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景名胜 》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董耀會 Dong Yaohui
長城在蒙古高原是怎麽分佈的?
蒙古高原位於中國北部邊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戰國趙北界長城沿陰山山脈南麓,蜿蜒於蒙古高原上。趙北長城東起張北經集寧、呼和浩特、固陽、五原至於高闕(今杭錦後旗)。燕北界長城則西起張傢口以南的懷來縣經圍場、赤峰直達遼東。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禦匈奴,將秦、趙北界長城,燕界長城連接起來,修繕、加固、增築,形成的聞名於世的“萬裏長城”,大部分構築在內蒙古高原之上。西漢時期,漢武帝在秦始皇長城的基礎上,於今內蒙古高原上又增築了著名的“河西長城”和“武帝外長城”。河西長城東起今甘肅永登,經永昌、張掖、酒泉直至玉門以西羅布泊一帶。“武帝外城”,東起呼和浩特市以北的百靈廟西南,嚮西大約沿北緯42°綫,於東經105°30′~106°之間進入蒙古國境內,又於東經102°30′進入內蒙古境內,至東經102°20′處額濟納旗蘇古諾爾湖東北,與“居延塞”相接,沿林肯河和額濟納河(今弱水),經金塔達酒泉,與河西長城相接。金代高原上築“兀術邊墻”(又稱金源邊堡或明昌歸城)東起今呼倫貝爾高原額爾古納左旗(根河南岸),嚮西至額爾古納河南岸,經滿洲裏市北,穿越俄羅斯,再嚮西進入蒙古國境內,經烏勒吉河之間,直達肯特山南麓。明代長城南移,多沿內蒙古高原南部邊緣地帶修築。
內蒙古長城“三冠”指的是什麽?
在內蒙古遼闊的土地上,東西南北縱橫走嚮分佈着許多道起伏連綿雄偉的長城,這些長城的修築對於遏製當時戰爭的擴大,保護當地各族人民的生産和安全,都起到過重要作用。著名的長城專傢羅哲文通過多年研究和考察,把內蒙古長城的特點概括為“三冠”:一冠,歷史悠久。據史載,從春秋戰國至明代修築長城的“全盛時期”的兩千多年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在內蒙古修築長城,這是全國其它省、市、區不能比擬的。二冠,修築長城朝代多。除春秋周代南仲城遺跡正在探尋之中外,戰國時代的趙、魏、秦、燕長城遺跡均可尋到,秦、漢、北魏、北齊、隋、遼、金、明各代長城的遺跡也都有保存,這也是其它省、市、區沒有的。三冠,長城里程長。內蒙古境內的長城有3萬多裏,約占全國長城長度的1/3,居全國16個省、市區之首。
漢江流域最早修築的長城是哪道?
漢江流域在春秋戰國時代,東部為楚國,為防禦較強大的諸侯鄰國秦、晉、齊、韓、魏等的進攻,最早修築了長城,在歷史文獻記載稱作“方城”。楚長城的位置,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大致可知:自今河南鄧州市東北起,沿內鄉、鎮平縣交界北行,至南召縣西北,折嚮東行,沿伏牛山而東至葉縣西南境,再轉嚮東南,連接泌陽縣之中陽山而終。最近在河南南召縣與內鄉、魯山、方城三縣交界地帶的山峰上發現有100多公裏的楚長城遺址,與歷史記載完全吻合。
黃河流域分佈的長城主要有哪些?
★黃河流域也是中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境內北方的遊牧民族東鬍、匈奴等,在奴隸主貴族驅使下,經常南下掠擾燕、趙、秦等諸侯國,搶奪牲畜和人口。為防止東鬍、匈奴南掠,這三個諸侯國在他們的北方都修築了長城。為了互相防禦,中山、齊、楚,燕、晉、趙、魏、秦各諸侯國,在他們的邊界上,也先後修築了長城,大多修築在黃河流域。中山國為防禦西南趙、晉強鄰的侵犯,一方面與其東北鄰國齊、燕聯合,一方面在其西南部與趙、晉交界地域黃河中遊,今河北與山西交界地區,修築了中山長城。齊國為防禦楚國在黃河下遊,今山東黃河東岸平陰至膠南修築齊長城。魏為了防禦秦和西戎,在黃河中遊,自華山嚮北沿黃河西岸嚮北修築河西長城(即黃河西岸的長城);在魏境的東南,黃河中遊,自今河南北部武陽(原陽縣西北)嚮南跨越黃河,經今鄭州市東南,至密縣,修築了東南界長城,或稱魏河南長城。秦昭王為防匈奴,在黃河上遊銀川平原與黃河中遊陝晉峽𠔌之間的黃土高原上,自今天甘肅岷縣,經臨洮、蘭州沿黃河南岸東行至寧夏的固原,再經甘肅的環縣、陝西的富縣、延安、綏德、榆林、神木直達黃河西岸修築秦西北長城;在今陝西省華山北麓,嚮北過渭河,沿路河北上至白水縣以北的黃竜山南麓,修築秦東界長城。趙為防東鬍、林鬍西起高闕沿黃河上遊河套平原及前套平原北緣,即狼山、大青山南麓嚮東,直至今河北省張北縣,修築趙北界長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防北方匈奴,連接、加固秦、趙、燕諸侯修築的北長城,增築新長城。另一方面為了鞏固中央集權製,拆毀各諸侯國所築南界長城。漢時除加築河西長城和漢武帝長城之外,在黃河流域長城與秦相同。明代長城北移,在山西西北和陝西東北偏關、河麯跨越黃河,在黃土高原上,西南行經神木、榆林、橫山、靖邊、定邊嚮西北行經寧夏????池、銀川過黃河,沿賀蘭山南行,經棗園堡沿黃河北岸西行,經中衛、景泰、靈武、張掖、酒泉,至嘉峪關。
甘肅境內歷史上都修過什麽長城?
甘肅境內的長城分佈廣泛,年代久遠,蔚為大觀。
甘肅境內戰國時期的秦長城,如今尚有殘跡。公元前279年,秦國“築長城以拒鬍”,自臨洮縣北15公裏墩嚮東,修築長城,經甘肅渭源、隴西、靜寧,寧夏固原,甘肅鎮原、華池等,入陝西吳旗縣,全長80公裏,遺跡現在仍能看到。其中的隴東秦長城,由寧夏彭陽入甘肅鎮原,取嚮東北,經白草山、環縣、華池等,入陝西吳旗縣境,在隴東段總長160公裏。如今白草山至米岔原、營盤山至城梁蓋等幾段保存較好。靜寧縣境的秦長城長60公裏,殘跡可覓。通渭縣境的秦長城,在四落坪至岔口下段保存較好,蜿蜓起伏,可見墩臺遺跡。隴西縣境北部的秦長城遺跡較清晰,多坍成土壟狀。臨洮城北15公裏洮河西岸的三十裏墩,嚮南經傅傢北坪、萬長嶺、長城嶺等地,大部分地段殘跡清晰,尤以萬長嶺至長城嶺一段保存最好,恰似一條巨竜,越嶺跨溝,氣勢壯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
|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3) | 第一編 歷史沿革(4) | 第一編 歷史沿革(5) | 第一編 歷史沿革(6) | 第一編 歷史沿革(7) | 第一編 歷史沿革(8) | 第一編 歷史沿革(9)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0)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1)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 | 第二編 建築遺存(2) | 第二編 建築遺存(3) | 第二編 建築遺存(4) | 第二編 建築遺存(5) | 第二編 建築遺存(6) | 第二編 建築遺存(7) | 第二編 建築遺存(8) | 第二編 建築遺存(9)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0) | 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