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么一个"继"字,我的理解是,不是简单的传承,而是真正的阐发,要像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继承。
"究天人之际"是一种哲学;"通古今之变"是一种史学;"成一家之言",他那样一种汪洋恣肆、"无韵之离骚"的笔法其实是一种文学。
文史哲融入一体的时候,他的《史记》才会成为二十四史之首。
虽然它远远不如《汉书》那样经得起推敲,但它那种个人的风发扬厉,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在里面是有的。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说到他的父亲司马谈在病中向儿子托付,说五百年有周公,五百年有孔子,而到今天又这么多年了,有谁可以继绝学,为往事作一种阐发呢?司马迁在父亲的床前涕泗横流地说,小子何敢让贤,这是历史的选择,自己是无法推卸的。
我觉得,这就是文人的使命,所以你"为往圣继绝学",是对历史的交代;"为万世开太平",是对未来的承诺。
今天的社会需要我们太多的人来改变,但那样一种"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它必须托付给一个健康的、有能力的、蓬勃的、有梦想的生命,这个生命本身不能是暗淡的、瘠薄的、脆弱的、消沉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拥有了风发扬厉状态之后,才去担任那样的职责。
你创造,你快乐,你成就世界,世界也会成就你的生命!给你的是情分,不给的是本分有很多人对我说,《论语》再好,它也是两千多年前的东西了,当今社会跟两千多年的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他们就又了这样的疑问:当经典智慧和现实生活发生矛盾的时候,会不会有挫败感?会不会有怀疑、沮丧的时候?我说,当然人人都有他的怀疑和沮丧,但我们不能将其归咎于经典或现代给我们的理念。
孔子有一句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当你真正了解了生命规律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抱怨的。
你不把自己的生命交出去,你也不要指望哪一个经典来拯救你。
你不断章取义,不急来抱佛脚,哪有他人的智慧可以用来抱怨?只有感激。
我觉得,每个人在完成生命觉悟、修炼、自省的过程中,这个世界给你的都是情分,不给的都是本分,在本分的时候不要抱怨,是情分的时候要学会感恩。
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每悟出来一点,它都是很美好的事情。
在困顿迷惑的时候,我相信泰戈尔说的一句话:"人向前走路,抬脚是走路,落脚也是走路,如果只抬不落,我们怎么往前走?"人的情绪总会有它的潮起潮落,你在迷惑的时候,会想到这是两个波峰之间的一个波谷,下一个波峰即将到来,所以凡是路总会走得过去的。
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面对困顿,佛家有个境界,当世界无情时我多情,当世界多情时我欢喜。
欢喜之心一直在,没有什么迷惑走不过。
当这个世界给你情分的时候,当经典给你智慧的时候,你要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我们的心灵才得以获得重生的力量,然后我们才可能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去回报,去爱这个世界,去平等地对待世间万物。
这就是儒家说的"仁",墨家说的"兼爱非攻"。
百家之说异彩纷呈,各有自己的一种阐发。
墨家"兼爱非攻",这是它的核心理念。
也许有人会说,儒家被各个朝代的封建君主拿来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它特别强调尊卑、等级,它怎么会有真正平等的"仁爱"呢?我想所谓等差之说,其实是它在后世作为统治之术被人为地放大了。
可以说,当儒家真正强势起来的时候,也是它弊端最明显的时候。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时候,儒作为绝对主流的意识形态,它的强权被放大,等差就随之出现,因为它成了统治阶级的一种御用术。
但是,如果我们回到本初,回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的一个性情层面,应该说等差是不明显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