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精品讀庫:這十本書影響了中國   》 第23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14)      梅朝榮 Mei Chaorong

  從常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通常的經驗和知識,順着常規的思路,不可能對"道"的妙諦有真正的徹悟。因而,一般學者,由於未能從萬有中超脫出來,他們從各個側面理解"道",從常識的觀點說明"道",由此偏離《老子》的本來意義,勢所難免。對"道"的片面理解,必然造成對《老子》一書的歪麯解釋,埋沒這本書的重大價值。
  萬世影響,智慧源泉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語堂
  《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它不僅包含着宏奧的哲理,而且藴藏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係統科學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以罕見的深度、廣度和精度而著稱於世。不僅驅使着古代萬千的學問傢為之作註,探其玄秘,釋其奧義,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步入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能的底藴。
  《道德經》對華夏後人的思想和文化影響之大無法估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任何一種植根於中華文化土壤的思想學說,都能從中見到《道德經》的影子,從江湖中的三教九流到高坐殿堂的文人雅士。老子的"天地觀"經過極富想像力的莊子一支神來之筆,衍生出魏晉玄學;他的"玄德觀"經過孔聖人的妙手點化,演變成貫穿中華文化的"德治"主要內容;經由程朱兩位大儒潤色加工,於是創立了宋明理學;老子的"無為觀"被歷代統治者推崇為馭民之術。具體簡述如下:
  《道德經》中的思想,在西漢初年被應用到政治生活中。當時黃老之學十分盛行,漢初的一些政治傢深受其影響。名相蕭何、曹參在治國時"鎮以無為,從民之欲而不擾亂"(《前漢書 刑法志》)。當時不僅蕭、曹深信黃老之學,就連景帝時的竇太後也"好黃老之術",而那些儒者及其學說,在這一時期頗受冷落。
  東漢末年,道教在中國出現,張陵創立了五鬥米道,又稱天師道。奉老子為教主,把《道德經》奉為經典,張魯還寫了一本《老子想爾註》,這是一本很有名的關於《道德經》的註本。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有着巨大的影響力,它將《道德經》作為經典,對這部書的傳播和普及有重要作用,這也表明《道德經》在我國道教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過不小的作用。魯迅說過:中華文化的根底全在於道教。
  魏晉時期,玄學大盛,當時的玄學家註重《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魏王弼《老子註》和《河上公章句》就在此時出現。
  在唐代,《道德經》一書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朝統治者自稱是老子的後裔,所以他們極力推崇老子。規定三教次序以道為先,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尊《道德經》為《道德真經》,令崇玄學的生徒學習,並把《道德真經》為貢舉策試的經典之一,唐玄宗還為《道德經》做註。
  宋代統治者也對道教情有獨鐘,宋真宗時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時把《道德經》列為太學以及各地方學校的課本,並在太學、辟雍各設兩名博士,專門講授《道德經》。宋徽宗自己也親自為《道德經》做註,大加尊崇。
  《道德經》在明清兩代沒有受到像唐宋時期那樣的尊崇,但明太祖朱元璋卻為《道德經》親自作了註,這是中國歷史上又一本《禦註道德經》。
  近代,嚴復、梁啓超、魯迅、鬍適、林語堂等著名思想傢都有《道德經》的論著,都高度評價老子。"五四"運動的科玄論戰有積極的一面,其影響也是深遠的。時至今日,在弘揚東方傳統文化的熱潮中,《道德經》一書已經引起了海內外的普遍關註和推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武漢大學出版社
第1節:前言 巨著,濃縮中國式智慧第2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1)
第3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2)第4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3)
第5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4)第6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5)
第7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6)第8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7)
第9節:品讀《周易》--群經之首 大道之源(8)第10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1)
第11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2)第12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3)
第13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4)第14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5)
第15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6)第16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7)
第17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8)第18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9)
第19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10)第20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11)
第21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12)第22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13)
第23節:品讀《道德經》--百傢之祖 千秋盛傳(14)第24節:品讀《論語》--德侔天地 道貫古今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