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发扬共产主义觉悟"相联系,供给制还起到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作用。实行供给制,建立公共食堂后,粮食不再分给社员个人掌握,而是拨给食堂,社员到食堂就餐。这样,一方面社员手中已没有粮食,无粮可卖;另一方面,社员吃喝在食堂,没有必要去买粮食,农村的粮食市场不复存在,从而"彻底堵死了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复辟的漏洞"。一旦彻底消灭了粮食投机,也就"堵塞了农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可能性,进一步使农民树立起以社为家的集体主义思想"。
第二,片面地认为供给制不但不会出懒汉,而且能使农民的积极性大增。
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的范围,一般以社为单位,个别地方以县为单位,如河南的修武县、河北的徐水县。当时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在分配上虽然划分为工资与供给两部分(所以人民公社的分配方式又称为半工资半供给制),但实际上大多数公社的工资比重都不很大。河南新乡地区共有294个人民公社,实行基本生活供给制的有185个,实行伙食供给制的有104个,实行粮食供给制的有5个。从实现公社化到1958年11月,全地区有152个社发了一次工资,34个社发了两次工资,19个社发了三次工资,总共发工资710万元,每人平均2元左右。这还是公社化之初的情况。相当多的公社发了一两次工资后已无力再发。在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供给制,这也是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论哪种供给制,凡供给的物品都是不要钱,当然,"吃饭不要钱"是其主体,这种"不要钱"的表象背后,实际上是彻底的平均主义,或者说是挂着共产主义招牌的平均主义。表面上看来,实行供给制后,农民吃饭不要钱,实际上并非如此,农民所吃的并非是别人的给予,而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只不过是在全公社范围内不管劳动好坏、多寡,搞平均主义。农民自然清楚这种所谓的"不要钱"是怎么回事。所以,尽管对供给制的"优越性"作了不遗余力的宣传,仍有部分社员对这种"共产主义萌芽"有所抵触。河北省藁城县红旗人民公社社员对供给制的态度,就有一定的代表性。
该公社自称,社员对待供给制的态度,分为这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绝大多数的贫农和下中农积极拥护"供给制。具体是哪些人拥护一是劳力少人口多的。该社城子村社员张洛藏,夫妇俩养七个孩子,妻子照料家务不能下地,四个应上学的小孩只有一个上小学,只有张洛藏一个劳力,听说要实行半供给制,他说:"这回算熬出来了。"二是老头老太婆,尤其是无儿无女者。东下村的万洛友,老两口都过了工资评级年龄,听说要实行半供给制,高兴地说:"俺老两口一辈子无儿无女,怎么想老了也得受罪,想不到现在实行半供给制,吃穿都不用惦记了。"三是年轻的媳妇和姑娘,她们感到工资发到自己手中,从此用不着张口向老人要钱。四是小学生,过去他们买书买文具、交学费都要向家长要钱,现在上学不花钱,自然高兴。第二种情况是"少数社员随大流,半信半疑"。这些人多半是人口和劳力大体相称,分配制度的改变对他们影响不大。第三种是"个别的有抵触情绪",主要是劳力多人口少的的社员。据该社对孟村三队84人的典型调查,积极拥护的58人,占69.05%;半信半疑随大流的21人,占25%;有抵触情绪的5人,占5.95%。这些数据真实性暂且不论,就算完全真实,也说明即使是如此被看好的供给制,社员也并不完全拥护。要使这种制度普遍推广,大辩论自然是少不了的。
辩论之一,驳倒供给制吃亏论。实行供给制,对劳动力多的农民来说,吃亏是明显的。驳倒的理由是:搞社会主义,就是人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有饭吃,实行供给制就可以家家户户过好日子,不能光看眼前,只计较个人得失,现在劳动力多的,过几年也许会变得劳动力少;现在劳动力少的,过几年也许会变成劳动力多。没有孩子的老了由谁养光棍汉还不是要娶媳妇添人口现在孩子少的,将来会不会孩子多增人口江苏省句容县黄梅人民公社大同大队在讨论实行供给制时,有人说:今年收入不如去年分红多,自己养活了别人,吃亏了。反驳者说:现在吃饭不要钱,还只是第一步,将来还要实行穿衣不要钱,住房不要钱,剃头、洗澡、看戏不要钱,等等。和那时比起来,现在生活算得了什么。每个人都应该放远眼光,不能只计较个人利益。按照过去的分配办法,愁的愁,笑的笑,就不能共同富裕。不能共同富裕,一个人好一点,也不痛快。况且,劳力、人口等条件也会变化的,谁能保证没有三灾四病,劳力永远比别人强?各人都有老的时候,靠工分不如靠公社。这实际上是用平均主义的互不吃亏论去说服农民,因而辩论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了结论:"实行半供给制,不是谁占便宜谁吃亏,而是人人都可以永远过着富裕的生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