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23节:我的第一步(2)
刘绍铭 Liu Shaoming
我想这也是受八股之害。言情小说,一下笔就是“连宵风雨”、“偶患风寒”,使本来精力充沛的人,一下笔,就顿觉憔悴起来。
1956年我到了台北,日常生活开支,本拟靠家教维持,可惜人地生疏,找了两三个月仍毫无头绪,迫得做冯妇,靠稿费维持生活。我开始时投稿的报纸有两家,一为《联合报》的影艺版,并因此认识了黄仁先生,另一家为《大华晚报》,认识了薛心镕先生。
香港方面,因隔了一个海峡,投稿的次数也就减少了。当时尚无“全录”(Xerox)这玩意,稿件虽可用挂号寄出,但编辑先生收到稿件,不一定会用,不用也不一定退回。为了避免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我大学四年所写的稿,差不多全部刊在台湾地区的报纸上。只有一次例外,那是通过夏济安先生的同学程靖宇先生的关系,《工商日报》用了我一篇一次刊完的万字小说。
今天在台湾地区的大学生,自食其力来维持四年大学生活的,相信一定不少,但完全靠稿费过活的,恐怕还是少数吧。如果当时能由我选择,我宁取家教而不写稿。家教的收入比较固定,而写稿除非有连载小说,否则都是游击战争。运气好的话,一个月可能刊出三四篇,运气坏的话,那个月就要断炊了。
柳无忌先生最近有文章提到战时大后方教授的清苦生活,其每月开支常赖稿费和版税挹注。为了使今天靠稿费生活的同学了解一下二十年前台湾地区的生活情形,我就记忆所及,稍述一下当时的稿费“行情”。1956年至1957年,《大华晚报》的稿费好像是四十元千字,《联合报》的六十元。
但如果不拿当时的生活指数来做标准,光说多少钱一千字稿费,仅是个虚数而已。1956年至1959年,我都住学生宿舍,记得那时的膳费是一百五十元一个月。当然,如无津贴,不止此数目。
我们拿电影票价来衡量当时的生活水准吧。那时候,直到我毕业为止,台北西门町电影街一张戏票是十一元吧(1956年时好像是八元),而“新陶芳”和“百乐门”这两家广东馆子的经济客饭是十元一客。
现今回想起来,真是恍如隔世了。
香港的稿费,那时候与台湾的不相上下。《香港时报》是港币六元千字,《新生晚报》七元,而我屡投不中的《星岛晚报》,听说是十元。当时的一二流戏院,座位有前中后座之分。一流戏院前座是一元五角,二流是七角吧。我买的都是前座,中后座价钱若干,不记得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香港,普通西餐馆卖的所谓常餐是一元五角左右。一个普通私立学校小学教员的薪水,充其量也是二百多元而已。
如果稿费、电影票价和客饭价钱可用来做统计数字的话,那么台湾和香港这二十年来的“通货”,膨胀了十倍。这数字跟世界各“先进”国家比,究竟是多呢还是少,手头无资料作比较,但在报纸上常常看到南美洲各国的“膨胀”一两年内动辄以数倍计,真替当地居民担心。换句话说,二十年前十元一客的客饭,现在要花一百多元才有得吃。
应邀写了这个“想当年”的题目,把二十年来的前尘旧事都抖了出来。这二十年中,台湾地区的报纸没有增多,出版社可添了不少。今天集了十万字,想出单行本,不会找不到出版人,但二十年前的出版家,真是屈指可数。姜贵先生的《旋风》,还是自费出版才有机会与读者见面的。
香港的情形却恰好相反,报纸增加了不少,出版社却日见减少。台湾这二十年来,除了培养了不少“买办作家”外,也并未冷落“乡土作家”。过去二十年来,香港在文化上对台湾的“贡献”,只限于武侠小说和港式电影。在香港写文章的朋友,台湾的读者屈指算来,能数出多少位?
台湾地区前辈作家如吴浊流先生,在日治时代写出了像《亚细亚孤儿》这类地下文学。日本人剥夺了中国台湾人的自由,损害了台湾人的尊严,不平则鸣,于是产生了言志作品。但在香港,除了不能直接侮辱英国政府外,其言论自由,真到了直言无碍的地步。
一个人受到压迫才起来反抗,自己的文化受到摧残时才凛然生起保卫文化的使命感。而文艺创作,即使是“为艺术而艺术”,都是使命感催促下的产品。
这真是香港式自由的讽刺。
1978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教育出版社 |
|
|
第1节:目录 | 第2节:文学细胞 | 第3节:诗的功用 | 第4节:成语与文字 | 第5节:有关文化的联想 | 第6节:“支那人的机会” | 第7节:认同与执著 | 第8节:同事·朋友 | 第9节:金漆屁股 | 第10节:入禅的境界 | 第11节:轻薄文学(1) | 第12节:轻薄文学(2) | 第13节:阶级与民族 | 第14节:通人言兽语的年纪 | 第15节:谢师宴 | 第16节:Mea Culpa | 第17节:英伦名士录 | 第18节:去中国的方法 | 第19节:忽然天国 | 第20节:大散文识小 | 第21节:可读 bility | 第22节:我的第一步(1) | 第23节:我的第一步(2) | 第24节:童年今昔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