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梅毅 Mei Yi
李自成聽說吳三桂與清軍搭上綫,不敢怠慢,派出降將唐通與白廣恩先率騎兵趕至撫寧縣東南的一片石,而他自己則率主力布陣於石河(今秦皇島燕塞湖水庫)。
此時,多爾袞及部下將領均心有疑惑,第一是怕吳三桂騙人,第二是清軍從未與李自成交過手,心中沒譜兒。於是,清軍先拿唐通一軍開練,首先在一片石打敗了這批為數不多的前“官軍”與農民軍混合的部隊。一片石戰役,清軍雖勝,但無關山海關大局。
惶急之下,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吳三桂本人親自出關,馳奔歡喜嶺上,拜見多爾袞。
多爾袞拉着吳三桂的手說“掏心窩子”話:“君為故主復仇,大義可嘉。我今次領兵入關,嚴令大軍遵紀,如有人敢搶一粒米,敢動一株草,皆會被以軍法處死。望君告知關內士民,萬勿驚慌。”
吳三桂“感動”之餘,忙與多爾袞盟誓,宰馬殺牛祭天地,表示誰違約誰就不得好死(二人後來均不得好死)。
多爾袞仍不放心,又讓吳三桂剃發。急上墻的生死危急關頭,為得清軍助力,吳三桂衹得和手下幾個高級軍官立刻剃發、稱臣。明軍四五萬人來不及一時全剃發,多爾袞就讓他們先在身上纏白布條作記號。白布不夠,明兵們用裹腳布扯下當記號。由此,混戰之中,清軍見身上裹白布的漢人就知為“盟軍”不殺。
於是,吳三桂下令開山海關門。清軍幾十年夢想,一朝成為現實,而且是兵不血刃,不費一兵一卒,由明兵自己打開了這百萬雄兵難以攻剋的險關。
吳三桂自為前鋒,英王阿濟格居左,豫王多鐸居右,多爾袞自己率主力殿後。
大戰開始。
身經百戰的李自成此時還不知道清軍已經入關,他對吳三桂軍力估計也不足,以為他衹有數千精兵而已。所以,李自成在精神上很鬆懈,與崇禎帝的太子並騎於高崗之上,悠閑觀戰。
吳三桂哀兵,吶喊衝殺。農民軍有“主上”親徵,個個當先。漢人們廝殺在一起,打得你死我活,不分勝負。
鬥至中午時分,畢竟農民軍一方實力占上風,吳三桂有些不支,已呈敗相,明軍被殺過半,勉強支撐。
關鍵時刻,清軍號角聲響起,兩三萬戴鬥笠拖大辮的清軍勁騎忽然吶喊着殺奔而來。
李自成駭然,嚇得差點從馬上掉下來,他當時的反應不是加緊指揮部隊戰鬥,而是低喊了一聲“韃子來啦”,掉轉馬頭就跑。
身經百戰的農民軍得勝在即,忽然看見裝束奇特的清軍縱馬而來,嗷嗷亂叫,登時膽裂。又見“主上”跑了,大傢皆失主心骨,立刻掉頭也跑。
兵敗如山倒。明軍與清軍合擊,一路追殺,二三十裏間,很快堆滿了數萬被殺的農民軍屍體,據說暴骨三年後都收拾不淨。
望着巍巍雄關和遍地的農民軍屍體,高興之餘,多爾袞立刻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李自成僅剩數千殘卒,敗退永平,為泄憤,他下令剮殺吳三桂他爸吳襄,把首級懸於高桿之上。小喘片刻,他急忙遁回北京。
即使在此大勝之際,吳三桂仍存復明之心,令人急速入京,告知北京官員士民準備迎接崇禎帝太子復位。多爾袞當然不幹,事情不瞭瞭之。
北京官民對清軍入關之事根本不知道,皆興奮而忐忑地等待京城重回大明天下。
九宮山下一命亡
四月二十三日,已有李自成敗訊傳回北京。
劉宗敏等人慌忙令士兵搬運兵器上城墻,並拆毀所有靠城的民房以及佛寺。農民軍兵士紛紛相聚,不少人放聲大哭。確實,溫柔鄉太短暫了,大禍即將臨頭。
四月二十六日這天,李自成率殘兵遁回北京。此時,大軍衹剩數千騎兵,步兵全部在山海關及沿途被殺。
這些敗兵入城後,城內的大順兵皆知末日將至,完全喪失紀律,開始在北京城內燒殺姦掠,備極慘毒。
吳三桂一傢不必講,李自成入城後,第一件事就是派人把他全家三十四口盡數剮殺,一個不剩。
轉天一大早,李自成即在武英殿舉行正式的“登基禮”,追尊自己老李傢七代皆為帝後(估計他衹記得上兩代)。然後他頭戴冠冕,受“百官”朝賀。(李自成先前在西安已經稱帝,在進京路上一直稱“朕”。)
為了便於逃跑,他草草結束典禮,然後派人在城外加緊準備,當夜把北京城內宮殿及九門城樓盡數焚毀。
然後,他以效天為名,第二天一大早就匆忙離京,嚮西奔逃。逃之前,農民軍把皇宮內金器和金錠皆熔鑄成大餅,騾載數萬餅,隨軍而走。
混亂逃亡途中,崇禎三個兒子均於亂中走散,但李自成始終未加害他們。
部分北京居民見農民軍敗走,在城內搜出腳慢未走的農民軍或傷兵數千,盡數殺死。李自成聞之,大怒,立遣數千鐵騎往回奔。
恰巧,一傢被殺三十四口的吳三桂率部報仇心切,率軍已經殺至城南,農民軍士兵不敢攖鋒,即刻掉轉馬頭奔逃,北京由此躲過大劫。
自入城到離京,“大順”政權,僅存在了四十二天。
五月二日,多爾袞率清軍抵至北京。士民大喜,以為是吳三桂擁太子而至,紛紛出城擺香案迎接。結果,看見一大群清軍,大傢驚愕異常,但最終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