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蔡義江解讀紅樓 》
第22節 元春省親是否即康熙南巡
蔡義江 Cai Yijiang
讀到一篇報上文章,以小說中元春省親情節為例,來證明《紅樓夢》是寫曹傢真事的。文章以為元春判詞稱“二十年來辨是非”,是隱指康熙皇帝南巡,曹寅最後一次接駕,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至雍正五年(1727)雍正下旨問罪,抄曹的傢,恰好二十年。又“虎兔相逢大夢歸”,謂指康熙死於寅年(虎),緊接雍正開元之卯年(兔)(此說早有人講過)。又有十六回脂評稱:“藉省親事寫南巡,出脫心中多少憶昔感今!”因而認為小說中省親之元春,實則即南巡之康熙皇帝。
我不想否認曹雪芹很想在自己的書中,說說當年曹傢的潑天盛事——祖父曹寅親自接駕四次,以其江寧織造署為行宮的榮耀。但此事太有名了,絶不能寫。寫出來,稍留意於時事見聞的人都知道這是誰傢的事,這一來,“真事”也便無法“隱去”了。不寫又不甘心,也難以充分表現榮國府“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況,不得已,衹好編造一個身為貴妃的女兒恩準回傢省親的熱鬧故事,並藉趙嬤嬤與鳳姐等談論省親事,扯到“當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事故”,又隨口帶出小說“前半部不寫者”(脂評語)的江南甄傢,以“獨他傢接駕四次”這句話,來“點正題正文”、“大關鍵”、“大節目”(脂評語)。這些都是作者煞費苦心的安排。
那麽,寫元春省親是不是寫康熙南巡呢?
可說是,也可說不是。說是,因為在聽到省親消息時安排聊天情節,就為了說出“接駕四次”真事來,為了點正題。再說,在賈府內修建大觀園,可比作將江寧織造署改修作行宮;元春一路上的儀仗、排場、氣派,到傢後親人們的行大禮、謹慎恭肅地啓事等等,都與御驾親臨差不多;就連她命寶玉和衆姊妹賦詩,也頗似皇上有詩興,命臣僚們應製唱和。
說不是,“藉省親事寫南巡”,畢竟是“藉”,為的衹是藉此想象當年的盛況,抒發憶昔的感慨。若當真把元春比作康熙,皇上成了他傢的女兒,豈非大逆不道!元春是一個有獨立意義、寫得很成功的藝術形象。你看雪芹寫她對父親的訴說:
田捨之傢,雖齏????布帛,終能聚天倫之樂。今雖富貴已極,然骨肉各方,終無意趣。
再看她與祖母、母親見面的情景:
賈妃滿眼垂淚,方彼此上前廝見,一手攙賈母,一手攙王夫人,三個人滿心裏皆有許多話,衹是俱說不出,衹管嗚咽對泣。……半日,賈妃方忍悲強笑,安慰賈母、王夫人道:“當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見人的去處,好容易今日回傢娘兒們一會,不說說笑笑,反倒哭起來。一會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纔來!”說到這句,不禁又哽咽起來。
還有她與寶玉見面一段,話不多,也很感人:
元妃命快引進來。小太監出去引寶玉進來,先行國禮畢,元妃命他進前,攜手攔於懷內,又撫其頭頸笑道:“比先竟長了好些……”一語未終,淚如雨下。
這是一個充滿溫柔親情的活生生的元春,她泣不成聲地把皇宮大內說成是“終無意趣”的“不得見人的去處”,完全像從一個幽閉囚禁她的地方出來一樣。這樣的形象,如何能與威加海內的康熙大帝聯繫在一起?說元春是康熙,豈不是完全抹煞了這一形象獨立的思想與藝術價值?這絶非曹雪芹的用意。
我們詳細地分析了這個例子,目的是想讓大傢對作者宣稱“真事隱去,假語存焉”的真正含義和操作方法,有更實際、更深切的理解。《紅樓夢》其實就是作者在現實基礎上産生的最具有想象力、最大膽的藝術虛構。這不僅僅是對元春省親的描寫,它在小說中不是個別的特殊現象,整部《紅樓夢》也無不都是藝術虛構,人物形象如此,故事情節如此,環境背景也是如此.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 前言 | 第1節 “石頭”撰記(1) | | 第2節 “石頭”撰記(2) | 第3節賈假甄真與曹傢舊事(1) | | 第4節賈假甄真與曹傢舊事(2) | 第5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1) | | 第6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2) | 第7節《紅樓夢》中的詩詞麯賦之特色(3) | | 第8節《史記》抄襲《漢書》之類的奇談 | 第9節抄本何曾作偽 | | 第10節厚誣他人是不道德的 | 第11節乾嘉學風與現代新觀念(1) | | 第12節乾嘉學風與現代新觀念(2) | 第13節脂評問題(1) | | 第14節脂評問題(2) | 第15節 “新說”誤人 | | 第16節 “冷月葬花魂”(1) | 第17節 “冷月葬花魂”(2) | | 第18節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1) | 第19節 為何虛擬石頭作書(2) | | 第20節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1) | 第21節 曹雪芹在黃葉村著書了嗎?(2) | | 第22節 元春省親是否即康熙南巡 | 第23節 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1)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