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路遥十五年祭 》
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
李建军 Li Jianjun
村里掌权的重用王卫国,县上办事的也给他谋出路,明明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对象,县上通过公社却调这个"老贪农"参加进驻百货公司的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宣传将近一年,熟人揶揄他是"贪宣队员"。
"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王卫国来往于县里上层人物之间,有缘结识了延川几位众所公认的"智多星",他们很会审时度势,能言善辩,立足于王卫国眼下的处境,民办教师和贫宣队员,都非长久之计。他读的书多,笔杆子利索,文有新意,搞写作,只要肯下功夫,或可有成,舍此别无它途。还有行家补充,文学作品不受地域限制,当地不发外地发,真名不行用笔名,就更鼓励起王卫国搞文艺创作的信心。他以缨依红、路遥等笔名,先在县文化馆的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柳》、《车过南京桥》短诗,两炮打响,小伙子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向文坛进军,读、写、改,近乎废寝忘食。
在路遥的创作生涯中,曹谷溪是个不能不提及的人物。曹谷溪一九六五年即出席过全国青年业余作者代表大会,在陕北小有名气。他热衷于文学事业,不遗余力地提携后起之秀。按说,他与路遥"文革"期间分属两大派,所谓势不两立,但是他以文学事业为重,赏识路遥的才气,便倾心扶持。为帮路遥成长,他动过脑筋,想过办法,也受过气,凭那三寸不烂之舌,活动通政工组长,说服城关公社领导,将路遥抽到县革委会通讯组,名为培养通讯骨干,实际是给路遥创造条件。报上差费,让他拿上介绍信,四出采访,扩大视野。当时全县出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典型--新胜古、槐树坪、四新树,都留下路遥的足迹,模范人物陈静亭,他也访问过。这一段的诗歌、小说创作,因受生活阅历所限,多是这方面的题材。
路遥遇事敏感,长于推理。在县委通讯组抽他与北京知青陶正编辑诗歌油印本时,林彪事件突发,两位青年急着想问个大概,谷溪同志不敢明告,故意将集子里一首诗中"平型关前逞英豪"修改为"青纱帐里逞英豪",他与陶正据此判断,并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林副统帅出事了!此后,林彪事件的真相传开,死党之一的王维国,与王卫国音同,路遥便不再使用其真名了,一连干了两期(别的青年只准一期),实在没办法留人了,谷溪又与县文教局管文化的干部疏通关系,让路遥以代理教师的身份,进县文艺宣传队搞编创。其间,路遥的文学才华充分地显露出来,县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议论:这小子出手不凡,将来还就看他创一番世事哩!
1972年5月,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编的诗集《山花》出版,四十一首诗作中,路遥及与谷溪合作的就选了七首,它们是《灯》(合作)、《进了刘家峡》、《电焊工》、《老汉走着就想跑》、《山村女教师》(鲁元笔名)、《当年"八路"延安来》(合作)以及《塞上柳》。同期陕西省工农兵艺术馆编的《山丹丹花开》,亦选入路遥的三首诗作,即《车过南京桥》、《当年的"小八路"回延安》(与谷溪合作)以及《塞上柳》。《延安山花》再版时,又增补了路遥的《老汉一辈子爱唱歌》。
至于刊登在延川县工农兵文艺创作组的铅印小报《山花》上的就更多了,第三期上有与谷溪合作的《赞歌献给毛主席》,第五期有叙事诗《桦树皮书包》,第七期的小说《优胜红旗》,第九期有诗《老锻工》,第十五期只登了他的小说《基石》,第十八期有小说《代理队长》,体裁上,由诗歌向小说过渡。
路遥不停地创作,知名度越来越高。1972年8月2日《陕西日报》载《〈山花〉是怎样开的?》写道,"城关公社刘家圪崂大队创作员王路遥同志,一年中创作诗歌50余首,其中有6首在报刊上发表。" 《人民日报》1973年11月30日《重视群众文艺创作,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表彰束鹿、延川蓬勃开展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活动时,介绍"刘家圪崂大队回乡知识青年王路遥,在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亲眼看到广大贫下中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劈山修渠,改土造田,深受鼓舞和感动,他一边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写出50多篇文艺作品,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做贡献的精神风貌,他写的诗歌《老汉走着就想跑》、《塞上柳》、《进了刘家峡》以及小说《优胜红旗》等,已在地方报纸和陕西省文艺刊物上发表"。路遥的作品,引起了省内外评论界的重视,一些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如王恩宇、师长泰、王百龄、刘羽升等,在《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延河》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中,都屡次提及,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世界出版社 |
|
|
第1节:人们为什么怀念路遥(代序) | 第2节:第一辑历程(1) | 第3节:第一辑历程(2) | 第4节:第一辑历程(3) | 第5节:第一辑历程(4) | 第6节:第一辑历程(5) | 第7节:第一辑历程(6) | 第8节:第一辑历程(7) | 第9节:第一辑历程(8) | 第10节:第一辑历程(9) | 第11节:第一辑历程(10) | 第12节:第一辑历程(11) | 第13节:第一辑历程(12) | 第14节:第一辑历程(13) | 第15节:第一辑历程(14) | 第16节:第一辑历程(15) | 第17节:第一辑历程(16) | 第18节:第一辑历程(17) | 第19节:第一辑历程(18) | 第20节:第一辑历程(19) | 第21节:第一辑历程(20) | 第22节:第一辑历程(21) | 第23节:第一辑历程(22) | 第24节:第一辑历程(2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