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一爐煙火   》 第23節:白先勇是這樣長大的(2)      劉紹銘 Liu Shaoming

  三
  白先勇的創作類型一直是小說。他可能寫過新詩或劇本,但我沒有看過,亦沒有聽說過。他沒“刻意”寫過像朱自清的《背影》那類散文。所謂“刻意”,就是非常“自覺地”寫散文,像梁實秋、像餘光中、像董橋。
  但白先勇在小說以外的文字,有不少是以隨筆或序跋形式發表的散文。寫小說,他“六親不認”,前面說過了。在散文的字裏行間出現的白先勇,有血有淚,坦坦蕩蕩。
  《樹猶如此》是紀念亡友王國祥君之作。王國祥患了“再生不良性貧血”,百醫無效。1992年1月,王國祥55歲生日,白先勇提議到一傢海鮮酒傢給他慶祝,誰料惡疾到了末期的王國祥,蹬不上通到酒傢的那二十多級的石階,衹好作罷。兩人回到王國祥傢,煮了兩碗陽春面吃。
  星期天傍晚,我要回返聖芭芭拉,國祥送我到門口上車,我在車中反光鏡裏,瞥見他孤立在大門前的身影,他的頭髮本來就有少年白,兩年多來,百病相纏,竟變得滿頭蕭蕭,在暮色中,分外怵目。開上高速公路後,突然一陣無法抵擋的傷痛,襲擊過來,我將車子拉到公路一旁,不禁失聲大慟。
  白先勇寫隨筆,信手拈來,不少日後可作文壇史話。他的小說係列,除《臺北人》外,還有《紐約客》。下面文字出自《驀然回首》的記載,可作《紐約客》的緣起看:
  暑假,有一天在紐約,我在Little Carnegie Hall(小卡內基音樂廳)看到一個外國人攝輯的中國歷史片,從慈禧駕崩、辛亥革命、北伐、抗日,大半個世紀的中國,一時呈現眼前。南京屠殺、重慶轟炸,不再是歷史名詞,而是一具具中國人被蹂躪、被凌辱、被分割、被焚燒的肉體,橫陳在那片給苦難的血淚灌溉得發了黑的中國土地上。我坐在電影院內黑暗的一角,一陣陣毛骨悚然的激動不能自已。走出外面,時報廣場仍然車水馬竜,紅塵萬丈,霓虹燈刺得人的眼睛直發疼,我蹭磴紐約街頭,一時不知身在何方。那是我到美國後,第一次深深感到國破傢亡的徬徨。
  去國日久,對自己國傢的文化鄉愁日深,於是便開始了《紐約客》,以及稍後的《臺北人》。
  宋明話本的說話人,喜歡站到臺前來嚮聽衆“言志”,說三道四。這令後人寫小說,引以為戒。白先勇迷戀昆麯到了情癡的地步,《遊園驚夢》中的錢夫人,一舉手、一投足,都是白先勇對昆麯海誓山盟的符號,但他沒有以小說言志。他對這一派演藝的認識,日後以隨筆《驚變》(1987)麯麯傳出。他在上海看了上海昆劇團《長生殿》的演出,回來吐了心聲——
  昆麯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辭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於一身,經過四百多年,千錘百煉,爐火純青,早已到達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緻最完美的一種形式。落幕時,我不禁奮身起立,鼓掌喝彩,我想我不單是為那晚的戲鼓掌,我深為感動,經過“文革”這場文化大浩劫之後,中國最精緻的藝術居然還能幸存!……昆麯一直為人批評麯高和寡,我看不是的,我覺得20世紀的中國人的氣質倒是變得實在太粗糙了,須得昆麯這種精緻文化來陶冶教化一番。
  不讀白先勇《少小離傢老大回》的尋根隨筆,不知他的遠親“大概是從中亞細亞遷來的回族”,始祖是伯篤魯丁公!這支“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貢獻重大。李白“大概”是回人,《聊齋志異》的蒲鬆齡“大概”也是,我在嶺南大學的同事馬幼垣亦“大概”如是。
  白先勇說,桂林除了山水甲天下,米粉也是天下無雙:
  因為桂林水質好,榨洗出來的米粉,又細滑又柔韌,很有嚼頭……我回到桂林,三餐都到處找米粉吃,一吃三四碗,那是鄉愁引起原始性的饑渴,填不飽的。我在《花橋榮記》裏寫了不少有關桂林米粉的掌故,大概也是“畫餅充饑”吧。外間的人都稱贊雲南的“過橋米綫”,那是說外行話,大概他們都沒嘗過正宗的桂林米粉。
  藝術傢生活於公私兩個世界。寫小說的白先勇不可靠,要識“正宗”的白先勇,要讀有“嚼頭”的文字,得讀他的散文、隨筆、雜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第1節:新版自序第2節:序第3節:目錄第4節:靈魂也要按摩
第5節:張恨水的散文第6節:Punch Line第7節:鬼兄第8節:散文極短篇?
第9節:取名的藝術第10節:恍如隔世第11節:羅友彤異聞錄第12節:說不完的蘇茜黃故事
第13節:穿T shirt的母親第14節:看我上雲梯第15節:張建雄吃的文化第16節:Used Wife源考
第17節:現代生死學第18節:本店不打駡顧客第19節:夏志清傳奇(1)第20節:夏志清傳奇(2)
第21節:浪漫與偏見第22節:白先勇是這樣長大的(1)第23節:白先勇是這樣長大的(2)第24節:王德威如此繁華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