節,十月二十四日為降聖節,並休假五日。兩京、諸州前七日建道場,設醮。假內禁屠,輟刑,聽士民宴樂。京城張燈一夕。改延恩殿為真遊殿,重加修飾。有司言:『道場所奏告,自今用青詞,雲嗣皇帝臣署。大事祀官朝服,常時奏告加公服,薦獻則太祝讀詞,醮設止命道士備香酒、時果、碧幣。』詔可。癸酉,詔天下州府軍監天慶觀並增置聖祖殿。乙亥,詔上聖祖母懿號曰元天大聖後。有司言:『聖祖母未有宮殿,望遣官於兗州麯阜縣壽邱奏告。』從之。戊寅,改兗州麯阜縣為仙源縣,建景靈宮太極觀於壽邱,以奉聖祖及聖祖母,遣內供奉官周懷政與本州長史規度興作,俟宮觀成日,備禮奉册。丁亥,詔聖祖母徽號、册寶、法物並飾以金,尊號册以塗銀為飾。舊皇帝册飾以金,宗廟飾以銀。及是,有司請聖祖册寶如宗廟之製。上崇奉聖真,志存謙抑,故有是詔。
十一月丙申,上於朝元殿恭謝玉皇,奉天書行事,緻齋三日,禁屠宰,備三獻,薦玉帛、面牲,配坐以聖祖,位在東,褥用黃,玉以四圭,有邸,幣色蒼。太祖、太宗位在西,陳宮架,百官朝服,率如祀儀[4]。禮畢,賜群臣福酒有差。庚子,上作《聖祖降臨記》宣示中外。
十二月。先是,詔丁謂等於京城擇地建宮,以奉聖祖。謂等奏:『司天少監王熙元言:按《天文志》,太微宮南有天廟星,乃帝王祖廟也。宜就大內之丙地。』乃得錫慶院,吉,即令謂等與內侍鄧守恩修建。戊戌,詔上新宮名曰景靈。庚辰,知處州張若𠔌言:『黃帝任六相而天下治。伏觀詔示,聖祖降臨,有斜設六位之文。以臣參詳,必當時六相也。按唐天寶敕:三皇、五帝各有配享,黃帝惟以後土配。望於殿內塑六相像,並加謚號。』有司言:『神靈之事,不可備知。所云六相,恐難執據。其六位仙官,望令編修道藏所增入醮位,及於聖祖殿設像。』從之。
六年正月,詔仙官、仙經之號有犯聖祖名者,鹹改之。
三月乙卯,建安軍鑄玉皇聖祖、太祖、太宗尊像成,以修玉清昭應宮使丁謂為迎奉修宮使,李宗諤副之。詔聖像所經州縣,官吏各賜宴設(詳見《昭應宮門》)。
五月辛亥,丁謂請以恭孝太子魏懿王院增建景靈宮,許之。
七月甲午,改上九天司命上卿保生天尊曰東嶽司命上卿佑聖真君。初,封禪畢,上保生天尊之號。至是,以聖祖肇臨,名稱相類,故改上焉。
據此,則保生天尊乃聖祖也,佑聖真君乃東嶽也。祥符初,誤以聖祖為東嶽,及令方知其別,故改命。要是聖祖及東嶽皆有司命之號雲。王正中事更詳之。
七年四月乙亥,禮儀院請以聖祖降及迎奉聖像事跡各編集為記,詔可。
五月壬辰,命左僕射、平章事王旦為兗州景靈宮朝修使。乙未[5],王旦言:『朝修景靈宮,請用先天節設道場,禮畢,詣至聖文宣王廟、會真宮、東嶽廟真君觀行禮。望下禮官參酌儀製。』
八月甲寅朔,置景靈宮使,以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嚮敏中為之。甲子,以參知政事丁謂為修景靈宮使,權三司使林特副之,崇儀使藍繼宗為都監。
十月。先是,遣內侍於萊州采玉石造景靈聖像。於是詔采玉石處除兩稅外,免其徭役。
八年七月丙辰,王欽若準詔討閱道藏趙氏神仙事跡,凡得四十人。詔畫於景靈之廊廡。
八月,張詠臨終奏疏(見《崇奉五嶽》)。乙未,以戶部侍郎、同玉清昭應宮副使林特為修景靈宮副使,兼管勾景靈宮、會靈觀事[6]。
