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士敦这位爱红脸的苏格兰人是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给自己取了个雅号:志道。他入宫时才40余岁,但看上去很苍老。他的行动很敏捷,中国话很流畅,尤其是科学技术方面的造诣和丰富多彩的海外见闻深深地吸引着少年皇帝。他给皇帝讲解画报上的坦溥仪、润麟、溥杰、庄士敦(从右至左)在御花园。克、飞机、大炮,描述协约国作战的勇敢。在吃糖果的时候,能轻松地讲银色的包装纸和化学方法制造水果的味道以及那些机器的构成。他教英文,更传授一种高雅的英国绅士风度和礼仪。到后来,在溥仪的眼里,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连他衣服上的樟脑味也是香的。庄士敦使溥仪相信西洋人是最聪明最文明的人,而他正是西洋人里最有学问的人。连庄士敦也没料到他在小皇帝身上产生了如此大的魅力:他穿的毛呢衣服使溥仪对中国丝绸价值发生了动摇,他口袋里的自来水笔使溥仪对中国的毛笔宣纸感到自卑。
庄士敦的课外话题深深地影响着溥仪,甚至越来越多地占用了上课时间。他谈论英国王室的生活,讲各国政体国情的差异,讲大战后列强各国的实力,讲世界各地的风光和“日不落”帝国的辖域、风物以及中国的内战,民国的可笑和风头正劲的白话文运动。庄士敦说:“从每种报纸上都可以看得出来,中国人民思念大清,每个人都厌倦了共和。我想暂且不必关心那些军人们的态度,皇帝陛下也不必费那么多时间从报纸上去寻找他们的态度,也暂且不必说,他们拥护复辟和拯救共和的最后目的有什么区别,总而言之,陈太傅的话是对的,皇帝陛下圣德日新是最要紧的。”
溥仪对欧化生活心驰神往,对庄士敦亦步亦趋地模仿,并打算到英国去读牛津大学。
胡适:我为皇帝的召见所感动
胡适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位大名鼎鼎的学者。他的原名是胡洪骍,字适之,是安徽绩溪人。早年肄业于上海中国公学,接触新学,接受新思想,信奉进化论。1910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从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1917年年初,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用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从此,揭开了新文学革命的序幕,影响很大。1917年7月,他回到中国,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加编辑《新青年》,发表一系列新诗,汇成新诗集《尝试集》,成为当时十分轰动而极具代表性的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
1919年7月,他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改良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他还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研究方法,在社会上影响巨大。1922年,他离开《新青年》,创办《努力周报》。他认为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是“海外奇闻”,宣扬“好人政府”,主张省自治联邦制。1925年,他参加了段祺瑞总理策划的善后会议,对抗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胡适先生才华横溢,在1918年10月号《新青年》上发表了《什么话》一文,开创了中国最早的一种杂文体,影响十分广泛。此文撮录报刊上许多光怪陆离的事实报道或有关头面人物荒诞不经的言论公布于世。有的全文照录,有的写几句按语稍作提示,进一步阐释和引申发挥,以让读者更明了其本意。报上平常登载的都是些公然而平常的东西,谁都不觉得奇怪,然而,就是这些登载的事件和言论,“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经选择、编排和剪辑之后,列举出来,展示给大家,就能看出“或可使人肉麻,或可使人叹气,或可使人冷笑,或可使人大笑”的地方来,所以,鲁迅先生很赞赏这一文体,常以“立此存照”为题运用这一文体。
胡适先生的《什么话》写得痛快淋漓:
我们每天看报,觉得有许多材料或可使人肉麻,或可使人叹气,或可使人冷笑,或可使人大笑。此项材料很有转载的价值,故特辟此栏,每期得以一页为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