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画 》 陈丹青最钟爱作品:纽约琐记 》
第23节:美术馆(1)
陈丹青 Chen Danqing
第23节:美术馆(1)
美术馆
美术馆应该算是领会形式、评判形式的最后场所吗?
——杜尚
孩子喜欢打量穿制服的人。我也喜欢。在这儿,警察的黑制服和一身披挂当然最醒目:帽徽、肩章、警衔、枪、子弹带、手铐、警棍、步话机,外加一本记事皮夹。有一回我在地铁站点烟,才吸半口,两位警察笑嘻嘻走拢来,老朋友似的打过招呼,接着飞快填妥罚款单,撕下来,递给我。
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到处都是警卫,一色青灰制服,但行头简单,只是徒手,每座小馆至少派定一位。当你拐进暗幽幽的中世纪告解室、古印度庙廊偏房或埃及经卷馆,正好没有观众时,必定先瞧见一位警卫呆在那里。文艺复兴馆、印象派馆,设在顶层的苏州亭院,男女警卫可就多了,聊天,使眼色,来回闲步。在千万件珍藏瑰宝中,他们是仅有的活人,会打哈欠,只因身穿制服,相貌不易辨识。人总有片刻的同情心吧(也许是好奇心),当我瞥见哪位百无聊赖的警卫仰面端详名画,就会闪过一念:三百六十五天,您还没看够么?
警卫长不穿制服,西装笔挺,巡逡各馆,手里永远提着步话机——闭馆了。忽然,青灰色的警卫们不知何时已在各馆出口排列成阵,缓缓移动,就像街战时警民对峙那样,将观众一步步逼出展厅。这时,将要下班的警卫个个容光焕发。
大门口还有一道警卫线。当我在馆内临画完毕,手提摹本通过时,警卫必须仔细查证内框边缘和画布反面事先加盖的馆方专章(但从不瞧一眼我的画艺),确认无诈,这才拍拍我的肩背,放我出馆,就像小说《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探完监,挤过门口时被狱卒在背上拍那么一记。
只有那位肥胖的老警卫每次都留住我,偏头审视摹本:“哈!艾尔?格列柯,不可思议。你保管发财——等一等,这绝对就是那张原作,你可骗不了我!”
老头子名叫乔万尼,意大利移民。如果不当值,这位来自文艺复兴国的老警卫可以教我全本欧洲美术史呢。
1982年元月,我踏雪造访大都会美术馆,平生第一次在看也看不过来的原作之间梦游似的乱走,直走得腰腿滞重、口干舌燥。我哪里晓得逛美术馆这等辛苦,又不肯停下歇息。眼睛只是睁着,也不知看在眼里没有。脑子呢,似乎全是想法,其实一片空白。
撑到闭馆出门,在一处可以坐下的地方坐下,我立即睡着,还清清楚楚地做梦。
但随即醒来。饿醒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艺术教育(1) | 第2节:艺术教育(2) | 第3节:艺术教育(3) | 第4节:绘画的观众(1) | 第5节:绘画的观众(2) | 第6节:绘画的观众(3) | 第7节:绘画的观众(4) | 第8节:我的画室(1) | 第9节:我的画室(2) | 第10节:我的画室(3) | 第11节:我的画室(4) | 第12节:我的画室(5) | 第13节:我的画室(6) | 第14节:我的画室(7) | 第15节:我的画室(8) | 第16节:艺术与良心(1) | 第17节:艺术与良心(2) | 第18节:艺术与良心(3) | 第19节:艺术与良心(4) | 第20节:艺术与良心(5) | 第21节:艺术与艺术家 | 第22节:艺术与自由 | 第23节:美术馆(1) | 第24节:美术馆(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