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了“面嚮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的主題之一就是要“發展一種21世紀的新學習觀”。學習始於生命之初,持續到生命之末,即從搖籃到墳墓,一輩子持續不斷。這一會議宣告了“學歷社會”的終結,宣告了把人生分為兩半——學習和工作(“充電”和“放電”)的傳統觀念的錯誤。
1994年,第三屆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國際討論會“終身學習——面嚮未來的戰略”在日本召開。同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了“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提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強調如果沒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就難以在21世紀生存。
終身學習,成為迎接21世紀挑戰的高能武器,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視,它理所當然地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存方式。
逆水行舟與虛懷若𠔌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論語?泰伯》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論語?子張》 孔子說,真正用心學問,就會總覺得自己還不夠充實,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南先生進一步解釋“學如不及”,即求學問要隨時感覺到不充實,以這樣努力的求學精神尚且還怕原有的學問修養會退失,如果沒有這樣的心態,懂得了一點點就心滿意足,則很容易會退步。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者和社會活動傢,1920年以後他退出了政治舞臺,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在社會科學的衆多領域裏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而梁啓超的朋友周善培曾直言不諱地批評他的文章。周善培說:“中國長久睡夢的人心被你一支筆驚醒了,這不待我來恭維你。但是,寫文章有兩個境界:第一步你已經做到了,第二步是能留人。司馬遷死了快兩千年,至今《史記》裏的許多篇章還是令人百讀不厭。你這幾十年中寫了若幹篇文章,你想想看,不說讀百回不容易,就是使人能讀兩回三回的能有幾篇?”
梁啓超聽了這麽刺耳的話,猶如挨了當頭一棒;但他並不生氣,而且很虛心地嚮老朋友請教:“你說文章怎樣寫才能留人呢?”
周善培回答:“文章要留人,必須要言外有無窮之意,使讀者反復讀了又讀,才能得到它的無窮之意;讀到九十九回,意味還沒有窮盡,還丟不下,所以纔不厭百回地讀。如果一篇文章把所有意味一口氣說完了,意味先窮盡了,誰還肯費力再去搜求,再去讀第二回呢?一開門就把所有的山全看完,裏面沒有丘壑,人自然一看之後就掉頭而去。”
梁啓超覺得周善培分析得透徹精當,很有見地,切中了自己文章的要害。所以他連聲稱謝,虛心接受。從此,梁啓超寫文章更加精益求精,下了一番工夫,果然又大有進益。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