十月壬辰,盛度上《聖祖天源錄》五捲。乙巳,王欽若上《聖祖事跡》十二捲,上製序,賜名《先天記》。王欽若又續成三十二捲上之。
十一月甲子,上幸景靈宮觀上梁,賜從臣、修宮使衣幣有差。
九年二月壬辰,命修景靈宮副使、同玉清昭應宮副使、戶部侍郎林特詣兗州景靈宮太極觀設醮,以營建畢故也。宮觀總一千三百二十二區。詔奬監修內臣,賜工卒緡錢。甲辰,修景靈宮使丁謂請選軍士三百隸兗州景靈宮太極觀,給掃除之役。詔可。
三月癸亥,宗正卿趙安仁請以御制《聖祖降臨記》冠列聖玉牒。
四月丙戌,御制景靈贊頌刻石。
五月丙辰,以景靈宮會靈觀及兗州景靈宮太極觀成[7],群臣稱賀。德音:降天下死罪囚,流以下釋之。開封、仙源、奉符、衡山、華陰、麯陽、登封諸縣,免今年夏稅十之三,東畿他縣及五州府餘縣免十之二[8]。丁巳,命宰相嚮敏中為兗州景靈宮太極觀慶成使。庚申,景靈宮使嚮敏中、修宮使丁謂並加兵部尚書,副使以下皆進秩,各賜衣帶、器幣。宮宇總七百二十六區。丙寅,謁景靈宮,宴從臣於明福殿,賜宮使而下器幣、緡錢有差。分遣官,以功成,告天地、玉清昭應宮、太廟、後廟、社稷、會靈觀、太一宮。壬申,置景靈宮副使,以尚書右丞趙安仁為之。
七月丙辰,謁景靈宮。
八月丙子,置景靈宮判官,以知製誥劉筠為之。
十月壬申朔,詔以來年正月二日詣景靈宮,奉上聖祖徽號。禮儀院言:『十月聖祖降,請以下元朝拜景靈宮,著為定式。』初,王中正授左武衛將軍致仕,其後遷右武衛大將軍[9],領高州刺史,又改領汀州,又遷右神武大將軍,領康州團練使。每國傢舉大禮及有營繕,中正必達靈命,以藥金銀為獻,前後纍巨萬數。是月丙子病卒,贈鎮南節度使[10],塑像景靈宮,命內押班周懷正護喪,葬事官給。乙酉,召輔臣至竜圖閣,出聖祖篇翰、藥金銀像、什器、錢寶、花樹等物及《降臨內記》、《真紀》示之。丙戌,謁景靈宮。
十二月甲午,令諸州以來年二月設酺會,用景靈宮成德音也。
天禧元年正月二日壬寅,奉上寶册仙衣(詳見《玉清昭應宮》)。丙辰,謁景靈宮。癸亥,詔重上舒州靈仙觀聖祖袞服。丙寅,命宰相王旦為兗州太極觀奉上册寶使,尚書右丞趙安仁副之。
二月丁亥,設元天大聖後版位於文德殿,上親酌獻,拜,授册寶於王旦,仙衣於趙安仁。旦等跪受,奉以升輅,具鹵簿儀衛,所過禁屠宰二日,官吏迎拜。至兗州,遣官三十員,袴褶前導。奉册日,上不視朝。
三月丁未,王旦言:兗州自春亢旱,行禮之夕,降雨及尺。
四月庚午,王旦至自兗州。乙亥,出聖祖神化金寶牌分給京城市觀,及天下名山牌,
長二寸許,廣寸許,面文曰『玉清昭應宮成天尊萬壽金寶』,背文曰『永鎮福地』。其周郭皆隱起蛇竜華葩之狀,封以絳囊漆匣,上親題置之。
五月戊午,知明州劉焯言:『諸州天慶觀聖祖殿,請令群官到任、得替洎朔望,並齋潔朝拜奉辭。』從之。
天禧二年三月丁巳,景靈宮判官、知製誥劉筠請令禮儀院、宗正寺約唐朝《太清祠令》撰集《景靈宮祠令》,付本司遵守。從之。筠又言:『兗州景靈宮太極觀事體尤盛,亦望別賜撰集,永使遵守。』詔付禮儀院。
九月丁卯,册皇太子。壬申,皇太子謁玉清昭應宮、景靈宮。
三年三月戊午,內出《聖祖降臨記》示宰臣。
四月癸巳,謁景靈宮。
五月戊申,召宗室、近臣、館閣、三司、諫官、御史法官、京府官詣真遊殿觀道像,各賜《聖祖降臨記》一函。
