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子杂家 》 生存恐慌:最后的老手艺 》
第23节:最后的老手艺——磨刀人
梁平 Liang Ping
别看这铝锅换底,却也是个技术活,锅底与锅身的衔接不上胶、不点焊,完全靠细致的敲打,均匀的锤击。手艺好的师傅换的底,滴水不漏,经久耐用,美观漂亮。接补技术不到家,或是技术好的师傅敷衍了事的话,换出的锅底或歪或瘪,只能浇花灌菜,当不了正用。袁师傅根据自己十多年的经验,改良了维修工具,摸索出了一套快速铝锅换底的技术,街坊们都爱光顾他的小摊。无奈世界发展太快,袁师傅的手艺再好也留不住往昔虽然忙碌但很自豪的时光。如今,在口碑相传的广告效应里,老人的生意也只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做。
说到往昔,便有说不完的故事。小时候,常到父亲单位的伙房打开水,开水凭票供应,票分二分与三分面值,二分钱一小瓶,三分钱一大瓶或一铝壶。父亲单位有一退休老职工,他有一如桶般深邃的至宝水壶,少说也换了四五次底,换一次底,就增加一道接口,深度也增加一截,换了几次,数一下接口就知道,换多了,壶就变得怪模怪样,但容量却倍增。老职工以如此脱胎换骨的宝壶打水,自然占尽便宜。每次提水,收水票的大妈总要和老人理论一番,说他是挖社会主义墙脚,老人不服。这事反映到后勤科,不久,开水房前便旗帜鲜明地出了一块盾牌:严禁用换了三次底的铝壶打开水。从此,在单位开水房,我就再也没看见那提宝壶的老人了。
此时,袁师傅手上的活儿已经干完,等在一旁的林老太太执意要袁师傅试一下水,看锅是否漏。老人边将新换底的锅压进身后盆中的水里,边说:“怎么会漏?这点把握都没有,我还在这里摆摊?”老太太弯腰看了看,新底锅的确丝毫不漏,满意地提了锅,慢慢消失在小巷深处。
袁师傅将修理工具收拾摆放整齐,点了支香烟,等待着下一位客人的光顾。
最后的老手艺——磨刀人
“磨剪子……锵菜刀……”
几声高亢绵长的吆喝,将我慵懒的周日早梦喊得支离破碎。眯着惺忪的双眼往下看,见一老头背着磨刀行头,正环视周围的高楼,大声招徕。
我急忙应声:“磨刀,我磨刀。”磨刀人闻声仰望:“好,我上来。”我急了,其实磨刀只是一个借口,拍几张手艺照片才是真,他上楼来,狭窄的楼道无法举机。又喊了声:“你在下面等着,我下来。”我迅速穿衣洗漱,跑进厨房找了把早已退居二线的菜刀,提刀下楼。
磨刀人见我一手菜刀一手相机,问:“你出门吗?我很快就磨好,几分钟。你有急事的话,我把刀磨好了放在哪家,你先把钱给我,三块。”看得出,磨刀人是个急性子,我将刀递给他:“不出门,也没急事,我只是想拍你磨菜刀的手艺。 ”磨刀人满脸诧异地望着我:“你拍我?你是干什么的呀?”我一笑:“我就是这学校的老师,喜欢拍照片,最近在拍各种老手艺,留个纪念。”他还是疑惑不解,并没有接过我的菜刀:“有什么拍的,看我这一身,也没有穿件体面衣裳。”经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解释,磨刀人终于同意了我的请求。他接过刀,看了下:“你的刀,很长时间没有用了吧,去锈一块,锵薄一块,磨刀一块,共三块钱。”我连忙点头应允,开始做拍摄的准备。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1) | 第2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2) | 第3节:《最后的老手艺》目录(3) | 第4节:前 言 | 第5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1) | 第6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2) | 第7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3) | 第8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4) | 第9节:最后的老手艺——剃头匠(5) | 第10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1) | 第11节:最后的老手艺——打豆腐(2) | 第12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1) | 第13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造纸(2) | 第14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1) | 第15节:最后的老手艺——手工制衣(2) | 第16节:最后的老手艺——铜匠 | 第17节:最后的老手艺——刻玛尼石 | 第18节:最后的老手艺——吊酒 | 第19节:最后的老手艺——翻砂 | 第20节:最后的老手艺——蜡染 | 第21节:最后的老手艺——擂茶 | 第22节:最后的老手艺——铝锅换底 | 第23节:最后的老手艺——磨刀人 | 第24节:正在消失的老手艺——裁缝(1)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