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宇宙、地球和生命的進化:時間的1000個瞬間   》 第23節:二、太陽係形成(1)      林為民 Lin Weimin

  二、太陽係形成
  太陽係是我們棲息的傢園,是地球和生命起源的地方。太陽在浩瀚的恆星海洋中毫不起眼,但是因為它離我們最近,所以研究太陽係的起源可以最終瞭解其他恆星的起源,而且我們也十分有必要知道我們生存的這個星係是如何開始的。
  1.起源假說
  一個圓滿的太陽係起源理論必須能解釋太陽係目前存在的基本特徵,否則我們就衹能假定太陽係形成之後存在過某種強大的外界擾動,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下面便是起源理論所必須解釋的主要特徵:
  (1)幾乎全部繞太陽運轉的天體的運動(公轉和自轉)都在同一方向,衹有天王星、金星、少數衛星和許多彗星是例外。
  (2)這些天體的軌道平面相互之間夾角很小。例外的情況是天王星的衛星和多數亮彗星。
  (3)行星的赤道面和太陽的赤道面一樣,都近似平行於各個行星的公轉軌道,而衹有天王星特殊。
  (4)四顆類地行星的密度遠比四顆類木行星的密度要大。
  早期假說
  法國人布豐提出的太陽係起源假說是依據這樣的信念:彗星是一顆甚為龐大的天體,它一旦碰到太陽上就必定會裂為碎塊而飛散到太空去,地球和其他行星就可能是由這種碎塊形成的。
  我們現在知道,彗星的質量極小,不會産生上述可能的過程。這個假說後來又做了修正,即認為太陽沒有與彗星相撞,而是和另一顆恆星相碰。當然,若兩顆恆星相碰,其規模肯定是相當可觀的。不過,恆星彼此相隔太遠,它們相碰的可能性之低可以完全否定這一設想。
  如果恆星之間直接碰撞讓人難以置信,那麽,會不會有另一顆恆星與太陽非常接近呢?兩顆恆星可如此的近,以至於恆星的潮汐力(兩顆離得很近的星球,互相相嚮的一面互相吸引的力和互相相背的一面互相吸引的力是不同的,這個差別就是潮汐力)互相能夠從太陽或恆星中吸出一股類似雪茄煙霧狀的氣團,使之最後能凝聚成為行星和衛星,但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仍是極小的。有人估計,自地球有生以來,在含有2000億顆恆星的銀河係中,經這種過程産生的行星係統僅有10個。
  面對着茫茫的恆星世界,天文學家無法認同這樣的陳舊觀念-地球在宇宙中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的行星係統是無與倫比的。假如一個天文學家能完全客觀地研究宇宙,他就不會承認天空中數不勝數的恆星都是單為人類的利益而存在的。他必然認為還有不少的恆星,其周圍運行着有與人相似的生命存在的行星。所以,他對那些諸如恆星相撞或恆星接近之類的假說不予理睬,因為接受這樣的假說,就無異於承認我們太陽係賦有特殊性或近似特殊的條件。
  而且還有人證明過,即使兩顆恆星相撞或互相靠近,拋嚮太空中的氣體也不會凝聚為行星,因為氣體的密度肯定很低,氣體的運動衹能導致氣體的繼續擴散。所以天文學家力求把太陽係的形成解釋為一種不受外界影響的自身獨立的變故。
  星雲收縮說 星雲說
  星雲說是18世紀後半葉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來的。星雲說認為太陽係是由一團巨大、灼熱而又轉動着的原始太陽星雲在引力作用下演化而成的。成分以氫為主的氣體雲在銀河係中是極為普遍的。有人估計,氣體雲的某一部分可能脫離氣團的主體而自發形成一個局部旋渦。在一些亮星雲的照片中,顯示出在這些亮星雲與地球之間存在着晦暗的"球狀體",這一事實更加重了上述論證的分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1節:一、時間荒漠第2節:二、時間零點(1)第3節:二、時間零點(2)第4節:二、時間零點(3)
第5節:二、時間零點(4)第6節:二、時間零點(5)第7節:三、物質形成(1)第8節:三、物質形成(2)
第9節:三、物質形成(3)第10節:三、物質形成(4)第11節:三、物質形成(5)第12節:三、物質形成(6)
第13節:三、物質形成(7)第14節:三、物質形成(8)第15節:三、物質形成(9)第16節:三、物質形成(10)
第17節:三、物質形成(11)第18節:一、恆星(1)第19節:一、恆星(2)第20節:一、恆星(3)
第21節:一、恆星(4)第22節:一、恆星(5)第23節:二、太陽係形成(1)第24節:二、太陽係形成(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