八月己亥,大會道釋於天安殿,凡萬三千八十六人。先是,建道常是日,上親臨視,以藥銀鑄大錢,面賜之。
十一月己巳,謁景靈宮。庚午,享太廟。辛未,合祭天地於南郊。
十二月戊戌,謁景靈宮。
四年四月戊戌,謁啓聖院太宗神禦殿,遂謁景靈宮。
八月丙戌,謁景靈宮。
十月戊子,禮儀院言:『每歲十月十五日朝拜景靈宮。今緣祭神州地祇,奏告在散齋之內。請權罷朝拜,至日令官使行酌獻之禮。』從之。甲午,賜天下宮觀《大中祥符降聖記》各一本。
五年七月戊寅,新作景靈宮萬歲殿,為上本命祈福也。
崇奉五嶽
大中祥符二年八月,秘書丞董溫其上言:『漢以霍山為南嶽,望令壽州長吏春秋緻祀。』詔禮官與崇文院檢討詳定。上奏曰:『按《爾雅》雲:「江南衡山。」註云:「霍山為南嶽。」註云:「即天柱山,潛水出此。」則非特霍山為南嶽。舜五月南巡狩,周之王製,皆以衡山為南嶽,惟漢武帝以衡山遼遠,取讖緯之說而祭潛霍。至隋,復以衡山為南嶽。況奉祀巳久,國傢疆宇復廣,難以改製。其霍山如有祈請及特致祭,即委州縣奉行。』從之。
四年正月,上祀汾陰回。二月乙醜,次河中,加號西嶽金天王曰順聖金天王,遣鴻臚少卿裴莊祭告。己巳,次華陰縣。庚午,謁順聖金天王廟,群臣陪位。廟垣內外列黃麾仗,遣官分奠廟內諸神。
五月乙未,詔加上東嶽曰天齊仁聖帝,南嶽曰司天昭聖帝,西嶽曰金天順聖帝,北嶽曰安天元聖帝,中嶽曰中天崇聖帝,命翰林學士李宗諤、竜圖直學士陳彭年與禮官詳定儀註[11],又作《奉神述》,備紀崇奉之意。
七月庚辰[12],詳定所言:『皇帝臨軒,册五嶽。參詳舊典,無作樂之儀。』上曰:『凡大朝會,公卿出入尚作樂。且禮緣人情,宜令有司別撰樂章。』王旦曰:『册案當於門外設次,俟入則樂作。』從之。詔丁謂、李宗諤與禮官詳定五嶽衣冠制度及崇飾神像之禮。
九月辛卯,命資政殿學士、刑部尚書嚮敏中為東嶽奉册使,兵部郎中、竜圖閣待製孫奭副之;工部侍郎、集賢院學士薛映為南嶽奉册使,給事中錢惟演副之;翰林學士、工部侍郎、知製誥晁迥為西嶽奉册使,刑部郎中、竜圖閣待製查道副之;右諫議大夫、竜圖差閣直學士陳彭年為中嶽奉册使,光祿少卿瀋繼宗副之。其玉册如宗廟謚册之製。
據李攸編《本朝事實》雲:册用珉玉,長尺二寸,闊一尺二分,量文之多少,聯以金繩,首尾結締,前後四枚,刻竜縷金,若捧護之狀。藉以綿褥,覆以紅羅,泥金夾帊。册匣長廣,取足容册,塗以朱漆。金裝起突,竜鳳金鎖。匣上以紅羅綉盤竜蹙金憶覆之,承以金裝長竿床,金竜首,金魚釣籍。匣以錦緣,席錦褥。其紐紅絲為縧,以縈匣。册案塗朱漆,覆以紅羅銷金衣。其寶門下省造[13]。
十月戊申[14],有司設五嶽册使一品鹵簿及授册黃麾仗於乾元門外,各依方所,又設載册輅及袞冕輿於乾元門外,群臣朝服序班,仗衛如元會儀。上服袞冕禦乾元殿,中書侍郎引五嶽玉册,尚衣奉御奉袞冕升殿,上為之興。奉册使、副班於香案前,侍中宣製曰:『今加上五嶽帝號,遣卿等持節奉册展禮。』鹹承製再拜。奉册使以次升,自東階受册於御座前,降西階;副使授袞冕於丹墀,玉册至乾元門,列黃麾仗,設登歌。奉册於車,袞冕於輿,使、副袴褶騎從,遣官三十員前導。及門,奉置幄次,以州長吏以下充祀官。致祭畢,奉册、袞冕置殿內。
