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帝國興亡隱秘史:誰殺死了秦帝國   》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6)      瀟水 Xiao Shui

  所以,這就是鄙人說的,中國人有兩個祖先。秦漢時代,正是這兩個祖先的嬗變過渡時代。
  並且我們也得到這樣的結論,人性不是主動的,是由社會結構強烈影響的。社會結構是專製還是民主還是什麽,這個形勢大於人,形勢改變和影響人的品性和價值觀,包括因此形成的社會風氣。
  從某種意義上講,為了完成分封社會嚮皇權專製政治思想觀念的過渡,以及推行帝國新政,鞏固統一,阻遏“以古非今”的逆流,焚書作為一種見效速度快的政策,在短時期內使用,也是必要的。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焚書事業要商量”——意思是不能把“焚書”之事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
  但是焚書的負作用也非常明顯,出現了一個“人們不敢講真話”的局面!
  《史記》中說,當時“天下畏罪,莫敢盡忠”、“群臣恐諛”。意思是,大臣們不敢講真話,不敢從忠於職業的角度來提意見。因為你講你真的思想的話,一旦與當前要求的意識形態不符,你就是“以古非今”、“誹謗時政”,就有一傢子掉腦袋的危險。李斯說,“以古非今者族1
  但是請不要把這種悲哀的局面僅僅想象成是秦時代的災難,其實,所有皇權專製時代都是這樣的。後面之所以被族被坑的事情比較少,不是因為後代的皇帝們心軟了,僅僅是人們已經學乖了,適應了,不再像秦朝時候的人剛剛從分封製過來,還那麽耿介有個性呢。
  不管怎麽樣,“人們不敢講真話”的局面出現了。
  是凡鉗製輿論的時代,就會出現一個“人們不敢講真話”的局面,這沒有什麽奇怪的。
  當然這也反映了思想改造工作的初步成果已經出來了。皇權時代的思想改造,不就是為了讓人民放棄自己的大腦和思想,接受皇帝的大腦和思想嗎?人人不講真話,都講皇帝所倡導和宣講的話了,這不正是這場焚坑運動所要達到的目標嗎?
  於是,萬馬齊喑的局面出現了——連馬這麽愛叫的動物都不敢發聲音了(更愛叫的驢則早被殺光了)。臣子“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下(臣子)懾服謾欺而取容”。司馬遷把秦朝走入皇權專製之後的這種情況記錄在《史記》裏,遺憾的是,這樣的情況並沒有因為秦朝結束而終結,即便司馬遷本人,他的殘廢不也是因為不講上邊要求講的話弄的嗎!
  從此,秦王朝真話消失、言路斷絶,飄揚在朝野上空的到處是假話,秦始皇聽到的是一片歌功頌德之聲,他似乎更加覺得自己一貫正確了。天下大事就是秦始皇一個人做主,丞相大臣都是順着他的意思去說去辦。總之,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秦始皇像一架失去控製的航天飛機,聽憑自己過熱的腦袋把這個被取締了發言權的帝國臣民帶着東紮西撞。
  漢朝人張釋之對漢武帝說:“秦以不聞其過,天下土崩。”確實有道理埃衹不過皇權專製的體係不改,漢朝的皇帝也一樣避免不了走到這樣的局面,雖然他的臣子們這麽苦心積慮地拿着前朝皇帝的覆轍來勸勉他。
  緊跟着焚書,又發生了坑術士的事。
  當時有侯生、盧生兩個騙子,是給秦始皇弄仙藥的,但是弄不來,於是想到了逃跑。逃跑倒是並不打緊,但是兩人臨逃跑前還說了很多話,都是誹謗聖上的,給秦始皇提了很多意見,諸如“貪於權勢”(喜歡獨裁)、“天下之事無小大皆决於上”(不肯授權給百官)、“上不聞過而日驕”(皇上聽不進不同意見)什麽的,並且傳遍了鹹陽。這就要嚴辦了!因為這是對皇帝進行人身攻擊,不是神藥的問題而是嚴重的政治問題了。於是秦始皇警覺起來,認為這個政治事件一定是代表了一批人。
  秦始皇說:“我前一時間剛剛收繳了天下的書籍。但是侯生、盧生這幫人,弄不來仙藥不算,臨走還誹謗我。”秦始皇話裏的邏輯很古怪,收繳書籍和弄仙藥有什麽關係啊?!
  其實很有關係。侯生、盧生的誹謗使秦始皇意識到:雖然前面收繳焚燒了民間書籍(目的是鉗製輿論、禁止議論與誹謗朝政),但這個工作並不很成功,侯生、盧生還不是在這裏誹謗嗎?秦王朝最忌諱的就是誹謗皇帝和非議朝政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1)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2)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3)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4)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5)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1)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2)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3)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4)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5)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6)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1)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2)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3)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4)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5)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6)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1)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2)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3)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4)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5)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6)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7)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