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北京地理之名家宅院 》
走近文化名门的幽深底蕴
佚名 Yi Ming
● 民间记忆 当初也曾5年一大修,3年一小修 ●崔大妈(已在这座宅院内居住30多年) 解放之后,这座故居就分给了铁道部,之后转到了铁路局,最后又分给了分局,所以这里面现在住的绝大部分都是铁路职工,我本人也是。当初我们刚来的时候,院子还非常宽敞,所有这些小砖房都没有。地上的草有半人高,空旷得天黑了以后我们都不敢乱走,而记忆最深刻的是,孩子们白天就在空地上踢足球,可见其大。曲曲折折的廊子则可以通到院子里的任何一处,下雨天完全不用打伞。还有两座假山,假山上有藤萝树木,有喷泉石雕,都是我亲眼见过的,非常美丽。最初的时候保护也非常到位,一般5年一大修,3年一小修,维修得很好。可惜现在院子已经完全变样了。 小房子比野草"长"得还快 ●赵大爷(已在这座宅院内居住了近30年) 现在所有的这些小房子差不多都是"私搭乱建"那时候盖起来的。原本哪有人敢在这里头乱盖房子?后来一地震,就没人管了,小房子比野草"长"得还快。原先后花园里有两座假山,现在其中一座已经被铲平,山石全被当了地基,另外一座土山上密密地盖了3间房。土山下面原先还有5间水牢,现在全被填了起来。梁启超的故居应该得到保护,我盼着这座宅子里的违章建筑都能被拆除,恢复原来的样子。 ● 专家访谈 家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后代成长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问:提起梁启超,人们最多的印象还是关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关于他其他方面的了解就很寥寥。您能介绍一下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的一些活动情况吗? 答:梁启超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来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而回国。最初回国时,他仍然积极从政,在北洋政府的政权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经历了从"拥袁"到"倒袁"的整个过程。在北洋政府任职期间,他反对帝制,提倡立宪,有积极的政治影响。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后,梁启超才淡出政坛,出任清华国学院导师,专心于学术研究。他在中国近代政治史和文化史上均有重要贡献。 问: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文化名门世家"的概念,您认为此概念的提出有何意义? 答:以前,我们常常讲到家族传承往往指的是某种工艺美术或绝活绝技,比如京剧,但实际上,在文化方面,也存在这么一个规律,就是家族文化传统。当然也有例外,但总的来说,在一个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能更好地促进下一代的成长,从而实现在某个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 ● 地理与人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早年中举,后入万木草堂,师从康有为。光绪二十一年(1895)赴北京参加会试,与康有为联合在京会试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他发起并领导强学会,主办《万国公报》,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光绪二十四年(1898)授六品衔,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报》,继续宣传改良。"五四"运动时期,梁启超反对尊孔复古,批判封建文化,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开白话文风气之先。辛亥革命后,他拥护袁世凯,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独裁面目暴露后,梁启超又策划蔡锷组织护国军,挥泪反袁。晚年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执教,与王国维、赵元任和陈寅恪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148卷。1929年病逝于协和医院。 梁思成(1901~1972):梁启超长子,中国近代建筑学奠基人。他创建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两个建筑系,用现代的理论和方法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西方现代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有机而完美的结合,并在理论上有很大突破,在实践上则设计出不少精美的新型建筑。他不仅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有重大开拓,同时在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促使其走向世界方面做出过杰出贡献。曾任清华建筑系系主任,1972年于北京病逝。 ● 地名溯源 梁启超故居:位于东城区北沟沿23号。故居为坐西朝东的三进四合院,大门1扇,院内有影壁、垂花门及正房、花厅等建筑。院内各屋均由走廊相连,西部是花园,有土山、花厅和山石等。整个房屋由砖墙围起,主要建筑尚存。另尚有大门对面梁启超书斋和南边的马厩存焉。梁启超故居为东城区重点保护文物。
新京报 编译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
|
|
平淡里涌出了波澜壮阔之美 | 弹劾严嵩的阵地 | 松筠画社的摇篮 | 公车上书的开山之地 | 感悟北京 | 思想的审美远胜视觉的冲击 | 人头攒动的"明星"老宅 | 曾经文人荟萃 | 如今游客如织 | 感悟北京 | 从"隐于朝"到"隐于潮" | 晚清文人理想曾在这里激荡 | 老屋墙上不见青砖 | 也曾俯瞰万日风雷 | 会馆里的乡土情谊 | 感悟北京 | 宣南会馆里散发的文化味道 | 屋寒瓦陋难掩盛门气质 | 宅院两次目睹历史开的"玩笑" | 老宅院里也曾天翻地覆 | 梁启超书斋 | 感悟北京 | 走近文化名门的幽深底蕴 | 在满院墨香里回首文豪走过的路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