按《事實》又云[15]:在路一品已下並避路。至嶽下,禮直官引册使等自幄次奉玉册、袞冕由正門入,樂作,升殿,置殿室門西褥位,樂止。玉册在前,袞冕次之,使、副並列其後。禮生再拜,應殿下官屬皆再拜,禮直官引册使當神座前俯伏跪,稱說『太尉、具銜某奉敕加上某嶽某帝懿號、玉册、袞冕。』言訖,興,攝中書令俯伏跪讀。
十一月,詔加上東嶽淑明後、南嶽景明後、西嶽肅明後、北嶽靖明後、中嶽貞明後之號,仍遣官祭告。
五年七月戊辰,新作保康門於朱雀門之東,徙汴河廣濟橋於大相國寺前,榜曰『延安』,又作橋跨惠民河,榜曰『安國』。時將建觀以奉五嶽,故闢此門。尋命修玉清官使丁謂等就奉節、致遠三營地,及填乾地之西偏興築,內侍鄧守恩董其役。
《實錄》於八月己未書,命中使鄧守恩修五嶽觀。九月丁亥又書:初建五嶽觀於南薫門內之東偏。既雲修,又云初建,不知何也。今從本志及《會要》聯書之。
六年四月,幸新修五嶽觀,賜官吏器幣、工徒緡錢有差。
七年六月庚午夜,京師新作五嶽觀東北,黑雲中見星如晝,有靈祗、旌纛、甲仗之狀,觀者喧怖。修觀使丁謂以聞,詔建道常
九月辛醜,幸五嶽觀,宴從官,賜兵匠緡、帛有差。翌日上梁,又命宗室、輔臣往觀,復賜許百司休務,士庶行樂。賜觀名曰『會靈』。
八年三月甲午,上作諸嶽祭告文,皆遣使刻石於廟中。
四月戊午,丁謂言:『會靈觀頌、記,望賜御書。』從之。
八月癸未,陳州言知州、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張詠卒。詠臨終奏疏言:『不當造宮觀,竭天下之財,傷生民之命。此賊臣丁謂誑惑陛下。乞斬謂頭置國門,以謝天下,然後斬詠頭,置丁謂之門以謝謂。』上亦不以為忤雲。乙未,以林特兼管勾會靈觀事。
十一月丁巳,上幸會靈觀,宴近臣於祝禧殿,賜兵匠緡錢有差。
九年正月丙辰,置會靈觀使,以參知政事丁謂為之,仍加刑部尚書。己未,上詣會靈觀焚香,命有司以朝拜之禮為式。
五月丙辰,以景靈宮會靈等成,群臣稱賀。
會靈觀宇區數,本志闕之。當考。
六月戊寅,幸會靈觀酌獻,宴從官於祝禧殿。
七月丙辰,謁會靈觀。
八月丙子,置會靈觀副使,以翰林學士李迪為之。又置判官,以知製誥樂黃目為之。
九月,命樂黃自權知開封府,改命盛度為會靈觀判官。
天禧元年正月丙辰,幸會靈觀。
二月戊寅,上作《會靈觀銘。》
三月戊午,以樞密使王欽若為會靈觀使。會靈初置使,命參知政事兼領,於是王曾次當為之。欽若方挾符瑞固恩寵,意欲得此,曾因懇辭焉。上頗不懌,謂曾曰:『大臣宜傅會國事,何遽自異耶?』曾頓首謝曰:『君從諫為明,臣盡忠為義。陛下不知臣駑病,使待罪政府;臣知義而已,不知異也。』
十二月。初,加上五嶽帝號,有册無寶。是歲,始詔刻玉。丁亥,令會靈觀使王欽若奉安於本殿。
三年二月丙辰,宰相王欽若上《會靈志》百捲,上製敘,名《五嶽廣聞記》。
四月甲午,幸會靈觀。
仁宗皇祐五年正月丁巳,會靈觀火,居宇神像悉被焚,獨三聖御容得存。乃詔權奉安於景靈宮,更名集禧觀。
謁太清官
大中祥符六年七月己酉,亳州官吏父老三千三百六十人詣闕[16],請車駕朝謁太清宮。召對崇政殿,慰賜之。丁巳,文武群臣上表,請車駕幸亳州謁太清宮。詔許之。
