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
第2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9)
周为筠 Zhou Weijun
胡适灵堂设在台北市极乐殡仪馆,遗体安放在冷杉木特制的灵柩里,身着蓝色长袍,黑色马褂,脚穿布鞋,遗体上覆盖着北京大学校旗。蒋介石3月1日亲往祭吊,并亲书挽联一副悬挂灵堂中央:
适之先生千古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蒋介石这副挽联恰好确切地概括了胡适一生复杂的思想和经历,终其一生乃不旧不新又又旧又新,不古不今又又古又今,不中不外又又中又外,新旧的矛盾在胡适身上时刻体现并冲突着,又以本质上的存旧去新和形式上的除旧布新为归宿。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既不赞成共产主义,也反对三民主义,他崇尚的是美国的民主。胡适一辈子没写过批判共产主义的文章,但反对国民党的文章他倒写过不少。
晚年的胡适正如唐德刚在《胡适杂忆》中所说:"胡适之晚年洗尽铅华,恢复他原来儒生的真面目。"唐德刚和老师在异域朝夕相处之间,同是天涯沦落人,对这一点是深有体验的。长期以来胡适是被作为自由主义大师来看,却忽视了他"三分洋货,七分传统"的真实身份。
胡适与孙子在一起。
胡适与世长辞
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
李敖在《播种者胡适》一文中批评胡适在"全盘西化"上还太保守,去搞什么整理国故那样"开倒车的学术",脱不开"乾嘉余孽"的把戏,把文史学风带到了迂腐不堪的境地。也许,这正是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在胡适身上的闪光点。胡适一生待人处事无不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深得儒家的宽恕之道。
胡适晚年在台湾的学术工作也主要在整理国学方面,虽没有完成他自己所谓"完成个人多年来计划之著作",也没有取得什么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这一时期还是留下大约300万字的文稿,内容主要在佛教和禅宗史研究,对《红楼梦》站在更高的视角来判断其价值,突破了狭义的"红学"研究,打破了对《红楼梦》文学价值的某种迷信。其学术绝笔1962年2月20日致作明的信,也是谈《红楼梦》问题。
台湾的老百姓并不因为时过境迁而忘记对这位启蒙大师的敬意。前往灵堂瞻仰遗容的市民络绎不绝,殡仪馆前几天内人流不息。胡适治丧委员会光收到各界人士送的挽联挽幛就有八百余件,其中如:"共党既骂之,国人又骂之,容身无片土,天乎痛哉! "胡适一生遭遇的谩骂可谓多矣,正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这挽联把胡适一生四处碰壁的悲剧性命运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
3月1日,陈诚率治丧委员会全体委员举行公祭,参加人士近3万多人,上至国民党党政大员,下至家庭妇女,都前往致祭瞻仰胡适博士遗容。10月15日,胡适遗体入殓,安葬于台北南港旧庄墓园。启灵出殡时,从台北市到南港的马路两旁自动来送殡者多不胜计。灵车开至松山以后,沿途居民家家燃香,户户路祭,直到南港,一路鞭炮声不断。
胡适从年轻时就深负大名,尔后四十多年他始终维护清望而不坠,死在"中央研究院"院长的位子上也算死得其所。他身后享受的哀荣比在这个时期先后死去的任何一个"党国要人"都要大,因为他赢得了台湾人民近乎盲目的崇拜。所以胡适的葬礼空前的隆重,百姓都自发地参加送葬。
台湾当局把胡适生前住所辟为"胡适纪念馆",并相应成立管理委员会和"胡适遗著编辑委员会"。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胡适虽然没能叶落归根,回到自己美丽的徽州故里,但长眠在他的第二故乡的泥土里也算无憾。
在胡适墓门上刻着蒋介石书写的"德学俱隆"四字。右首高坡上,有北京大学校友会建造的纪念亭;左首有中国公学校友会建造的半身铜像。胡适的墓志铭这样无限诗意地写道: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至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前言(1) | 第2节:前言(2) | 第3节:前言(3) | 第4节:前言(4) | 第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 | 第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2) | 第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3) | 第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4) | 第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5) | 第1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6) | 第1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7) | 第1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8) | 第1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9) | 第14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0) | 第15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1) | 第16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2) | 第17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3) | 第18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4) | 第19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5) | 第20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6) | 第21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7) | 第22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8) | 第23节:胡适书生最后的闹与寂(19) | 第24节:傅斯年归骨于田横之岛(1)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