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包容的智慧   》 第23節:包容的智慧(23)      劉長樂 Liu Changle    星雲大師 Xing Yundashi

  其實美國的強勢文化也有消解、共融的趨勢,比如奧斯卡評出華語電影《臥虎藏竜》為最佳影片;姚明已成為NBA的主力,被中美兩國民衆所津津樂道。尊重、體諒與包容,是文化繼續傳承與交流的三弦琴,用這琴才能彈奏出全新的樂章。
  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多元化走勢,正像各個大陸板塊上孕育不同文明的水係:密西西比河、尼羅河、多瑙河、恆河、黃河,最終是百川歸海,九九歸一。同樣,東西方文化終將融會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路徑,也將是殊途同歸,長安羅馬,大道相通。
  佛教自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主要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可以說具"世間解"的佛陀,本身就是一個高明、一流的管理專傢。我覺得管理不是命令,不是指示,不是權威;管理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立場互換,要讓人心甘情願,給人信心,讓人歡喜跟隨,這纔是最高明的人事管理。
  過去聽過一則"剩菜的故事",一個母親為了家庭、兒女,一輩子甘心情願地吃剩菜,這就是一種"感動"的管理。感動的管理,不是用規矩來要求人,而是要懂得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場互換,要讓人"感動"後心甘情願地發心奉獻,所以感動的管理不是命令、指示、權威,而是要讓人自動自發,是一種"無為而治"。
  在現代社會分工日趨細密的當下,我們的思想和心胸正在承受被分割、被壓縮的睏窘,而由此所導致的後果就是,我們的視野越來越狹窄,我們的經驗越來越局促,我們對勝利的解讀越來越扭麯。而且,物極必反,強烈的壓迫感總是要找到反抗的出口。於是,本位主義、民族主義的情緒就會日趨強烈。
  佛也說,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當我們偏執於某個念頭的時候,事情一定會嚮相反的方向發展。而所謂的"無念",也就是孔子所講的"思無邪"。能夠"思無邪",才能"住煩惱而不亂",才能夠無欲而剛,才能夠真正獲得別人的尊敬。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文化衝突像河流一樣浪花翻捲,無始無終。從這個意義上說,近些年來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文明衝突論",並不是什麽新的創見。但是,衝突是短暫的,交融是永遠的。當衝突到來的時候,如何化劇烈為平和,化對立為共存,化恐懼為自信,化抗拒為接納,是文化衝突各方在交往中應該尋找的最佳道路。
  在佛教和中國文化的融合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二者的包容性。儘管佛教在傳播經典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文化衝突甚至迫害,但最後還是依靠自身的更新能力流傳了下來。
  中國獨特的"和"文化在當代世界格局中,顯出了特殊的意義。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陰與陽對立統一,渾然一體,是中和適中,是和解和平,是善意包容,是坦誠和秩序。由此,我也嘗試着提出華人傳媒發展趨勢的三個關鍵詞:到達、超越、聯合,用以共勉與自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包容的智慧(1)第2節:包容的智慧(2)第3節:包容的智慧(3)第4節:包容的智慧(4)
第5節:包容的智慧(5)第6節:包容的智慧(6)第7節:包容的智慧(7)第8節:包容的智慧(8)
第9節:包容的智慧(9)第10節:包容的智慧(10)第11節:包容的智慧(11)第12節:包容的智慧(12)
第13節:包容的智慧(13)第14節:包容的智慧(14)第15節:包容的智慧(15)第16節:包容的智慧(16)
第17節:包容的智慧(17)第18節:包容的智慧(18)第19節:包容的智慧(19)第20節:包容的智慧(20)
第21節:包容的智慧(21)第22節:包容的智慧(22)第23節:包容的智慧(23)第24節:包容的智慧(24)
第   I   [II]   頁

評論 (0)