八月庚申朔,詔以來春親謁亳州太清宮,先於東京置壇,回日恭謝天地,如南郊之製。辛酉,以參知政事丁謂為奉祀經度製置使,翰林學士陳彭年副之。謂仍判亳州。又命五使,及遣計度芻糧、詳定儀註、部修行宮、治道、增置亳州官屬,如汾陰之製。丙寅,禁太清官五裏內樵采。亳州罪人至徒罪者[17],送鄰州裁斷[18]。庚午,詔加上真元皇帝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禮儀院請朝謁太清宮日,設宮懸二十架,牙盤、素饌、樽罍、籩豆,悉如朝元殿恭謝之製,玉用四圭有邸,幣用碧,一獻飲福,鄰州長吏、亳州貢舉人、本宮道士悉陪位。詔改用蒼璧,備三獻,以盡嚴恭。餘從之。又言:『聖號、册寶請就醮壇天寶臺下,以石匱封秘。中設玉匱,長廣二尺,高如之。檢厚一寸二分,刻金繩道五,封以金泥,印以受命寶。石匱三層,各長五尺三寸,下層高二尺,中層半之,上層為蓋,皆刻深四分,填以石泥,印以天下同文寶。』奏可。
十月己醜,詔朝謁太清宮。自離京至奉祀以前不得舉樂,所過州縣,無令樂人來迎。河北運使李士衡貢助奉祀絲綿縑帛各二十萬,詔奬之。丁卯,三司藉內藏庫錢帛五十萬,以備奉祀賞給。亳州言太清宮檜再生,真源縣粟麥再實。上作歌示近臣。甲戌,命直集賢院石中立等修車駕所過圖經,以備顧問。竜圖閣待製孫奭上疏言:『陛下封泰山,祀汾陰,躬謁陵寢,今又將祠太清宮。外議籍籍,以謂陛下事事慕效唐明皇,豈以明皇為令德之主耶?甚不然也。明皇禍敗之跡,有足為深戒者,非獨臣能知之。近臣不言者,此懷姦以事陛下者也。明皇之無道,亦無敢言者。及奔至馬嵬,軍士已誅楊國忠,請矯詔之罪,乃始諭以燭理不明,寄任失所。當時雖有罪已之言,覺悟已晚,何所及也?臣願陛下早自覺悟,抑損虛懷,斥遠邪佞,罷興土木,不襲危亂之跡,無為明皇不及之悔,此天下之幸,社稷之福也。』帝以為:『封泰山、祀汾陰、上陵寢、祠老子非始於明皇,《開元禮》今世所循用,不可以天寶之亂舉謂為非也。秦為無道甚矣,今官名、詔令、郡縣猶襲秦舊,豈以人而廢言乎?』作《解疑論》以示群臣。然知奭樸忠,雖其言切直,容之弗斥也。
十一月甲寅,丁謂自亳州來朝,獻芝草三萬七千餘本。
十二月丙寅,以兵部尚書寇準權東京留守,入內都知閻承翰都大管勾大內公事,權
三司使林特為行在三司使。辛巳[19],以翰林學士王曾攝御史大夫,為考制度使;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段曄攝中丞副之[20]。知製誥錢惟演等編次迎駕父老及州縣係囚,右諫議大夫慎從吉等詳定詞狀,惟不置編次貢奉。壬申,酌獻天書於朝元殿,遂告玉清昭應宮及太廟。
七年正月壬寅,車駕奉天書發京師。禁天下屠宰十日。丙午,至奉元宮,齋於延禧殿。判亳州丁謂獻白鹿一、靈芝九萬五千本。丁未,奉祀經度知製副使陳彭年詣宮殿,大醮。戊申,奉聖號、册寶於庭,拜授攝太尉王旦,持節載以玉輅詣宮奉上。攝中書令丁謂讀訖,置玉匱中。己酉三鼓,具法駕赴宮。時密雪驟霽,自奉元至太清十餘裏,夾道設籠燈燎臺,左右執炬間之,焜耀如晝。五鼓,上奉玉幣酌獻,讀册文,令太尉封石匱。又遣分獻本宮之元中法師、三師、真武張天師,本殿之文子通元真人,列子衝虛至德真人,庚桑子洞靈真人,莊子南華真人,唐明皇、文宗並如從祀例。又遣宰相等薦獻真源觀之三清靈寶天尊、先天觀之元始天尊、元母經師、廣靈宮之先天太皇、洞霄宮之先天太後、竜女。