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三、 杜甫(2)
閔澤平 Min Zeping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脫略小時輩,結交皆老蒼。
歷來人們都把杜甫的詩歌看成歷史的見證,所以杜詩有“詩史”一說。《新唐書·文藝傳·杜甫傳贊》雲:“(杜)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後來清人仇兆鰲在《杜詩詳註》序言中總結說,宋人稱杜甫為詩史,明人稱杜甫為詩聖;稱詩聖是因為杜甫立言忠厚,可以垂教萬世也。杜詩“詩史”的價值,已毋庸贅言,但杜詩之所以號稱“詩史”,並非他一開始就立意寫出史詩,他更多的從個人的經歷中去感受時代的變遷,所以較早賦予杜詩“詩史”的《本事詩》說:“杜(甫)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可見孟棨等人認為,杜詩之所以為“詩史”,首先還是把他個人的經歷全面展示出來了。他的詩歌,即使是詩史,也是他個人眼中的歷史。這些歷史,首先是老杜個人的歷史。
從《壯遊》詩中,我們可以瞭解老杜童年的相關信息。比如他七歲就開始寫詩,後來杜甫又在《進雕賦》中說“自七歲所綴詩筆,嚮四十載矣,約有千餘篇”。看來,老杜還是有心人,把他七歲的作品都用心地保存下來了。九歲的時候,杜甫開始練習書法,不過這時他臨摹的不是他祖父的字,而是唐初書法大傢虞世南的字體,因為在《贈虞十五司馬》中,詩人明確地說“遠師虞秘監”——如果這句詩不是老杜臨時鬍謅用來吹捧糊弄對方,那就說明老杜明顯對祖父的書法缺少信心,因為虞世南剛好是學王羲之的,而祖父杜審言又聲稱可以做王羲之的老師。大約在十四、五歲左右,老杜就經常出入考場了。考試成績如何呢?老杜沒有誇耀,估計是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他所得意的是當時的文壇名宿都很器重他,在另一首自我推薦的詩篇《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中,老杜有些誇張地說大才子李邕請求與他見面,王翰希望能夠把傢搬到他的隔壁做鄰居,即“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這兩句詩如果倒過來解讀,可能更接近事實,可以確定的信息是老杜曾經拜訪過李邕、王翰,大傢可能認為老杜有潛力,會成為班固、揚雄那樣了不起的文學家。這種鼓勵的話語,我們經常在各種傳記中見到,大致是百發一中,老杜總算沒有讓他們看走眼。
天寶十四載,四十三歲的杜甫在長安進獻《奉西嶽賦》,在表文中他介紹自己“少小多病,貧窮好學”。從各種材料來看,詩人肯定是“貧窮好學”的。至於“少小多病”,似乎也是事實,衹不過當是嬰幼兒期間的事情了。在杜老寥寥無幾的墓志銘中,有一篇情真意濃的《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主人公是他的二姑。杜甫的母親,在生下他不久之後就與世長辭了,杜甫的哥哥也很小夭折了,這個苦命的“杜二”——他排行第二,李太白寫給他的詩歌就名為《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衹好寄養在他二姑傢中,他的繼母生下了諸多的弟妹如杜穎、杜觀、杜占、杜豐等,自然無力照顧他。有次,杜二與姑母的兒子同時病倒了,巫醫說,靠房柱子東南方睡覺就可能痊愈。二姑的兒子原本就睡在那個地方,這時便與杜二調換了位置。時隔不久,杜二奇跡般的痊愈了,而二姑的親生兒子卻死去了。多年以後,每念及這件事,詩人都情不能已,這種片段的記憶反復強化,也讓他感覺到自己從小體弱多病。
但十多歲以後的杜甫卻是生竜活虎的。在《百憂集行》中,他回憶道:
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想想嚴肅的詩聖,在十五歲的時候還是那樣頑皮,像個精力充沛的小黃犢,四處跑來跑去,又如淘氣的小靈猴,在樹上晃來蕩去,真令人莞爾。事實又一次證明,苦讀是必要的,遊戲也是不可或缺的,詩聖也有愉快輕鬆的童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