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今註今譯   》 梁惠王篇第一(20)      王云五 Wang Yunwu    史次耘 Shi Ciyun

  ⑦而:猶與也。及也(王念孫說)。
  [今譯]
  滕文公問孟子道:“滕,是個小國,竟夾在齊楚兩大國的中間,奉事齊國呢?還是奉事楚國呢?”孟子答道:“這項謀略,不是我能所想得到的。必不得已,衹有一個變通計劃:掘深了城河,築高了城墻,施行善政,和百姓堅守這個城。百姓寧願犧牲性命,也不肯離去,這倒是可以有所為的。”
  [章旨]
  此章孟子告滕文公應行義施仁而得民心,以圖自立自強之道。
  (二十一)築薛章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①,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②,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③。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④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⑤,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⑥何哉?彊為善⑦而已矣。”
  [今註]
  ①薛:小國名。在滕之南,與滕接壤,齊滅其地,欲更築其城。文公恐其由薛及滕,故問孟子。《戰國策·齊策》:“靖國君將城薛。”是城薛者,乃齊田嬰也。今山東滕縣東南有薛城,即其故地也。
  ②邠:同豳。周舊國。今陝西栒邑縣西。
  ③去之岐山之下居焉:事詳下章。
  ④苟:誠也。
  ⑤創業垂統:“創”,本作刱,始也。“垂”,由先傳布於後也。“統”,緒也。朱註:“君子造基業於前,而垂統緒於後,但能不失其正,令後世可繼續而行耳。”
  ⑥彼:指齊國。
  ⑦彊為善:“彊”,同強,上聲,勉也。“為善”,修德行仁也。
  [今譯]
  滕文公問孟子道:“齊國人將要在我鄰國薛地築城,我很恐懼。要怎麽樣應付纔好?”孟子答道:“當初太王住在邠邑,北狄常來侵犯,太王即離開邠邑,避到岐山腳下,這不是太王定要選取這塊土地,確是出於萬不得已!君今衹要效法太王,真正做善事,後代的子孫,必定有王天下的。所以君子已經創了基業,遺留個美好的榜樣傳給後人,至於將來能不能成功,就要靠天意了。現在君對齊國能怎麽樣,衹有勉強做善事罷了。”
  [章旨]
  此章言君子求其在我,故特勉滕文公修德行仁。
  (二十二)竭力章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①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②,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③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④。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⑤,邑⑥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⑦。或曰:‘世守⑧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⑨。”
  [今註]
  ①則:猶若也(王念孫說)。下“則可”之則,當訓乃。
  ②皮幣:“皮”,即虎豹麋鹿之皮,狐貉之裘等。“幣”,即繒帛之貨。
  ③屬:音燭,會聚。
  ④不以養人者害人:朱註:“土地、本生物以養人,今爭地而殺人,是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也。”
  ⑤梁山:山名。在今陝西乾縣西北。
  ⑥邑:作動詞用。營作都邑也。
  ⑦歸市:趙註:“言樂隨大王,如歸趨於市,若將有得也。”朱註:“人衆而爭先也。”義亦通。
  ⑧世守:趙註:“或曰:土地,乃先人之所受也,世世守之,非己身所能專為,至死不可去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編纂古籍今註今譯序《孟子今註今譯》序(1)《孟子今註今譯》序(2)梁惠王篇第一(1)
梁惠王篇第一(2)梁惠王篇第一(3)梁惠王篇第一(4)梁惠王篇第一(5)
梁惠王篇第一(6)梁惠王篇第一(7)梁惠王篇第一(8)梁惠王篇第一(9)
梁惠王篇第一(10)梁惠王篇第一(11)梁惠王篇第一(12)梁惠王篇第一(13)
梁惠王篇第一(14)梁惠王篇第一(15)梁惠王篇第一(16)梁惠王篇第一(17)
梁惠王篇第一(18)梁惠王篇第一(19)梁惠王篇第一(20)梁惠王篇第一(2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