幣色三,清靈寶、元始用碧,太皇用蒼,元母白,皆如太祀禮,餘同從祀。上又詣先天觀、洞霄宮、廣靈宮行香,復至太清宮、真源觀周覽,還奉元宮,賜赦亳州及車駕所經,流以下罪並釋之,死罪奏裁;給復一年半,永減歲賦十之二。升亳州為集慶軍,改真源縣曰衛真縣,給復二年;奉元宮曰明道宮,賜道士、女官紫服、師名,披度者八十人。詔三官正殿,庶民不得輒升;官吏非朝修,止拜庭中。上作《朝謁頌》、《先天太後老君像真武贊》,命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嚮敏中撰《親祀頌》,並刻於石。司天言含譽星見,帝作歌,賜近臣屬和。庚戌,發衛真縣,次亳州,謁聖祖殿,禦奉元均慶樓,賜酺三日。壬子,以順祖惠元皇帝忌,罷賜酺。詔緣路置頓,侵民田者,並據頃畝之數給復二年;其須永占者,優給其直。給亳州公用錢歲七十萬、酒月十斛。甲寅,發亳州。乙卯,次應天府。天書升輦,有雲五色如花木,又黃雲如人連袂,翊輅而行。占雲者雲:『如花木者,木旺與德相生;如人連袂色黃者,子孫分土延祚之兆也。』扶持使趙安仁請播為樂章,以備酌獻。從之。丙辰,升應天府為西京,正殿榜以『歸德』。仍赦境內及東畿。車駕所過縣,流以下罪並放。追贈太祖幕府元勳僚舊及錄常參官逮事者,並進秩。欲授子孫者亦聽。除民幹食????錢。禦重熙頒慶樓觀酺,凡三日。改聖祖殿為鴻慶宮。
二月丁巳朔,發南京。戊午,次襄邑縣,皇子來朝。庚辰,次陳留縣。辛酉,車駕至自亳州。乙醜,詔:『自今天書在朝元殿,車駕由右升竜門入;自東上閤門,就東階赴殿焚香,無陟廣庭,以盡嚴恭之意。所司著為定式。』戊辰,大風揚沙礫五日。習儀於恭謝壇,有墜幘者。己巳,上宿齋於玉清昭應宮之集禧殿。庚午,行薦獻之禮,遂入太廟。辛未,享六室。壬申,恭謝天地於東郊,還,禦乾元門,大赦內外。文武官悉加恩,諸路蠲放租賦有差。癸酉,以吏部員外郎、知製誥李迪知亳州。壬午,開封府言:築恭謝天地壇,
占民田四十八頃。詔給直外,賜錢三千萬,仍蠲其租。
三月庚寅,以奉祀禮成,大宴含元殿。甲午,群臣以次加恩。
四月乙亥,亳州言:自車駕臨幸後,民復業者一千三百。
建宮殿
詔西京建太祖神禦殿
景德四年正月,車駕朝陵。己巳,還至西京。癸酉,詔就西京建太祖神禦殿。
大中祥符二年六月,起玉清昭應宮。知製誥王曾上疏諫,又曰:『並睹西京造太祖影殿,東嶽置會真之宮,計其工庸,亦皆不啻中人百傢之産,然於尊祖禮神則盛矣,其於邦國大計,則猶未足以為當時之急務也。』(詳見《玉清昭應宮》)
四年三月,車駕自汾陰祀畢,還。己卯,入西京。甲申,幸應天禪院,賜監修太祖神禦殿官及工匠、將士衣服、緡錢。
天禧元年五月,西京應天禪院太祖皇帝神禦殿成,為屋凡九百七十一區。己未,命宰相嚮敏中為奉安聖容禮儀使,入內都知張景宗管勾迎奉,左諫議大夫戚綸告永昌陵。癸亥,以樞密使王欽若為奉安太祖聖容禮儀使,贊導乘輿。乙醜,自禁中奉聖容赴文德殿,備儀衛,教坊樂前導。丙寅,上服靴袍酌獻。禮畢,奉以升采輿而行,具鹵簿鼓吹、道釋威儀。上出次奉辭,群臣班辭於瓊林苑門外。奉安日,上不視朝。自是正至朔望,令留司京府官詣殿焚香,及別於正月擇日朝拜,忌日就院設齋行香。
六月壬申,德音:降西京死罪囚,流以下釋之;父老年八十者賜茶帛,除其課役。己醜,嚮敏中至自西京。
