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 我的四爸巴金 》
偏爱川剧(2)
李致 Li Zhi
有人给巴老开玩笑, 说巴老突破了不去剧场看戏的“宣言”。
巴老答:“回家乡是特殊情况。”
巴老对川剧的热爱, 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
巴老偏爱川剧, 川剧界的朋友敬爱巴老。
最近, 发现的巴老在一九六O年初给成都市川剧院的信, 是《巴金全集》没有收入的。巴老在这封信里表达了他对川剧的热爱, 并对发展川剧事业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川剧界看过这封信的朋友喜出望外, 大受鼓舞。
附录 新发现巴金谈川剧的书信
半月前, 省川剧研究院副院长杜建华打电话告诉我, 原成都市川剧研究所副所长戴德源, 在一九六一年市川剧院编印的内部资料中, 发现巴金致成都市川剧院的一封信。此信是为祝贺成都市川剧院成立一周年而写的, 表达了他对川剧的深情, 并提出发展川剧事业的建议。原信在“文革”中丢失。后经林捷 (时任该院党支部副书记兼第二团团长) 证实了此事。 从我多年与巴老接触, 其中许多情况和意见, 我都听巴老讲述过。在巴老百岁之际, 发现这封未收入《巴金全集》的信, 实在令人高兴。
李 致
二OO三年八月一日
成都市川剧院(刊在《内部资料》上的这封信, 有个标题叫《祝贺与希望》。估计是编者加的):
今天是成都市川剧院建院一周年的节日,市川剧院的同志们知道我喜欢看川戏,来信要我对川剧的演出提一点意见。我拿起笔,却不知道写什么好。说实话,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我自小就爱看戏。我生在成都,到十九岁才离开四川,不消说,看川戏的机会很多。在四川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自己对川戏有特殊爱好。可是一九三六年,我在上海重看川戏就有一种旧友重逢的感情。一九四零年年底,我第一次回到四川后,由重庆坐船到江安去看朋友(指剧作家曹禺),船在泸县停了大半天,我上岸去随便走走,忽然听见有人在唱《情探》,我居然站在一家商店门前听完了半张唱片,我觉得多么亲切、多么高兴。喜欢听乡音,这是人之常情。我对川戏的偏爱,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说到偏爱,也并非盲目崇拜,不辨好歹。有一个时期(一九四四年下半年到一九四六年上半年),我住在重庆民国路,附近就有川剧院,我记不起是“一川”或“二川”( 经老艺术家回忆, 为“一川”)了,总之,买票方便。但是我去看过三次或四次,就不想再去了。和尚与西装少年同台,演员在台上随便开玩笑。那些做黄白生意发财的观众最欣赏的是色情的东西。每次我都等不到戏终场就走了。我有几个爱好川剧的外省朋友,抗战期间他们也曾在重庆住过几年,但那个时候他们是不看川戏的。他们爱上川戏,还是解放以后的事。川戏在上海演出,得到很高的评价,也是解放以后的事。一九三六年川戏班在上海演出《评雪辨踪》,观众寥寥无几。一九五四年曾荣华和许倩云两位同志在上海演《彩楼记》就受到观众们的热烈的欢迎。观众变了,剧本也改得好了,演员的表演也进步了。要是我再拿抗战后期在重庆看过的川戏跟最近几年先后在上海看到的几个川剧团的演出比一下,真可以说是有天渊之隔。
从一九五四年起我在上海看过四次川剧的演出。在剧场里也常常遇见外省的朋友。大家谈起来,对川剧的喜爱都是相同的,意见也差不多。都说川剧剧目多而好,表演有独特的风格,台词精炼而又风趣,生活味道很浓;有人甚至说川剧从剧本到表演都够得上三个字的评语,那就是“精”、“深”、“美”。自然这是指好戏说的。我过去也看过一些坏戏。川剧团在上海演出的剧目中也有坏戏,也有还不曾整理好的戏,至于好戏像《柳荫记》《翠香记》《评雪辨踪》《拉郎配》等等都是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加工的。去年九月我看过青年演出团的《拉郎配》,加了一场新的《武拉》,而且,改得的确比一九五七年在这里演出的更好了。我最近无意间读到原来的《鸳鸯绦》,才懂得所谓“化腐朽为神奇”的意义。几个主要人物的外表,似乎没有什么差异,可是精神面貌不同了。人物的性格鲜明了,主题也突出了。本来是歌颂封建统治者的戏现在变成了揭露封建统治者罪恶的讽刺喜剧。原来那个做替死鬼的大头、小吹董大也变成了观众最喜爱的有血有肉的董代了。《拉郎配》的确是一个最受外省朋友欢迎的好戏。去年我在北京遇见一位向来不看戏的朋友,他忽然拉住我说:“想不到川戏的喜剧那样好。”他指的就是这个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解放十年来戏改工作的巨大成绩。
我常常听见人们谈到川剧中的喜剧,都说它好,川戏团在各地演出的喜剧也比较多些。不过我觉得有些戏似乎还需要更好的加工,要是都能够整理到《拉郎配》那样完整就更好了。《乔老爷上轿》也是近几年中整理出来的很好的喜剧,倘使再花一点点功夫也就可以跟《拉郎配》媲美了。像这样的戏都是应当列入世界喜剧名作之林的。
其实川剧的剧目那么丰富,称得上好戏的岂止喜剧而已!像去年九月青年演出团在上海演过的《治中山》就是一本激动人心的好戏,虽然还不够完整,但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工也并不困难。这个戏在上海只演了一场,可是好些看过戏的人都赞不绝口。《焚香记》也是感染力很强的好戏,听说出国演出团在柏林演完这个戏,谢幕多到二十二次。两个多月前陕西省戏曲演出团的秦腔古典剧《赵氏孤儿》轰动了上海文艺界。我曾经这样想:为什么川剧团不把这个戏带出来呢?一九五六年年底,我在成都陪西德剧作家魏森堡(《十五贯》的德文译者)看过这个戏的一段,觉得很不错。有些外省朋友说,川剧表演以“三小”( 指小生、小旦和小丑)见长。我不大同意这种说法。所以我倒希望今后川剧团出川巡回演出,在喜剧之外,也带些正戏和悲剧出来。培养演员也一定能做到全面发展,不会只限于“三小”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三联书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