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The era of the text but also touching 》
第23節:我的第一步(2)
劉紹銘 Liu Shaoming
我想這也是受八股之害。言情小說,一下筆就是“連宵風雨”、“偶患風寒”,使本來精力充沛的人,一下筆,就頓覺憔悴起來。
1956年我到了臺北,日常生活開支,本擬靠傢教維持,可惜人地生疏,找了兩三個月仍毫無頭緒,迫得做馮婦,靠稿費維持生活。我開始時投稿的報紙有兩傢,一為《聯合報》的影藝版,並因此認識了黃仁先生,另一傢為《大華晚報》,認識了薛心鎔先生。
香港方面,因隔了一個海峽,投稿的次數也就減少了。當時尚無“全錄”(Xerox)這玩意,稿件雖可用挂號寄出,但編輯先生收到稿件,不一定會用,不用也不一定退回。為了避免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負擔,我大學四年所寫的稿,差不多全部刊在臺灣地區的報紙上。衹有一次例外,那是通過夏濟安先生的同學程靖宇先生的關係,《工商日報》用了我一篇一次刊完的萬字小說。
今天在臺灣地區的大學生,自食其力來維持四年大學生活的,相信一定不少,但完全靠稿費過活的,恐怕還是少數吧。如果當時能由我選擇,我寧取傢教而不寫稿。傢教的收入比較固定,而寫稿除非有連載小說,否則都是遊擊戰爭。運氣好的話,一個月可能刊出三四篇,運氣壞的話,那個月就要斷炊了。
柳無忌先生最近有文章提到戰時大後方教授的清苦生活,其每月開支常賴稿費和版稅挹註。為了使今天靠稿費生活的同學瞭解一下二十年前臺灣地區的生活情形,我就記憶所及,稍述一下當時的稿費“行情”。1956年至1957年,《大華晚報》的稿費好像是四十元千字,《聯合報》的六十元。
但如果不拿當時的生活指數來做標準,光說多少錢一千字稿費,僅是個虛數而已。1956年至1959年,我都住學生宿舍,記得那時的膳費是一百五十元一個月。當然,如無津貼,不止此數目。
我們拿電影票價來衡量當時的生活水準吧。那時候,直到我畢業為止,臺北西門町電影街一張戲票是十一元吧(1956年時好像是八元),而“新陶芳”和“百樂門”這兩傢廣東館子的經濟客飯是十元一客。
現今回想起來,真是恍如隔世了。
香港的稿費,那時候與臺灣的不相上下。《香港時報》是港幣六元千字,《新生晚報》七元,而我屢投不中的《星島晚報》,聽說是十元。當時的一二流戲院,座位有前中後座之分。一流戲院前座是一元五角,二流是七角吧。我買的都是前座,中後座價錢若幹,不記得了。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普通西餐館賣的所謂常餐是一元五角左右。一個普通私立學校小學教員的薪水,充其量也是二百多元而已。
如果稿費、電影票價和客飯價錢可用來做統計數字的話,那麽臺灣和香港這二十年來的“通貨”,膨脹了十倍。這數字跟世界各“先進”國傢比,究竟是多呢還是少,手頭無資料作比較,但在報紙上常常看到南美洲各國的“膨脹”一兩年內動輒以數倍計,真替當地居民擔心。換句話說,二十年前十元一客的客飯,現在要花一百多元纔有得吃。
應邀寫了這個“想當年”的題目,把二十年來的前塵舊事都抖了出來。這二十年中,臺灣地區的報紙沒有增多,出版社可添了不少。今天集了十萬字,想出單行本,不會找不到出版人,但二十年前的出版傢,真是屈指可數。薑貴先生的《旋風》,還是自費出版纔有機會與讀者見面的。
香港的情形卻恰好相反,報紙增加了不少,出版社卻日見減少。臺灣這二十年來,除了培養了不少“買辦作傢”外,也並未冷落“鄉土作傢”。過去二十年來,香港在文化上對臺灣的“貢獻”,衹限於武俠小說和港式電影。在香港寫文章的朋友,臺灣的讀者屈指算來,能數出多少位?
臺灣地區前輩作傢如吳濁流先生,在日治時代寫出了像《亞細亞孤兒》這類地下文學。日本人剝奪了中國臺灣人的自由,損害了臺灣人的尊嚴,不平則鳴,於是産生了言志作品。但在香港,除了不能直接侮辱英國政府外,其言論自由,真到了直言無礙的地步。
一個人受到壓迫纔起來反抗,自己的文化受到摧殘時纔凜然生起保衛文化的使命感。而文藝創作,即使是“為藝術而藝術”,都是使命感催促下的産品。
這真是香港式自由的諷刺。
1978年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蘇教育出版社 |
|
|
第1節:目錄 | 第2節:文學細胞 | 第3節:詩的功用 | 第4節:成語與文字 | 第5節:有關文化的聯想 | 第6節:“支那人的機會” | 第7節:認同與執著 | 第8節:同事·朋友 | 第9節:金漆屁股 | 第10節:入禪的境界 | 第11節:輕薄文學(1) | 第12節:輕薄文學(2) | 第13節:階級與民族 | 第14節:通人言獸語的年紀 | 第15節:謝師宴 | 第16節:Mea Culpa | 第17節:英倫名士錄 | 第18節:去中國的方法 | 第19節:忽然天國 | 第20節:大散文識小 | 第21節:可讀 bility | 第22節:我的第一步(1) | 第23節:我的第一步(2) | 第24節:童年今昔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