據李攸所編《宋朝事實》載,天禧元年六月五日,奉安太祖繪像。德音:『門下:奉先昭孝,列闢之大猷;宥過惟仁,前經之格訓。朕纘承鴻緒,奄宅中區,曷嘗不念王業之艱難,荷中枋之眷祐?剋洽至寧之治,彌增永慕之懷。雖洛師定鼎之都,實藝祖誕靈之壤。興王之氣,始兆於丕祥;布金之園,聿新於崇矩。爰備彰施之彩,處圖眸穆之容。臨遣輔臣,奉安秘宇。苾芬之薦,既獲罄於嚴宮;滂霈之恩,宜麯覃於衆庶雲雲。於戲!貽謀錫羨,適仰於威神:布德均禧,裨周於京邑。庶協無疆之慶,誕昭追遠之儀。告於明庭,鹹體朕意。』
三年十二月丙申,令西京增給應天禪院常住錢日三千,從馮拯之請也。
詔諸州府軍監建天慶觀
大中祥符二年十月甲午,詔諸路州、府、軍、監、關、縣擇官地建道觀,悉以『天慶』為額。民有願捨地材創蓋者亦聽。先是,道教之行,時罕習尚,惟江西、劍南人素崇重。及是,天下始遍有道像矣。殿中侍御史張士遜上言:『今營造競起,遠近不勝其擾。願因諸舊觀為之。』詔從其請。
建祥源觀
天禧二年閏四月。先是皇城司言:『拱聖營之西南,自去年營卒有見龜蛇者,因就建真武祠。今泉源祠側汲之不竭,疫癘者飲之多愈。』甲寅,詔即其地建道觀,以『祥源』為名,士女奔走,徒跣瞻拜。屯田員外郎、判度支勾院河南任布言:『明朝不宜以神怪炫愚俗。』不報。癸亥,詔祥源觀先營正殿及三小殿,餘俟來年興葺。丁卯,命宰臣王欽若管勾修祥源觀事。右正言劉燁言:『前世言聖水者皆詭妄不經。今盛夏亢陽,不宜興土木,以營不急。』疏入,不報。
五月六日丁未,加號真武將軍曰真武靈應真君。
八月庚寅朔,幸祥源觀。
九月,祥源觀成。觀宇凡六百一十三區,以監修內臣東染院使鄧守恩為崇儀使。
三年四月甲午,幸祥源觀。
三年十二月壬寅,幸祥源觀。
四年十一月己巳,以樞密副使錢惟演為都大管勾祥源觀公事。惟演先領會靈觀使,於是乞改命大臣,故特置此職。十二月己卯,給祥源觀公用錢月五十千。
五年十月戊申,祥源觀成,總為屋六百一十三區。都大管勾觀事、樞密副使錢惟演加工部尚書。惟演詣承明殿納告敕,上不許,復令中使就第賜之。昭宣使、嘉州防御使、入內都大管勾祥源觀事張景宗為宣政使;內殿崇班皇太子宮都監雷允恭、內殿崇班皇太子宮祗侯劉從願並為內殿承製;入內東頭供奉官史崇信為內殿崇班,並以祥源觀功畢賞勞也。仍以從願、崇信同管勾觀事。
仁宗至和元年四月,祥源觀火。
校勘記
[1]請準例原本脫『請』字,據《長編》捲七十九補。
[2]請以原本作『請於』,不通。據《長編》捲七十九改。
[3]壬申原本脫此二字,據《長編》捲七十九補。
[4]祀儀原本『儀』字作墨丁,《長編》捲七十九亦闕此字。茲據文意補。
[5]乙未原本脫此二字,據《長編》捲八十二補。
[6]會靈觀原本脫此三字,據《長編》捲八十五補。
[7]會靈觀原本脫此三字,據《長編》捲八十七補。
[8]他縣原本作『七縣』,據《長編》捲八十七改。
[9]右武衛《長編》捲八十八作『左武衛』。
[10]鎮南《長編》捲八十八作『鎮海』。
[11]禮官原本作『儀官』,據《長編》捲七十五改。
[12]七月原本作『六月』,按:《長編》此事在七月,且六月無庚辰日,據《長編》捲七十六改。
[13]自『據李攸編』至『門下省造』凡二百四十一字,《長編》捲七十六原句之下闕。
[14]十月原本脫此二字,據《長編》捲七十六補。
[15]按事實又云以下一百二十字,《長編》捲七十六原句之下闕。
[16]三千《長編》捲八十一作『二千』。
[17]至徒罪者《長編》捲八十一作『至死者』。
[18]鄰州原本『鄰』字作墨丁,據《長編》捲八十一補。
[19]辛巳原本作『辛未』,據《長編》捲八十一改。
[20]段曄原本作『鄧□』,據《長編》捲八十一改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歐陽守道序 | 四庫未收書提要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一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三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四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五下半捲原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六(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七(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八上半捲原闕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九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一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二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三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四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五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六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七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八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十九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 | 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捲第二十一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